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馮霞
【摘 要】介紹少數民族地區“五彩”特色資源的主要類型,提出少數民族地區“五彩”特色資源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應用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 “五彩”特色資源 高校 形勢與政策課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032-03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整合和利用少數民族特色資源提升形勢與政策課課程的鮮活性、吸引力和認同度是不斷增強民族地區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時代要求。
一、少數民族地區“五彩”特色資源的主要類型
民族特色資源是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習性、地域特性和文化特點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在民族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按特色資源的地域和形態來劃分,主要包括紅色資源、綠色資源、藍色資源、黑色資源和白色資源等“五彩”特色資源。
(一)紅色資源。紅色文化是紅色資源的內核。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團結和率領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廣大群眾浴血奮戰、頑強拼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點、時代特征和中國風格的紅色文化,這種紅色文化深入和浸潤到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產生了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少數民族紅色資源。從東北白山黑水的抗聯戰士到海南瓊崖的紅色娘子軍,從北方內蒙古烏蘭夫故居到西南廣西韋拔群故居,從上海龍華革命烈士陵園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紅色資源遍布少數民族雜居和聚居地區。
(二)綠色資源。少數民族地區大都處于偏遠地區,交通設施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是森林覆蓋率往往大大高于經濟發達地區,綠色資源亦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獨具特色的優勢資源,農林產品資源及其深加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致富途徑,例如寧夏的枸杞、廣西的甘蔗、內蒙古的草場等。除了傳統的綠色資源,另一類新興的綠色資源是利用現代技術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干凈、無污染、再循環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逐漸化害為利,充分利用城市垃圾、淤泥等廢物中所蘊藏的能源發電、生產水泥等環保建筑材料。
(三)藍色資源。上天入地、通江達海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藍色經濟的基本方向,利用海洋和海岸區位優勢和資源發展各種藍色資源產業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增長點。近年來,在眾多少數民族地區,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藍色產業”迅速崛起,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光照和風力資源被激活和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立足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工程建設、海洋文化旅游三大產業,努力實現從海洋資源富庶地區向海洋經濟強區的跨越。特殊是加快海洋旅游電子服務平臺和旅游公共服務系統建設,著力推進海洋旅游產業智慧化,做大做強少數民族地區的藍色資源。
(四)黑色資源。以煤炭、石油和礦產資源為代表的黑色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傳統資源,一些地區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起飛離不開黑色資源的支撐,但是經過幾十年的開發,一些煤炭和石油開采的資源型城市相繼陷入了資源枯竭后再轉型的惡性循環怪圈。發展循環經濟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循環、低碳、高效的能源開發理念,綠色開發、深度轉化、延伸增值、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型城市形成發展共識。
(五)白色資源。長期以來,對于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居民而言,冰雪是日常生產生活條件中的不利條件,制約著老百姓增產增收。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冰雪產業逐漸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特色資源。在中國的北方,從東北到新疆,從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冰燈、冰雕、滑雪等地方性、季節性休閑體育項目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黃金產業。除了冰雪白色資源,新疆獨特氣候條件下的棉花產業是極為重要的民生產業,9月至10月的新疆,鋪天蓋地的棉花盛開,與空中的白云、山頂的白雪交相輝映。新疆從棉花種植優勢區,逐步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生產基地,連續多年產量第一更是奠定了新疆在國內棉花生產中無可撼動的地位,棉花也成為新疆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柱,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農作物品種。
上述“五彩”特色資源的有機整合和開發,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因而地域條件的限制,可能只具有一種或幾種資源,但是如果能夠因地制宜地把特色優勢凸顯出來,無疑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少數民族地區內的大學生對于域內的特色資源是有所認識和了解,把特色資源引入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當中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和認同。
二、少數民族地區“五彩”特色資源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五彩”特色資源在民族地區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與拓展,是增強教育教學效果、提高關注度和認同度的有益嘗試,但是要達到預期目標,需要圍繞教育教學對象、資源、內容等要素,妥善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資源應用與地區域情相契合。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域內的少數民族地區分布廣泛,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域情差別很大,在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把少數民族特色資源引入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在資源的篩選、整合、植入上要與地區域情相契合,根據域情來選用具有說服力、形勢性和認可度的特色資源。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落地、發芽、生根、開花和結果,需要在貫徹和執行過程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域情來宣傳、輸導和落實。
(二)資源應用與民族習俗相適應。我國56個民族之間的民族習俗尤其是宗教信仰差異甚大,一些少數民族長久以來具有本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如藏族對佛教的信仰、維吾爾族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滿族對薩滿教的信仰。一些少數民族特別的生活習俗,如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不食用豬肉,一些少數民族不與其他民族通婚的習俗等等,一些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注意區分并尊重各少數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習俗,并對上課班級少數民族的學生有所了解和關注,這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慎重區別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三)資源應用與教育過程相充足。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對象并非單純的“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也非“對外界刺激的被動反應”,而是接受主體對接受客體的反思性選擇。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所接受的諸多理論知識并非自己的直接經驗,而是由教師所提供的間接經驗,大學生對理論輸導內容的接受必然要經過自己的反思和選擇,這一反思和選擇的過程是綜合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閱歷重新進行審視、解讀、評論、篩選、判別和重組的反思性選擇的認知和認同的過程。可見,學生并非單純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反思和選擇的主動接受者,因而廣大教師務必對傳統的灌輸理論進行再反思并做創造性轉換,在與對等的個體和群體進行理論輸導中彼此分享知識。
(四)資源應用與教學體系相協同。教學體系是包括教案在內的教材體系向教學系統的轉化,“教學體系是一個由密切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支撐的教學要素組成的教學系統,是一個由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組成的整體化運作過程”。少數民族特色資源是形勢與政策教學要素的重要來源,少數民族的習俗、飲食、服飾、語言、山歌、舞蹈、傳說、神話、武術、口頭文學、體育運動項目都是特色資源的內容、形式和載體。上述資源引入教學體系,既要進行通俗的教學設計以增強教育教學的藝術性,又要進行必要的理論抽象使資源的應用回歸到理論教學的規范性。
三、少數民族地區“五彩”特色資源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少數民族“五彩”特色資源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現存的資源往往是人在藝在、人在物在,由于缺乏深度的認知和系統的保護,許多特色資源已經瀕臨消滅、失傳,亟須進行搶救性保護。少數民族“五彩”特色資源在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首先需要建立大數據信息資料庫,用科學方法收集、整理、保存和應用特色資源,在此基礎上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應用和拓展。
(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關于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內容,中宣部與教育部有明確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著重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進行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進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進行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進行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教育”。這一要求為少數民族“五彩”特色資源在形勢與政策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據已經確定的教育教學內容選取與之匹配和吻合的特色資源需要教師群策群力和集思廣益。
“五彩”特色資源應用的總體要求是依據教學內容來篩選、匹配資源,資源選取的價值在于通過資源來解說教育教學內容從而幫助受教育者更加輕松、透徹、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中的各類問題。所以說,所選取的特色資源能不能有效地實現上述目的,既考驗教育者的資源選取技能,又考驗教育者教學手段的高低。教師在選取資源時,一是要圍繞學生“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來篩選各類特色資源,以充分體現“以學定教、教學相長、先學后教、學教互動”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思想。二是要注重對教學內容與特色資源內在相關性進行分析和把握,切不可為了引入和應用資源而羅列資源,或者為了減輕自己上課的負擔而堆積資源,結果出現選用的資源本身與所教內容并無直接相關性,甚至出現所引資源根本無法有效說明所要講授的內容的現象,出現無效引入和應用。三是引入和應用特色資源組織教學應突出集體力量和群體智慧。術業有專攻、學業有專長,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教師對不同問題有完全的理解和把握,對同一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和方式,因而在開放式的資源篩選時,有必要調動集體力量集中進行再篩選,以防止出現資源與內容不匹配的問題。
(二)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少數民族高校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以少數民族地區“五彩”特色資源所在地作為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基地,是特色資源在實踐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的有益形式。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推進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和基本保障,應將其作為思政課實踐基地建設的重中之重。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強化專業管理,使實踐教學基地在形勢與政策課改革中發揮獨到作用。基地建設應聯合建設,高校教師提供建設目標、思路、程序和標準,特色資源基地方提供資源數據、場所、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通過聯合協同把基地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起來,為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奠定堅實的人力和物力基礎。
少數民族“五彩”特色資源在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要充分發揮現場教學資源在理論輸導中的鮮活作用,而這一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是無法充分有效地體現出來的。一是主動走出去。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課時安排上應合理設置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出去,從學校里走出去。走出去應考慮學生的學科與專業、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內容以及周期性內容的重復性問題,使走出去能夠真正學有所得、見有所感、觸有所思,真正達到預期效果。二是及時請進來。由于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內容的時政性和時效性,在不同學年和學期有特定的教育內容,在已有實踐基地資源不匹配和不對接的情況下,要找到并解決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和吻合的特色資源,就需要跨地區尋找相關專家及特色資源,以滿足大學生理解和解決現實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的需要。三是建立跨區域聯運的資源基地聯盟,實現特色資源的互換與共享。中國地大物博,差異懸殊,各類特色資源特性突出,而每學期教育教學要點的內容變化大,例如海洋權益問題臨近沿海地區的高校就有資源優勢,又如邊疆內陸的經濟特區建設、領土安全與邊境穩定問題,內陸省份就有地緣優勢。在此情形下,不同民族地區的高校及基地之間就可以相互支撐和相互幫助,以學科、專業和地域的協同更加深入、全面和準確地講解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參考文獻】
[1]楊勇.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基本內涵[J].前沿,2010(10)
[2]陳秉公.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規律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
【作者簡介】楊 勇(1975— ),男,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教授,博士,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馮 霞(1964— ),女,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