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佩+張勤發
【摘要】微信公眾平臺以其傳播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迅速成為高校傳遞信息與提供服務的重要載體,對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基于對武漢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管理分析,結合對其他高校微信公眾號的觀察研究,認為微信公眾號在校園新聞生產、傳播和反饋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在新形勢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高校;新聞宣傳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其自身具備信息擴散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形式豐富、互動性強等獨特優勢。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僅耗少量流量的即時通訊工具,是目前擁有超過6億用戶的互聯網產品。作為微信產品之一的微信公眾平臺,因其“使用便捷化、功能豐富化、受眾精準化、互動多樣化”的特點,很快成為政府機構、高校媒體試水新媒體新聞傳播的新渠道。
武漢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臺訂閱號于2013年9月25日申請微博認證成功,正式向廣大師生推出,是湖北省率先開通并認證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之一,平易近人的“理工小微”深受廣大師生和校友的喜愛。平臺以“發布校園資訊信息,推廣精彩校園活動,服務廣大師生校友”為理念,以“理工小微,在你手邊”為宗旨,利用圖文、語音等形式,傳遞學校最新的新聞動態、通知講座、就業信息、校園活動,不僅有效拓展了學校與師生、校友和公眾的溝通互動渠道,也為承傳大學精神、建設校園文化開辟了新的方式。
一、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功能
對于公眾號運營者來說,微信是發布信息資訊、提供信息服務的媒介。除了主動推送圖文、語音、圖片,微信的自動回復、關鍵詞回復、菜單查詢等功能可以讓用戶根據自身的需要獲取信息,還可以利用微信的高級接口實施深度的功能開發實現更多的服務功能。以武漢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為例,目前主要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嘗試。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校園文化繁榮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把高校上升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武漢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引領,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主動推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充分發揮新媒體育人的功能,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
堅持依法依規運營校園新媒體,自覺遵守國家有關互聯網發展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制作和傳播法律、法規禁止的內容。堅持正確導向,不傳播有損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的言論。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做好學校的宣傳工作。
(二)用新媒體語言說話,以校本資訊創作內容
微信是師生們日常生活中較便捷的傳播途徑,通過微信發布的新聞資訊更快速、更鮮活、易于接受。依據新媒體發展趨勢適時對定位進行調整,具有“本土氣息”的原創內容已然成為官微的一大特色。同時,公眾號在選題上更加細心,與熱點話題相結合的同時考慮到學子需求、家長期盼及校友情懷,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推出更多特色欄目,盡力做到更多的原創。原創聲明越多就說明編輯花的心思越多,粉絲就越愿意看。
(三)堅持品牌欄目運作,打造精品校園文化產品
官方微信堅持品牌欄目化運作的方式,致力于打造品牌特色欄目,如在線心理咨詢室、理工伊人志、理工印象志、武理留聲機、理工聲聲慢等,同時還不定期開展特色的線上線下活動,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欄目之一《理工伊人志》為理工人物專訪,分享人物故事,彰顯理工人文特色。《理工印象志》定位為“以圖片展示理工之美,打造獨特理工形象”。學校的實景風光圖片深受學生、家長及廣大校友們的關注。《武理留聲機》招募了一批熱愛音樂的學生,分享他們的音樂故事。語音互動欄目,各期主播風格不盡相同,或冷靜自持、或清新文藝,校友評論這是一個用聲音溫暖人的欄目。
(四)探索技術解決方案,用心做好校園服務
利用微信平臺技術優勢,整合校內外資源,師生在平臺上可查詢的信息包括學校重要新聞、通知公告、校車時刻、常用電話、教學教務、圖書借閱、一周講座、就業招聘等,著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移動信息平臺。利用第三方技術支撐平臺完成微投票、微調查、微海報、心愿墻、校園街景、微報名、四六級查詢等適應學生生活學習需要的網絡功能。線上活動推廣力度較小,線下活動則更具主動性。學校官方微信在校運會期間推出加油口號投票活動,參與投票的人數達17000多人,收獲的評論數有830多條,一天之內粉絲增長有4000余人。
二、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使校園新聞宣傳發生的改變
縱觀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近年來的發展態勢,筆者認為,微信在校園新聞宣傳的生產、傳播、反饋三個環節帶來新的變革,仍以武漢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為例。
(一)新聞信息的生產
針對微信和微博的受眾群體、傳播效果和技術特點的不同,學校黨委宣傳部成立了微文化工作室,并組建了師生運營管理團隊,在策劃、采編、發布、互動、輿情、反饋、數據分析等方面,制定運營管理辦法,構建差異化的傳播途徑,打造一個互動的新媒體平臺,弘揚校園微文化,傳遞青春正能量。為保證圖文質量,對圖文審核實行三審責任制,一審責任編輯、二審審核編輯、三審工作群內編輯部部長同老師群審,在標題、摘要、文字、圖片和版式設計等方面層層把關。為提高編輯素質,工作室對新編輯進行階梯式培訓,設有專題統一培訓和“一對一教學”師徒制,還編制了專門的編輯規范手冊,供編輯們學習交流。微信平臺支持上傳文字、圖片、視頻信息,點對點的信息傳播方式又能夠提高用戶投稿的積極性和精準性,高校官方微信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獲取第一手的新聞信息。
(二)新聞信息的傳播
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大多是圖文消息。圖文信息一般為1-3條一組,有部分高校發布5-7條一組的圖文消息。圖文消息一般分為三級閱讀界面:第一級為頭條、標題、圖片、摘要等信息;點擊進入第二級閱讀界面,用戶可瀏覽圖文主體信息,包括標題、圖片、正文、視頻、音頻等,并且可以分享、留言和點贊;點擊圖文左下方的“閱讀原文”可以拓展閱讀,獲取更多內容。圖文消息經過分享可以出現在朋友圈、微博、QQ空間、微信群等社交空間,提升賬號和信息的影響力,增加粉絲量和閱讀量。
(三)新聞信息的反饋
微信運營者通過用戶私信發送的消息以及留言反饋,系統后臺統計粉絲用戶的性別、語言、省份、終端、閱讀渠道(公眾號對話/好友轉發/朋友圈/歷史消息)、分享轉發、微信收藏等信息分析每天推送圖文的閱讀情況。定期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總結用戶對于賬號的需求和喜好,從而調整欄目定位、內容策劃和信息推送,優化賬號運營結構,進一步提升賬號影響力。
三、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迎來新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話為高校借助新媒體進一步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啟迪了思想。
(一)高校官方微信管理與建設是高校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高水平大學建設和“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高校官方微信工作重點,是要把學校“十三五”發展的前景描繪給廣大師生,把學校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舉措解讀給廣大師生,把全校上下同心同德、爭創一流,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勇氣傳遞給廣大師生。積極營造善謀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共同為建設教育強國,助推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奮斗。
(二)高校官方微信管理工作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以科學知識影響人,以先進的校園文化熏陶人,以生動的校園故事鼓舞人。
(三)尊重微信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
高校官方微信管理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利用微信平臺的特點,做好新聞信息內容的再加工和優化提升。利用更多更好的編輯軟件等,優化微信的圖文內容,多深入粉絲群、深入挖掘微信大數據,及時創作師生校友喜聞樂見的原創內容。
(四)高校官方微信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
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學校放心的微信運營管理隊伍。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結語
微信因其便捷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與追捧,加強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和管理已成為大勢所趨。筆者相信,隨著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進一步互融互通,隨著微信平臺功能的進一步建設與優化,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必然迎來高校新聞宣傳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
參考文獻:
[1]蔡雯、翁之顥.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變革的又一個機遇——以“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賬號為例[J].新聞記者,2013(7):40-44.
[2]王賽、王東.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和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5(4):83-86.
[3]彭麗娟.關于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現狀與思考[J].新聞知識,2015(7):84-86.
[4]高雅麗.微信公眾平臺對民族高校校園媒體傳播影響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學為例,2014(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