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香
[摘 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提高實踐教學重要性認識、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等途徑推進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學生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關鍵詞]實踐教學;改革;培養;“三能”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強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的必要性
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強化實踐教學,并對高校實踐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高校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廣東海洋大學(以下簡稱“學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地方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確立了“培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創業的‘三能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學科專業以應用型為主,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三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改進實踐教學。學校人才培養主要立足廣東,面向基層,面向沿海地區,面向涉海行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廣東海洋水產、農業及濱海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加強和改進學校實踐教學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強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的主要舉措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的核心是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優化。學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兩次組織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版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全過程、多層次、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礎實踐模塊、專業實踐模塊、創新實踐模塊和社會實踐模塊為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環節全面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保證實踐訓練四年不間斷。課程安排以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規律為基礎,形成“基礎訓練→綜合提高→研究創新”彼此聯系、依次遞進的“四層次”系列實踐教學活動。第一層次以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安心學習本專業的思想,以讓學生掌握相關學科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為主;課程安排為入學教育、專業導論、專業認識實習、學科基礎課實驗(實踐)等。第二層次著重培養學生吃苦精神以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課程以公益勞動、志愿者服務、專業課程實習、技能訓練、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為主。第三層次著眼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以綜合實驗、專業綜合實習、專題社會調查、專業(學年)論文等為主。第四層次以知識、能力、素質三維教學目標為基礎,以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實踐內容以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活動、團學文化活動等“第二課堂”為主。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體現了時間上的“全程化”,內容上的“多層次”,空間上的“立體化”特點。
為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各專業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四年課內教學學時均在2400學時以內,比2009版方案減少約100學時,其目的是增加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時數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大文科類專業綜合實踐教學不少于30個教學周,理工農科專業綜合實踐教學不少于35個教學周,實驗學時數約占開設實驗課課程總學時的三分之一。
(二)推進實驗教學課程化改革,優化實驗教學體系
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推進實驗課程化改革,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體系,使實驗教學體系具有先進性和系統性的特征。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工藝、新手段帶進課堂,與時代和行業發展步伐一致。同時以整體優化的思路來構建實驗教學體系,多元整合課程內容,改變實驗過分依附、從屬于理論課,實驗教學內容零散、重復、交叉等現狀,根據“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要求重組、更新實驗教學項目內容,優化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學校在組織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過程中,均要求實驗項目之間系統性較強的專業主干課程,其實驗教學分別從原有理論課程中脫離出來整合實驗內容,單獨設置課程。對不具備獨立設課的實驗教學環節,按課程群(組)把條件成熟的教學內容作為單獨課程來設置,逐漸建立起與課程教學內容既緊密配合又相對獨立,由不同層次、不同系列的實驗課程組成的實驗教學體系。如食品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后開設的食品工藝綜合實驗包含了原食品機械、食品保藏原理、飲料工藝學、水產品綜合利用等課程,這些課程在保留原來的基礎實驗項目的基礎上,減少了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項目,使學生對食品工藝課程實驗有一個綜合、系統的掌握。經過實驗課程化改革,學校含有實驗的課程門數由原來的近600門減少到300門,獨立設置的主要實驗課程由9門增至71門,實驗總學時由204學時增至1224學時。這改變了過去實驗課主要限于驗證理論、單純掌握操作技術、“照方抓藥”的做法,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和自擬題目的實驗內容和比例,使實驗教學內容得以優化,教學方法得以改進。
(三)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鍛煉學生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社會行業、企業的聯系與合作,促進教學活動與行業、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一方面,將生產認識實習、生產實訓等實踐認知、操作課程置于生產一線進行,建立起包括產品認知、技術認知、企業文化認知在內的實踐教學模式,拉近學校教育與生產實際的距離。另一方面,學校以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等具有引領性的國家級省級重大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為契機,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共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校企協同育人平臺、企業模擬實驗室實踐教學平臺等開展實踐教學,引入產業、行業、企業的實踐項目,將其內容適當納入學校實踐課程項目和模塊,實現產學研用的對接,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水產類專業構建了“2+X+1”產學研用綜合教學模式,將教學與生產相結合,在水產養殖基地同時組織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和課程實習。其中的“2”,即通過現場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兩個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和技能;“X”,即圍繞水產養殖生產中迫切解決的一個(或以上)問題進行研究和實驗,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1”,即掌握一種水產動物(如魚、蝦、貝、藻)的養殖技術。動物生產類專業探索的“4+5+X”綜合實踐教學模式,將專業課程實習及畢業實習集中安排到現代動物養殖場或飼料企業,通過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及校內教師的協同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熟悉4種主要動物的生物學特性,掌握5個生產領域(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生產環境和生產管理)的關鍵技術,幫助企業解決1個以上的生產難題。工程設計類專業與地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聯手成立“工程設計工作室”式的專業實習平臺,專業實踐課程內容來源于工程實際項目,貼近市場需求,學生在企業工程設計師以及校內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參與項目的設計、研發,鍛煉了工程設計方面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將人才培養由校內課堂延伸到企業生產和科研實踐第一線,逐步形成了融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創新教育實踐平臺。
(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學校構建了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以專業教育為依托,以創新性實驗和學科競賽項目及學生創新創業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新創業教學+創新創業模擬+創新創業實踐”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不斷拓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平臺,深入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工程。各專業設置1學分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課、3學分創新創業實踐技能課程、3學分科研與創新類選修課,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和學分體系。修訂《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暫行辦法》,將學生科技創新、發明創造、科研活動、學科技能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成果分類、分等級記載創新學分,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基金,建立了國家、省、校三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制度,每年立項資助150項左右校級項目,并擇優推薦省級、國家級項目;以項目形式資助開展學科競賽活動,支持“挑戰杯”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大賽和創業計劃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20余項校級學科專業競賽,并精心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國家(際)級相關賽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學科專業競賽格局,建立了“學院競賽出作品—校內競賽選作品—省內競賽出成績—全國競賽出成果”的競賽運作機制,以賽促學,有效地促進校園科技創新氛圍的形成。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海大大講堂”活動,支持各單位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創業沙龍學術活動,活躍科技創新學術氛圍。開展富有特色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如與南海艦隊合作開展“軍學共建”活動,培養學生愛國、守紀、吃苦、獻身和團隊精神;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海洋調查、海洋科技文化節、“三下鄉”服務活動、學生寒暑假國內外帶薪實習、校企合作大學生能力拓展訓練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1.完善并貫徹執行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實驗教學、實習實訓、實習經費管理、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室建設及實驗室開放與資源共享、實習基地建設、協同育人平臺、教學學術講座等各實踐環節的管理制度,制訂學生創新實踐學分管理、課外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環節管理辦法。各教學院系根據學校規章制度,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規范管理和監督檢查,促使各專業的實踐教學按計劃進行,使實踐教學管理工作做到科學、有序、高效。
2.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每學期組織學生評教、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專項檢查。在院系教學狀態評估和專業評估工作中,制訂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各專業實踐教學進行評估。通過教學督導、學生教學信息員等隊伍,以期中教學檢查、實踐教學情況座談會、畢業生信息反饋會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對實踐教學狀況的信息反饋和評價,發現問題,督促整改,以確保實踐教學運行及教學質量。
3.建立教學激勵機制與“雙師型”教師成長機制。每兩年組織評選校級教學成果獎和實驗技術成果獎,每年組織教師優秀教研教改論文和學生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的評選表彰獎勵活動。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學考核辦法,對教師指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和團學社會實踐工作予以計算教學工作量和核撥酬金。支持二級教學單位聘請企事業單位人員作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鼓勵專業教師赴企事業掛職鍛煉,鼓勵實踐教學教師取得本專業領域的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術等級證書,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三、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成效明顯,“三能”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高
(一)實踐教學條件明顯得到改善
實驗實踐教學平臺是相關專業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的支撐點和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平臺。經過不斷建設與改革,實踐教學平臺和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目前,學校已建成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4個專業獲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教育計劃試點;24個專業獲批6類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建設項目,這占全校本科專業的35.3%;建成1個國家級校外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成17個省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15個校級實踐教學基地,平均每個專業建成3個左右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學科實驗室15個,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成各類教學實驗室(中心)共66個。
(二)學生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學生基本理論扎實、基本技能過硬,創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學校學生在各種創新賽事中頻頻摘金奪銀,不少學生畢業后成功創業。近5年有568人次獲得國家級獎勵,1842人次獲得省部級獎勵,成績在廣東省高校名列前茅;學生發表與畢業論文主題相關的論文300多篇;通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學生公開發表論文200余篇,部分論文被SCI、EI收錄;學生申請發明專利30余項,部分專利直接被企業采納投入生產,如2012屆工業設計學生主持研發的“單人份電飯煲”被湛江一家電器生產企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1屆軟件工程專業學生自主學習IT知識并組建“網維團隊”,該團隊在校期間參加第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得金獎。通過學校支持,團隊大膽創業實踐,創建一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畢業后公司業務得到迅速擴展,近幾年每年營業額均超過千萬元。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