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霞/文
?
基于區域經濟學視角的連南新型城市化研究
■李思霞/文

連南瑤族自治縣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東北部與連州市交界,東南部與陽山縣相連,南面緊接懷集縣,西面毗鄰連山縣,全縣總共有7個鎮,如三江、寨崗、三排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連南地區城市化發展相對滯后,城鎮數量少、規模小,結構失衡,功能不完善。近年來,連南瑤族自治縣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縣按照“城鄉一體、資源互補、輻射帶動、統籌發展”的思路,積極推進城市化工作,從2007年非農業人口26344人到2013年增加到47200人,城鎮人口明顯提高,城市化率從2007年的16.46%提升到2013年的27.17%。連南地區在全縣瑤漢同胞共同努力和大膽創新下,通過踐行“特色立縣·生態崛起”的發展戰略,2014年經濟發展逐季攀升,生產總值達30.17億元,同比增長8.3%,比全國經濟發展水平高0.4%,與廣東省持平,低于清遠市0.1%,三產增長在6%左右;全縣44.8%的農村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萬元,同比增長13.2%。總的來說,連南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快,進入城市的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連南在城市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在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方面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一)城市化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自2010年開始全國城市化水平已經高于50%,到2013年已達53.7%,邁入城市化的中級階段。廣東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6.3%上升到2013年的67.76%,步入城市化的中后期,而連南地區雖然城鎮人口有所上升,但2013年城市化率才達27.17%,僅是全國、省平均水平的51%、19%,處于城市化的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遠遠滯后于全國、全省城市化水平,城鎮人口增長遲緩,發展里程漫長。連南有7個小城鎮,數量較多,但規模都不夠大,功能單一,使得城鎮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無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弱,影響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水平低,說明連南地區擁有的人力資本、產業結構等要素資源配置能力較低,城市化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此外產業結構不合理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城市化的進程,2013年連南地區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6.5:38.3:45.2,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偏重。在農業方面,雖然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只有“公司+基地+貧困戶”供應鏈模式的5大特色農業基地形成產業化經營,數量較少,大部分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的小農經營為主,合作社的組織化水平低。農產品銷售渠道及營銷平臺尚未建立,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也很少。在工業方面,工業產業化程度較低。據統計,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12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只有2家,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鏈,很多礦產企業受到處理,基本停產。且缺乏高科技企業、出口型企業,產業轉型升級也并不容易,使得產業發展缺乏強勁發展動力。工業作為城市化的原動力,工業滯后將影響城鎮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服務業方面,旅游、餐飲等行業大多數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滯后。特別是依托連南山川地脈、悠久民族文化的旅游業,因為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及宣傳不足使得這些特色旅游資源長期處于深山的狀態,接待能力弱,其他產業如房地產等發展活力欠缺。
(二)文化傳承出現問題,民族特色不明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文化的變遷和民族大融合的影響,大量人口遷移到城市,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出現危機,不利于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瑤族地區民族文化認同受到很大挑戰:其一,民族服飾方面,現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瑤胞才會穿著本民族的服飾,而大多數年輕人已經跟漢族人穿著相差無幾;其二,民族語言方面,很多父母從小就開始教小孩漢語,不再教瑤語,學校也很少開設雙語課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三,旅游開發方面,開發商為了滿足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他鄉期待”和獵奇心理,使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過于商品化、舞臺化,缺少原真性;同時受金錢社會的誘惑,原本淳樸厚實、重義輕利的民風受到影響。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資本類型理論指出,在社會發展到成熟階段前經濟資本對社會的貢獻率高,但到社會發展成熟階段以后文化資本的貢獻率要大于經濟資本的貢獻率。可見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文化資本對社會建設的貢獻力要遠遠高于經濟資本,然而瑤族地區文化傳承因受各方面的影響,文化資本的貢獻力逐漸偏低,間接影響到連南地區城市化的發展。
(三)城鄉貧富差距大,保障體系不完善
經調查發現,連南地區城鄉發展極不協調。城市化的推進使得大量的瑤胞外出打工,同時也因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吸引很多外來人員來連南地區經商,而這些外來人員比瑤胞在就業更具有優勢。并且由于受歷史條件、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響,瑤胞收入差距相差很大,兩極分化嚴重。2011、2012到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2578元、14159元、1603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847元、5484元、6259元,兩者絕對數的差距從2011年的7731元增至2013年的9773元,城鄉貧富差距大,這與新型城市化強調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的初衷相背離。同時因為城鄉貧富差距大,落后地區的人、財、物都會流向“高地”發達地區。社會公共政策如社會保障政策、就業政策等也會偏向發達地區,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也不夠完善。這種非均衡狀態的長期積累,使得連南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相互影響與牽制,形成了循環積累嚴重的后果。此外,生活水平上的極大懸殊導致民族感情隔膜,容易引起社會矛盾,犯罪率上升,影響城鎮發展。
(四)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資源約束日趨加劇
城市化過程中因人口集聚效應、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缺少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一旦城市建設和治理無法跟上需求的快速增長,容易誘發大量的問題。一方面是環境問題。一些高污染、破壞環境的工業進入,以及連南礦產的不間斷開發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粗放經濟問題突出,高耗能、高污染嚴重,使得大氣、水、重金屬等污染,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區域經濟增長的一大障礙。另一方面是社會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農村亂建亂占現象等,這些問題會帶來很多顯性損失和對未來發展的隱性損失,后期治理也會耗費很多經濟成本,反過來也會抑制城市化進程,給城市化建設帶來“瓶頸效應”,資源約束日趨加劇。
(一)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是造成城市化矛盾的主要原因,而要改變現狀,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是關鍵所在。一方面,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行積分落戶制度,可根據科技貢獻、居住時間、專業技能等指標進行評估,積分達標即可落戶城市,實現人口流動無障礙化,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另一方面,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在于促進人的城市化,主要表現在收入、教育和健康這三個方面,所以應增加農民的收入渠道,增強自治縣的造血功能,千方百計擴大農民收入,加強與廣州市越秀區的對口幫扶對接,充分利用廣州的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來加快自身發展。改善與戶籍制度相掛鉤的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就業制度等等,加速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普及均等化,縮小農民工在教育、社會保障等與城鎮居民之間的差距,城市應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來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能,實現專業化分工,促進人民收入增長,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同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二)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創新傳承民族文化
連南地區88%是山區,風景秀美,民族風情獨特,城鎮建設應結合區位優勢,跟進“特色立縣·生態崛起”發展戰略,提高城鎮建設水平,突破“千城一面”的城鎮發展策略,發展自己的個性,依靠現有山水風景及民族風情,讓城市融入自然,讓人們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首先連南地區應以三江鎮、寨崗鎮為依托,加強兩鎮的規劃、建設工作。三江鎮應對一河兩岸、特色化的舊街道重點改造,將三江鎮打造成為民族風格突出的特色旅游城市。寨崗鎮要疏導人口過密的情況,改善人們生活水平及營商環境,將寨崗鎮區建設成為宜居、宜商、特色鮮明的大型中心鎮。要通過兩個中心鎮的壯大,輻射帶動其他五個鎮的發展。此外,要走城市化與民族文化傳承互動前行的道路。在傳承文化過程中,文化的解構和建構是必要的,要有所創新,融入現代因素,同時更要保護和傳承瑤族優秀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承由開始的瑤寨保護向由城鎮和瑤寨協同保護,在城市地區開設少數民族文化活動舞臺,把城鎮建造成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同時注重保存瑤寨的原始風貌,不亂拆,發展原生態民俗民居,融入民族因素,彰顯民族特色,達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四個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協調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各類民族民間藝人,民族文化傳承才能后繼有人,提高人們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
(三) 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促進民族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演進是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橋梁,連南地區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有待進一步優化。一是農業發展戰略。對于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連南來說,山多地少,只能走“少而精、少而優”的特色精品農業道路。發揮連南優越的資源稟賦條件,將傳統耕種模式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產業園、生態農業觀光園、生態農業體驗園,使休閑與體驗相結合,體驗與產品銷售相結合,實現產業與鄉村發展一體化,打造“生態-休閑-觀光”特色農業產業鏈條,加速全縣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此外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培植,依托龍頭企業,擴大“訂單”規模,加大綠色產品認證和品牌創建工作力度,進一步打響“中國無核檸檬之鄉”和“中國蠶絲之鄉”等農業品牌,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工業發展戰略。連南要以城鎮為依托,以新型城市化為契機,圍繞鞏固城鎮集聚能力,對具體的工業項目進行篩選,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突出綠色環保。要重點發展適合連南的、無污染的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的工業項目,增加就業機會,將大量的資源和人口集中到城市地區。要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園區產業化建設。以三江、寨崗這兩個中心鎮為依托科學規劃工業園區,且以園區的建設為動力促進中心鎮集聚發展,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另外借助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帶來的機遇,承接珠三角地區的轉移產業,與珠三角對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增強工業發展后勁。三是服務業發展戰略。隨著廣清高速、二廣高速的開通,以旅游業為首的服務業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時機,連南也更有發展空間。應整合瑤族文化資源,將瑤族文化特色與生態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舉辦好耍歌堂、稻魚文化節等瑤族傳統活動,打造節慶品牌。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開展旅游進瑤家活動,強化旅游線路整合,加強與周邊縣市特別是連陽四縣的旅游合作。積極搭建旅游宣傳平臺,提升連南游客量。
(四)推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制定環境保護行政法規

新型城市化強調綠色低碳的城市化,要妥善解決“城市病”問題,推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增強城鎮建設的生態文明品質,提升綠色宜居水平。首先,應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發展既環保又保增長的綠色產業,廢除污染嚴重的產業。其次,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重點項目,嚴厲打擊亂挖亂采行為,嚴格礦山開采審批程序,引進合格、環保的礦山企業,堅定不移走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互動前行的道路。加快各個領域的節能工作和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等環保工程建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加快城市化進程。同時應提高居民綠色意識,提高綠化率。另外政府應制定行政法規,通過制定各類環境法規和環保標準來達到環保目標,如嚴厲打擊農村亂搭亂建行為,切實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