岳金蕾
摘 要: 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字詞分析,而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直接對話,引導學生在讀中會意、悟情,實現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這才是有效的閱讀教學。
關鍵詞: 新課改 小學語文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實現有效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展開不懈的實踐與探索。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有效的閱讀教學不是讓學生機械閱讀,理解字面意思,機械地按照字詞句段展開分析,而是要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展開個性化閱讀,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引導學生親身體會與體驗,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得到情感的豐富、心靈的凈化、性情的陶冶,實現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的閱讀教學。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下小學閱讀教學的開展談談體會。
一、讓學生帶著興趣展開快樂閱讀
愛因斯坦提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興趣是動力,推動著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是調劑,讓學生產生愉悅而積極的情感,這樣的學習才能成為學生的主體行為。現代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積極學習情感的激發與培養,倡導快樂學習,趣味學習的教學理念。因此,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展開快樂閱讀,正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為此教師不要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而是要結合學生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新穎有趣的教學環節,以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晏子使楚》、《將相和》等歷史題材類文章,《賣火柴的小女孩》寓言童話類文章,我們都可以截取影視劇片斷,以此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對于一些包含真摯情感的文章,如《觀潮》等,我們可以采用教師示范朗讀或是配樂朗讀等渲染氛圍,傳遞特定的情感,這樣更能感染學生,以激起學生閱讀的主觀意愿。
二、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主動閱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并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展開有目的的閱讀就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布置一些貼近學生實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以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有目的性的探究。這樣的閱讀不再是盲目而被動的,而是有明確目的,更能引發學生思考的獨立性與思維的積極性。如說明文較為枯燥抽象,如果只是讓學生機械地閱讀,則學生往往會覺得無趣,且無法抓住文章重點。此時教師就可以設計一系列探究性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主動閱讀。如《鯨》一課,閱讀前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介紹鯨的。分別概括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以問題誘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分析。這樣就可以通過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掌握鯨的相關知識,進而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的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這樣才能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三、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升華認知
新課改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主觀思想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的生活經驗、思考方式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閱讀同一文章自然也會產生不同見解與感受,在以往的教學中這些不同被視為異常行為與舉動而一味壓制,學生閱讀見解與教材一致。這樣的一致抹殺了學生個性,扼制了學生思維,在學生拿到閱讀材料時,思考的是要我們怎么讀,讀什么,而不是我要讀什么,怎么讀。我們要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灌輸,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合作探究,進行不同思想的交匯與不同思維的碰撞,在交流與討論中達成共識。這樣經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所得到的見解更加深刻,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的基礎之上的,同時給予學生展現個性的平臺,學生可以采用自己所喜愛的方式與方法展開閱讀與思考,可以真正將文本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實現對文本的全方位解讀。
四、讓學生在情景表演中豐富情感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人文修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這決定了閱讀教學不能只是讓學生的理解局限于字面,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披文入情,深刻體會文本所包含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與語言水平,而且可以健全學生的心理與人格、提升學生的品質與修養。情景表演,不是單純的讀與背,而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通過富有感情的語言、得體的肢體語言表達,這樣更能讓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含義。表演可以截取文章對話性較強的片斷,也可以針對文章主題進行改編。如一些說明類短文,我們就可以采用以解說員向觀賞的顧客講解或是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表演,這樣更加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五、讓學生在激勵評價中強化動機
閱讀并不是偶爾一次兩次的活動,而是貫穿整個小學教學階段,貫穿人的一生,而小學階段正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需要來自于教師方面對學生的不斷鼓勵。為此對學生閱讀活動的評價不能只是單純地以好與差對結果進行評價,而是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全方位客觀性評價。評價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表揚要具體真實得當,批評要適時適度管量;評價要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將思維過程暴露出來;評價主體多元,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成為評價者與被評價者;評價標準分層化,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正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之,有效閱讀是重要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我們要以新課改為指導性思想,對傳統的閱讀教學進行全面改革,堅持繼承與發展,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閱讀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讀的樂趣,享受知識、技能的增長,情感的豐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俊宏.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7).
[2]溫艷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師道:教研,2011(2).
[3]蘇群燕.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語文學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