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湘豫
【摘 要】本文以兩部較有影響力和具有獨特藝術張力的舞劇作品《媽祖》和《醮》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探究媽祖題材舞劇創作上的規律,并結合媽祖文化進行分析比較。主要從媽祖文化的兩個方面進行對比,一是舞劇在題材方面探究;二是大陸和臺灣兩岸舞蹈的比較。
【關鍵詞】媽祖舞蹈;作品題材;舞劇《媽祖》和《醮》
中圖分類號:J8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52-01
媽祖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與傳播的主要形式是通過宗教、政治、經濟形態等,這種傳承往往過于單一,僅僅停留在媽祖的原始意義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選用媽祖文化作為題材。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在舞臺藝術領域,媽祖題材越來越多地涉及到了舞劇與歌劇。本文通過分析與比較兩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媽祖》和《醮》來探尋媽祖文化在兩岸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一、大陸媽祖題材舞蹈作品
在現當代舞蹈史上,最早關于媽祖舞蹈的作品是從莆田湄洲媽祖祖廟的《媽祖祭奠·樂舞》開始的,它是古代祭奠活動在現代中的一種恢復。在大陸以媽祖題材創作的舞蹈作品中,由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創作演出的《媽祖》和由天津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樂舞《媽祖》,它們都是由湄洲媽祖祖廟媽祖祭奠所衍生的舞臺化作品。另外,2007年4月由吉林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媽祖·磨難》也可當成一個小型舞劇看待。
二、臺灣的媽祖題材舞蹈作品
在臺灣地區,由無垢現代舞團創作演出的現代舞劇《醮》和由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創作演出的舞劇《媽祖林默娘》這兩部舞劇都在臺灣地區進行了演出。1995年臺灣無垢舞蹈劇場以一場史詩般的舞作《醮》,掀起臺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場革命,開創了臺灣儀式劇場的先河,并成為50年來首次受邀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臺灣舞團作品,深深觸動了難以被取悅的法國觀眾。
三、針對舞劇《媽祖》和《醮》進行對比
本文選擇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創作演出的舞劇《媽祖》和臺灣無垢現代舞團創作演出的《醮》來進行比較研究,探究這兩種風格的舞蹈創作是如何詮釋媽祖題材的,與兩部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什么不同以及呈現出了怎樣的藝術效果,并對今后有關媽祖題材舞蹈作品的創作提供借鑒意義和深度的思考。
首先,在題材的選擇上,兩部舞劇是相同的,但是經過不同的編導進行了不同的處理。對于媽祖這一題材,大陸與臺灣同處同一時代背景下,但是經濟發展狀況與社會體制不一樣,藝術創作的環境也不一樣,這樣就導致作品最終的呈現是不同的。兩岸選擇同一題材進行創作在情理之中,因為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并且同根同源;其次,舞劇《媽祖》是以媽祖傳說為背景,也就是媽祖的其人其事,通過了后人的美化與代代相傳,屬于間接題材。編導選擇了文藝作品中的媽祖形象來塑造人物形象。然而,舞劇《醮》則是選擇媽祖祭祀的核心法事“醮筵”,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與緬懷。同樣,這部舞劇也屬于間接題材。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后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傳給下一代。舞劇《媽祖》大多數傾向于儒家,在藝術精神傳達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人物直接表現媽祖;二是在祭祀方面傳統且規整;三是在美學追求上體現現實主義原則。然而,舞劇《醮》主要傾向于道家,在藝術表現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利用法事間接表現媽祖形象;二是受西方現代舞影響較深;三是舞劇體現浪漫主義原則。舞劇《媽祖》主要體現了一種民族意識;而舞劇《醮》則屬于情緒舞劇,希望在異鄉找到一個歸宿和心靈上的慰藉。最后,一中一西,一儒一道兩部舞劇呈現給觀眾不同的藝術體驗,堪稱藝術上的完美之旅。
參考文獻:
[1]江口隆哉.舞蹈創作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100-167.
[2]王玫.舞蹈編導教學手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
[3]隆蔭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法]卡琳娜·伐納編著,鄭慧慧譯.舞蹈創編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孫天路.中國舞蹈編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