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英+史偉
【摘 要】針對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多元化地預習作業,從掃清字詞障礙、引導學生查找資料、相互之間交流知識、提出質疑問題等入手,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關鍵詞】多元預習 作業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91-02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遇到這樣的情況:上新課前,很多學生沒有進行充分的預習,導致其在課堂上學習被動,與整個教學進程脫節。這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葉圣陶先生曾大力提倡課前預習,他說學生通過預習,可以有“成功的快感”,有“比量短長的思索”,有“追求理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價值的。可見,課前預習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習慣,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學生應充分地做好課前的預習作業,以更快地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課前預習方法。
一、掃清字詞障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預習是語文學習全過程中的第一環節,是學習語文新知識的起點。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并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預習應該是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感悟的自主學習過程,這與新課標的要求完全契合。
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在授課時總會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往往要求學生能正確讀生字詞。這樣的環節能積極參與的是少數人,除了被點到名的學生外,其他大部分學生的態度往往是消極的。為了改變這個現狀,在布置預習題時,教師應要求所有的學生不但要找出生字詞并通過查字典解決問題,還要指出在字音字形方面自認為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鮮活的實用例子,并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展示出來。這樣的預習作業給了學生展現能力的平臺,讓所有的學生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會大大激發他們預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夸美紐斯說:“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即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能夠讓學生發現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中的缺失或薄弱環節,進而養成彌補這部分知識漏洞的意識和習慣,也為無障礙地聽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課前先預習課文內容,整體把握文章大意,課堂上再根據老師教給的方法理清文章脈絡,學以致用,自主學習能力自然就會增強。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節省了教學時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查找課外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在掃清字詞障礙以后,教師一般會通過課件展示作家作品的簡介,介紹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可現實是,教師的充分準備與學生的興趣寥寥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有必要在預習作業的布置里增加新的內容和要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查找資料,上課時在展示字詞后進一步介紹作家作品知識。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擇取要點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預習要提出更高要求:規定對每一個作家作品的介紹不要超過一分鐘,要學生挑選重點知識進行講解;在前一個學生講完后,其他學生還可以進行重點知識的補充。如此,教師既可以借這樣的環節檢查和評定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讓他們享受到通過展示預習成果而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促使他們今后能更積極更有效地去預習。這樣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能鍛煉學生搜集整理概括知識的能力,培養其動手查找資料的良好習慣,更能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這樣長期的訓練,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
三、交流各種知識,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現代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前預習在引導自主探究、培養自學能力、張揚學生個性、展現自我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筆者認為,根據生情和學情,采用分層次布置預習作業的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內在驅動力,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
在用傳統方法教授新課時,很多文體知識的傳授都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記錄的方式進行。學生已經習慣于將這些知識點落在紙上,沒有更多的“化人有為我有”的理解過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出了進一步的預習要求:學習說明文和議論文時,先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各種知識點并做成課件進行展示。為了鞏固成果,要求學生對照講解的知識點在文中找出相應的例子來驗證。而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同學,筆者要求他們指出同學課件展示中的問題即可。
根據生情和學情,采用分層次布置預習作業的方法,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也給課堂教學注入了鮮活的因素。學生在課堂上聽說結合,口頭表達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分析思辨能力乃至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教,旨在“相機誘導”。最值得教師探究的課題就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能夠使學生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四、提出質疑問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教育的重要思想。上面的第三環節其實已經涉及了這個層面。教師在課堂上要轉變角色定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給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平臺,用小組討論、個人展示、相互評價交流等手段和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邊讀書邊思考。學生的求知欲很旺盛,他們在預習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疑惑,會有不懂的內容,而學生不懂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學生要深入有效地學習,提高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就必須首先弄懂這些預習時還不理解的內容。如果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與指導,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布置每一課的預習作業時,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預習收獲,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容、寫作方法、主題等多方面來談。在預學中學生不僅要有收獲有體會,還要寫下在預習中生發出來的疑問,帶著思考進課堂。借助這種方式,能引導學生提高預習效率,獲得良好的效果,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習慣,而不是將預習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學生預習時有了這些疑惑,聽課時的目的性就會更強,更容易全神貫注,課堂效率提高了,聽課效果必然會更好。
心理學理論表明,預習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有了更加有利的心理狀態。教育學的理論也啟示我們,學生預習中生成了問題,上課時帶著問題去學習,是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的表征。預習中能掌握的知識,正因為有了自己主動獲取的過程,學生的印象自然會更深刻。預習中沒能掌握的知識,經過了課堂上教與學的互動,學生獲得知識會更加順暢。因此,預習的深入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習效率的高低。
由舊課程體系下課堂教學的完全預設向新課標背景下動態生成的轉變,是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現疑問、解決疑問的能力,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面對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有效地進行分類整合,選取重點問題形成討論的核心。課堂上及時捕捉學生的質疑,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讓學生帶著問題與準備來到課堂,通過課堂探究再讓學生帶著更高的期望與疑問走出課堂。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滿足于預設的教案,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讓課堂成為高效學習的舞臺。
總之,預習是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的先決條件之一,它能積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質疑能力、探究能力。有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能極大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也會極大增強。
【基金項目】江蘇省揚州市“十二五”規劃課題“中學語文學科作業多元化的研究”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