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依法監管,防治結合

2016-06-21 14:47:26趙婷婷馮磊
大學教育科學 2016年3期
關鍵詞:美國

趙婷婷++馮磊

摘要: 隨著學術生態系統發生深刻變化,學術不端現象開始凸顯,構建學術不端治理體系已成為各國政府的普遍做法。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關注學術不端治理問題,經過三十多年建設,已經形成結構清晰、職責分明、依法監管、防治結合的學術不端治理體系。本文力圖從美國戰后學術系統變化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其學術不端現象產生的客觀原因和背景以及政府為治理這一問題所進行的制度建設,并通過對其制度體系結構和特點的分析,為我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治理體系;依法監管;防治結合;專業協會;美國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3-0093-09

收稿日期:2016-04-25

近年來,隨著我國學術研究活動的繁榮,學術不端現象也頻繁出現。僅2015年就已經發生多起國外學術期刊撤銷中國學者學術論文的事件,主要原因大多是涉嫌研究數據造假、同行評審程序造假等問題。2015年11月23日,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七部門聯合發布《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的通知,邁出了規范學術行為、抵制學術不端的堅實一步。[1]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在學術行為規范、學術不端治理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建設還不夠健全,應該汲取別國的經驗和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認真加以研究。

美國是當今世界學術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二戰以后,由于其學術規模的擴大以及其學術系統的開放,美國的學術不端問題也一度凸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多所著名學府及科研機構都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學術不端事件,如哈佛醫學院達西(John Darsee)事件(1971)、斯隆—凱特琳研究所薩莫林(William Summerlin)事件(1974)、馬塞諸塞州綜合醫院朗恩(John Long)事件(1980)、耶魯醫學院索曼(Vijay Soman)事件(1980)、波士頓大學施特勞斯(Marc Straus)事件(1980)等。學術不端事件的頻發促使美國國會在1981年專門召開聽證會對此進行回應,并從此拉開了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建設的帷幕。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學術不端治理體系,涉及治理、預防、處理及援助等多方面。本文力圖揭示這一體系的基本結構及特點,為中國構建學術不端治理體系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戰后美國學術不端現象產生的原因及表現

盡管從科學研究產生之日起,就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學術不端的問題,但是學術不端作為學術系統的一種現象引起人們的重視,還是從19世紀西方學術系統迅速發展以后才開始的。從這種意義上說,學術不端問題是學術系統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有其必然性,問題的出現是系統發展與其制度建設不協調造成的,有其客觀原因和社會背景。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只有從客觀必然性的角度看待學術不端問題,才能超越道德、操守等主觀視角,而把關注點轉到制度建設上來。

(一)戰后美國學術不端現象產生的原因

如果說19世紀的學術不端現象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么可以說,20世紀中葉以后學術不端已經成為美國學術系統中急需治理的問題。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從學術系統自身的角度講,戰后美國學術系統規模的增大及其開放程度的增強是系統出現學術不端行為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術系統規模的迅速擴張導致了學術評價中過份重視數量和效率的功能化傾向。戰后美國政府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教育法案,使高等教育成為聯邦資助和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從1958年至1968年十年間,美國高校數從2 111所增長至2 483所,高校在校生數從322萬增至692萬,教師數從26萬增長至57萬。同時,美國高校研究生數量也從1955年的25萬人增加至1968年的103萬人,是本科生發展速度的兩倍[2](P273)。

學生數特別是研究生數的膨脹以及教師數的增加,使得從事學術生產的人員規模迅速擴張。由于龐大的學術隊伍必然導致競爭的加劇,因此整個學術工作管理和評價開始越來越強調量化的績效評估,以便為科研資金的分配、學術職位的升遷甚至學術人員的雇傭解聘等各種競爭提供依據。正像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在科學界,取得名譽的資本就是在學術雜志上發表文章。擁有一長串著作目錄,能夠幫助一個人爭取政府經費和提高學術地位”[3](P37)。在這種大的評價環境下,學術工作變得日益功利,為了達到數量和效率的要求,學術研究逐漸背離了它的初衷:為了發表不惜數據造假,一篇完整的研究成果被分為數篇論文加以發表以增加學術產量等越來越成為學術界的普遍做法。

第二,政府與工業界科研經費的投入打破了傳統學術生產模式。二戰后,隨著冷戰的升級,國家競爭日趨激烈。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科技實力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政府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進一步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投入。1957年,美國政府科研經費投入為2.17億美元,到1968年已經增長到15.09億美元,其中,高校獲得的科研經費在全國科研經費中的比例由15%上升到28%[2](P274)。盡管之后政府投入有所回落,但從此政府一直作為研究經費主要來源的地位未有改變。同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企業也開始為高校投入更多資金支持科研活動,高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雙方的合作日益加深。

隨著政府及工業界資金投入的增大,他們對學術生產的影響也越來越強,傳統的學術生產模式被打破:從應用情景及問題需求出發而不是從學科邏輯出發的學術研究越來越多;來自于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學術研究人員齊聚在研究團隊之中;學術系統的開放性更強,更加多樣化……雖然這些變化一方面是學術系統升級、發展的表現,但另一方面,學術秩序的失衡也是模式轉變中的必然代價。舊有制度的不適應體現在很多方面,學術失范甚至學術不端是其最極端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在對這些失衡現象的反思及調整過程中,學術系統才慢慢重新建立起適應于新知識生產模式的新秩序。endprint

第三,知識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趨勢使得傳統的學術組織特性發生改變。正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戰后美國學術生產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生產已經從封閉的象牙塔內走入了社會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知識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趨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對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持積極的鼓勵和支持態度,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拜多法案》(Bayh-Dole Act),之后二十年間又陸續制定并頒布了多項技術轉移法。這些法律政策破除了學術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界限,鼓勵科學家、高校中的研究人員開辦企業,推進自身研究成果的商業轉化,使高校等公共科研機構充分參與到了市場活動當中。

學術機構在與市場互動的過程中,其組織特性也在發生著變化:市場化的組織方式、規則甚至思維方式漸漸滲透到學術組織管理中來,一些學術組織開始具有公司、企業等這些市場機構的特性,強調投入與產出,強調市場效益。同時,一些學術人員開始轉型,有些人甚至被貫以“老板”、“學術企業家”等稱號,他們一方面像項目經理一樣尋找資金,在各種場合與各色人員磋商與談判;另一方面開始采取一種工具主義的觀念對待下屬,使得原有學術平等及自由的研究環境被追求效益的學術生產場所取代。

總之,在多重內部張力與外部壓力下,美國學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在戰后經歷了劇烈動蕩。學術人員夾雜其中,經受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利益的洗禮,面臨學術成果數量與質量、市場價值與學術價值間的種種沖突及矛盾,他們不得不在企業家、教師和學者的角色之間不斷尋求妥協與平衡,在新的知識生產模式下尋找平衡點,這就為學術不端的爆發埋下了諸多隱患。

(二)戰后美國學術不端現象的狀況及表現

復雜的利益訴求與學術領域的激烈競爭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深層動機所在,相關制度建設的滯后則在客觀上給了學術不端行為更多可乘之機,使學術不端幾乎沒有違規成本,成為謀取利益的手段。有學者通過對1987年到2008年之間研究學術不端的18個調查(其中15個調查基于美國)進行分析發現,平均有1.97%的科學家承認至少有一次偽造、篡改或修改研究數據的經歷,33.7%的科學家承認存在“有問題的研究行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QRP);當被問及同事的偽造篡改數據行為時,有14.12%的人表示認可;問及同事的“有問題研究行為”時,72%的人予以認同[4]。2006年另有一項研究調查了2 212位來自605家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他們都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所資助,8.7%的科研人員表示在過去三年中他們有觀察到或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其所在系所中有學術不端行為,且這些不端行為涉及各個層次的科研人員,包括教授或高級科學家(21.9%)、副教授或科學家(13.9%)、助理教授或科學家(16.9%)、博士后(24.9%)及研究生(14.4%)[5]。可見,學術不端行為在美國的學術系統中并不鮮見,同時由于有些篡改、偽造數據等行為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也很難證明是故意行為,所以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除了篡改、偽造數據等研究人員在自身學術研究活動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學術不端行為,還存在著一些學術腐敗行為。這些行為雖然難以發現和查處,但對學術系統的危害也很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方式:第一是官學相護,學術資源的劇增使學術官員獲得了極大的權力,他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術資源的分配、使用及成果評價,當這些學術官員學術不端行為被曝光后,學術界內部往往大事化小,并不嚴格追究責任。如美國生物化學家麥克爾羅伊(William D. McElroy)曾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大段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后來被公眾發現并被原作者投訴。但作為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的麥克爾羅伊僅僅向讀者們送出一份勘誤啟事就將此事了結,學術界也并未繼續追究,而且此事并沒有妨礙他后來被任命為國家科學基金會主任[3](P42)。第二是同行包庇,同行評議制在美國被廣泛運用到基金評審、期刊發表、學術獎勵評審、聘任晉升評審等事務當中,雖然有其合理性,但同行評議制中長期存在的精英主義卻也在很多時候成為影響學術公正的因素,大學的高級教授、國家級科研機構的著名學者、頂尖學術期刊的編輯等掌握話語權的學術精英們往往會相互通氣、相互包庇,只要是精英集團的成員,其成果接受的審查要寬松許多,同行們也都有默契地抬高其重要性,而不是客觀公正地對其學術行為及成果進行評價。第三是智力剝削,學術團隊中的等級制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智力剝削問題,團隊負責人運用其學術影響和學術權力,可以在沒有參加實際工作時占有大批初級研究人員所做的工作,同時,當處于科研組織最底端的學術人員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力無法得到發揮且功勞得不到承認時,往往更容易去投機取巧,捏造數據。

二、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的基本結構

正像前面所說的那樣,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社會及學術系統本身的變化致使學術不端案件頻發,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1981年,國會眾議院議員戈爾(Albert Gore)在國會科學委員會監察小組委員會中首次主持召開聽證會,對當時一系列學術不端案件進行集中討論;之后,由國會議員丁格爾(John Dingell)主持的一系列聽證會繼續向科學團體及聯邦機構施壓,促使其構建防治學術不端的機制以保證科研質量[6]。經過多年努力,今天美國已經形成層級結構清晰、職責分工明確的學術不端治理體系(如圖1所示),以下將對其結構進行具體分析。

(一)決策層

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結構中的最高決策層為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OSTP),負責學術不端政策法規的建議、起草及修訂工作。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及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AST)發揮輔助作用,與OSTP一道協調各部門的工作。endprint

1996年4月,NSTC和OSTP開始聯合制定聯邦政府關于學術不端的統一政策,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于2000年正式發布《關于學術不端的聯邦政策》,成為美國處理學術不端的指導性文件。政策中規定,“學術不端(Research Misconduct)是指在提出、實施、評審研究或報告研究成果時的偽造、篡改和剽竊行為:(1)偽造是指編造數據或結果,并對其進行記錄和報告;(2)篡改是指操縱研究材料、設備或過程,或改變、裁剪數據,使得研究不能準確地反映在研究記錄里;(3)剽竊是指挪用他人的想法、研究過程、結果或文字而不加以標明;(4)學術不端不包括誠實錯誤或見解不同”[7]。這一對學術不端的具體規定成為判定、裁量學術不端行為的基本依據。

(二)監管層

治理結構的第二層是由聯邦各部門及各類科研基金所設立的監察組織構成的監管層,其中尤以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所設的科研誠信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和總監察長辦公室(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OIG)影響巨大。

ORI雖為HHS所設,但其影響力早已超出HHS范圍。1993年,ORI被授權成為獨立機構,從此開始作為美國治理學術不端的核心部門發揮巨大作用。ORI主要通過監督、教育和審核機構調查結果等方式治理學術不端、促進科研誠信[8]。具體職責包括:

1.制定有關學術不端檢測、調查和防治的政策、程序、規定,并向部級領導提供相關政策建議,提高HHS處理學術不端的政策能力[9]。如2005年發布的聯邦法規《公共衛生署關于學術不端的政策》(Public Health Service Policies on Research Misconduct)及《關于應對學術不端指控的政策和流程實例》(Sample Policy and Procedures for Responding to Allegations of Research Misconduct)對規范學術不端處理程序有重要意義。

2.指導、監察和審核有關機構對學術不端的調查,并建立學術不端案例數據庫。作為ORI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ORI平均每年需處理上百起學術不端案件,需直接介入調查的也有數十起。2011年,ORI接到關于學術不端的控告達240起,處理中或完成處理的有97起,有28起嚴重案件需介入調查。下圖為2002年至2011年十年間ORI介入調查的不同類型學術不端案件[10]。

3.總領負責任研究行為項目。推廣負責任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RCR)是ORI的重要使命,為此,ORI設立教育與誠信部(Division of Education and Integrity,DEI)專門負責這項工作。ORI所支持的課程開發項目產生了一大批RCR課程資源及豐富的案例,這些都可以在ORI網站免費獲取。

4.推動學術不端的全球治理。由于HHS所轄機構的巨額科研經費資助不局限于美國,ORI需要加強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共同打擊學術不端在全球范圍的蔓延。2007年9月,ORI聯合歐洲科學基金(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ESF)在里斯本共同舉辦第一屆世界研究誠信大會,旨在提供一個使不同國家的學術不端政策能夠相互交流、促進與協調的平臺,推動全球負責任研究行為的發展[11]。

除了ORI,HHS1976年就設有的OIG也負責監察HHS項目中的誠信問題。OIG下設即時監察辦公室、審計服務辦公室、評估檢查辦公室、管理和政策辦公室、調查辦公室、總監察顧問辦公室等六個子辦公室,分別負責對HHS項目的政策制定、審計、評估、調查等事務[12]。另外,其他聯邦部門如國防部、能源部、農業部等均設有類似OIG的監管組織,對其資助的研究進行誠信監察;主要的國家基金如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國家人文學科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NEH)也有相應的監察組織對資金使用進行嚴格管理,對學術不端進行監控。這些聯邦監察機構有權在任何時刻對涉及其所資助研究項目的指控展開調查。

(三)基層治理部門

治理結構的基層部門為各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誠信辦公室或類似組織。1985年,美國國會制定并通過《衛生研究拓展法案》(Health Research Extension Act of 1985),將機構是否擁有學術不端治理措施作為接受資助的條件之一[13]。從此,各研究型大學及科研機構開始成立學術不端治理委員會、特別評審小組、機構審查委員會或倫理委員會等,積極進行學術不端治理。基層治理部門主要負責所在機構學術不端政策制定與學術不端案件調查等工作。

1.學術不端政策制定。基層科研誠信辦公室的第一個職責在于出臺本機構相關學術不端治理政策,一般包含:學術不端定義、公平性保障、質詢和調查、被告者和舉報者權利以及結果處理等內容[14]。基層機構對學術不端的定義一般都更嚴格,且為了保證調查的公平性,對舉報人和被告人權利的充分保護也是基層政策特別強調的內容[15]。

2.學術不端案件調查。為了充分保障學術自由,對學術不端案件的調查一般主要由基層科研誠信辦公室來組織實施。但當指控涉及到聯邦資金資助的研究時,科研誠信主管(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r,RIO)需在調查中隨時與相關部門保持溝通。基層學術不端調查程序基本相同,以HHS項目為例,以下進行詳細說明[16]:(1)舉報。原告向RIO提出正式舉報,RIO在一周之內根據舉報材料對指控進行評估,若認為指控有效,則立即通知被告并將研究數據凍結,進入質詢階段。(2)質詢。RIO與機構領導商議組建質詢委員會,質詢委員會將依次召見相關人員、評估證據、起草質詢報告,之后RIO將正式質詢報告及原被告意見提交給決策官(Deciding Official,DO)以決定是否展開正式調查。其中,DO作為能對學術不端調查做最終決策的機構官員,不能與RIO為同一個人,且未卷入所指控的案件中。(3)正式調查。首先,RIO向被告進行書面通知并進一步凍結研究記錄,隨后組建調查委員會展開調查、起草調查報告、向DO提交調查報告和原被告意見,最后由DO決定是否接受報告內容并給出處理意見。調查完成后,RIO需知會執法機構、出版機構等外部相關機構。(4)處理。在ORI批準DO決定后,對被告及相關機構執行DO及ORI的處理意見。無論學術不端最終是否成立,ORI都將保存該案件所有調查數據7年以備審核,除非HHS或ORI認為無需再保存。其他聯邦項目的調查程序與此類似,如不涉及聯邦資金,科研機構的處理流程中則沒有聯邦機構的參與。endprint

三、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的特點

(一)明確學術不端的法律內涵

在美國,學術不端的內涵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因為學術行為多種多樣,遇到具體的問題和環境更是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很難窮盡學術不端的所有情況。但是經過理論和實踐探索,到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決定統一政策,并于2000年正式發布《關于學術不端的聯邦政策》,從法律上明確了學術不端的內涵。在這方面,最突出的體現為兩點:

第一,嚴格界定。一般來說,學術不端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偽造、篡改和剽竊行為(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FFP);二是有問題的研究行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QRP),指違背傳統研究事業價值觀的行為;三是其他不端行為,包括可能發生在學術研究領域但又不是研究領域所獨有的一些不端行為[17]。其中,FFP是學術不端的最低底線,也是任何國家、任何學術領域對學術不端達成的共識。美國政府從法律上對學術不端進行明確定義,既使學術不端的治理有法可依、具備強制力,又避免學術不端范圍的無限擴大,提高了治理的可操作性,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時,嚴格限定的定義是在共識的基礎上尊重學術領域及學術機構多樣性的體現,豐富了治理的層次。最后,法律定義強調將誠實錯誤與見解不同排除在外,避免了對學術積極性的打擊。美國對學術不端的定義隨著ORI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的擴大而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與借鑒。

第二,謹慎判定。界定學術不端的法律內涵是為了準確地判斷一種行為是否涉嫌學術不端,同時,由于科研人員的行為一旦被認定為學術不端,其學術生涯將面臨巨大沖擊甚至直接終結。因此,聯邦政策要求對學術不端的認定須謹慎充分,并規定了三個具體條件:研究行為嚴重偏離共有研究規范;不端行為系故意所為;指控需要有絕對占優的證據來證明[7]。也就是說,只有符合了以上三點,經過大量調查,謹慎判定,才能確認學術不端行為。

(二)開展貫穿學術人員職業生涯的預防教育

在學術不端治理體系中,“防”的地位跟“治”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超過“治”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對學術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是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的一大特點。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采取負責任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RCR)教育來預防學術不端問題的產生。RCR教育主要由HHS投資,ORI、NSF等部門組織實施,其具體特點如下:

第一,有效的實施保障。美國前總統小布什2007年簽署的《美國創造機遇有效促進卓越技術、教育與科學法令》(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 of 2007)規定,“任何機構接受NSF基金進行研究或教育,須建立為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后進行的RCR培訓計劃”[18],使RCR教育通過法律規定成為學術人員職業生涯中必須完成的教育內容。同時,基金管理機構將高校及科研機構RCR計劃推行的情況作為是否能夠得到資金申請批準的條件。NIH規定,個人或機構在申請NIH項目時須提交RCR教育計劃、RCR改進以及過往RCR教育記錄等;評審團在評估申請時,將按照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系所參與、教學時長及教學頻率等五個方面來對RCR計劃進行評估[19]。

第二,充實的實施過程。RCR一般采取實地培訓、網絡課程培訓或針對某類特別問題而建立專門培訓項目,教育內容覆蓋了研究前、研究中以及研究后等全過程。同時,RCR教育的時長和頻次雖因基金和機構不同而異,但都要求有充足的時間以及成為貫穿學術生涯的長期教育。如NIH要求高校及科研機構的RCR項目至少應包含8小時的實質性教育;學術人員的學業及職業期每個階段必須至少參加一次教育,每四年須至少參加一次教育[19]。

第三,覆蓋各學科領域。RCR教育發起于生物醫學領域,ORI也更側重于生物醫學或自然科學領域的RCR,但之后人文社科領域的RCR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ORI資助的項目中也包含這一領域的課程開發,如合作性機構培訓計劃(Collaborative Institutional Training Initiative,CITI)[20]。

(三)注重對相關人員的援助與保護

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在指控案件中都會受到極大影響。舉報者在舉報事件過后,往往會受到失去工作、薪水減少、工作變動、騷擾監視等報復行為,他們需要尋求心理咨詢、法律咨詢、醫療咨詢等幫助。為此,美國科研機構為學術不端所涉人員提供了充分的保密、保護措施及援助途徑。

第一,信息的公開與保密。一方面,信息對學術不端涉及人員公開透明。舉報人可隨時從RIO處獲得咨詢;被告可進行相關法律咨詢[16](P8)。調查過程中,質詢報告草案、調查報告草案、處理結果等均會及時寄給原被告,聽取他們的評論意見。另一方面,信息對學術不端案件之外的人員嚴格保密,RIO會采取簽訂保密協議或其他機制來保證信息被限制在一定范圍內[21]。

第二,人身與名譽的保護。為了防止機構成員對原告、證人或委員會成員實施任何形式的報復行為,2000年12月,HHS頒布了《PHS關于保護學術不端舉報者的標準規范》,為舉報者如何面對報復行為、如何在受到報復后獲得補償提供辦法依據,也為科研機構如何阻止和處理針對正當舉報者的報復行為提供標準[22]。當指控無效時,RIO會采取措施來恢復其名譽,如將調查結果公布在之前發布指控的平臺上,并在人事檔案中清除相關材料[16](P20)。

(四)發揮專業協會的引導與協調作用

自19世紀以來,專業協會、學會就在美國學術界的各項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樣,在學術不端治理過程中,這些組織因其專業特長及中介優勢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影響。endprint

第一,引導作用。在學術不端引起政府充分關注之前,專業協會已經開始著手引導科研機構治理學術不端,對學術不端的定義、處理規范等都做了積極的探索。美國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在1966年就發布了《職業道德聲明》,并于1987年和2009年分別進行修訂,對教授作為教師、同事、學術成員、社區公民等不同角色提出了各自要求和規范[23]。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在1988年就提出學術欺詐的定義,并給出質詢、調查、申訴、處理等規范,為大學及科研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提供重要參考[24]。

第二,協調作用。專業協會的協調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協調政府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適當的學術不端治理規范,避免政府過度干預;另一個重要方面則體現在協調同一學科內不同科研機構間的關系,制定各專業領域內的學術規范。如美國醫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其成員包括126所美國醫學院、400多所醫院和衛生系統及94個醫學學術團體,AAMC對學術誠信的規定帶有醫學學科特色,在其2002年發布的《利益沖突指南》中提出要對人體研究中產生的財政利益沖突問題進行評估[25]。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過三十年發展,美國在學術不端治理方面已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其結構清晰、職責分明,有效地遏制了學術不端的蔓延,而滲透在其體系構建及運行過程中的依法監管與防治結合的觀念也給了我們重要啟示。

(1)結構清晰,職責分明。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呈現出清晰的層次結構,且各層都被賦予了明確的職責。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作為決策層負責學術不端最高政策法規的起草及修訂;ORI、聯邦各部及科研基金所設立的監察組織作為監管層,將最高政策法規具體化,監察及保障各自范圍內的資金合理使用;各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誠信組織作為治理結構的基層,是學術不端治理的最重要主體和具體實施者,它們依據政策法規要求制定內部學術不端政策,展開學術不端案件調查。這種層級結構既有效地保障了聯邦學術不端政策的落實,同時又給予了學術機構最大的自主處理權。

(2)依法監管。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中處處可見“法”的存在,為學術不端治理的規范與統一提供了依據。一是治理結構的每個層次都有相關法律或規范,包括決策層對學術不端界定與認定的統一,監管層對各自監管范圍內的學術不端處理的規范,以及基層治理組織針對其機構制定的相關規定;二是學術不端治理的各個環節都有法可依,從學術不端預防到調查,從涉案人員的權利保護到名譽恢復等等;三是各學科領域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規范。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中的法律規范縱橫交錯、相互支撐,成為發揮治理作用的最大保障。

(3)防治結合。除了依法監管,“防”的思想從美國開始構建其學術不端治理體系時就一直不斷得到強化。事實上在政府治理前,一些專業協會就著重倡導“防”的作用,隨著治理體系的成熟,強大的資金支持使“防”的作用更大地發揮出來,包括2002年ORI投入近150萬美元開始實施的“RCR資源開發計劃”在內的各項預防措施都產生了深遠影響[26]。同時,“防”的內容不斷擴展,涉及到聯邦法規、人權保護、動物福利、利益沖突、數據管理、導師和學生責任、合作研究規范,版權規范、同行評審等等,使學術人員不斷獲得全面的學術規范引導。正是有了防治結合,才使治理體系更加高效。

當然,美國學術不端治理體系并非完美無缺,基層治理人員的處理能力、預防教育對學術人員心理機制的關注、工業界的參與等都是其進一步需要改進與提高的地方,也是我們在構建學術不端治理體系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關于印發《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的通知[EB/OL].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59/n16715398/16836501.html.2015-12-9.

[2]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美]威廉·布羅德,[英]尼古拉斯·韋德.背叛真理的人們[M].朱進寧,方玉珍,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4]Daniele Fanelli(美).How many scientists fabricate and falsify researc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urvey data[J].PLoS ONE,2009,4(5):e5738.

[5]Sandra L.Titus(美), James A.Wells(美) & Lawrence J.Rhoades(美).Repairing research integrity[J].Nature, 2008,453:980-982.

[6]Sybil Francis(美).Developing a 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995 (5):261-272.

[7]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Z].Federal Register, 2000.12.

[8]Raju Tamot(美), Diana Arsenieva(美) & David E.Wright(美).The Emergence of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RCR) in PHS Policy and Practice[J].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2013,20:349–368.endprint

[9]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Policies - ORI Mission[EB/OL].http://ori.dhhs.gov/ori-mission.2015-4-21.

[10]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Annual Report[R].2002- 2011.

[11]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Research Integrity: global responsibility to foster common standards[R].2007.12:1.

[12]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About Us[EB/OL].http://oig.hhs.gov/about-oig/about-us/index.asp.2015-4-27.

[13]Health Research Extension Act of 1985[Z].99th Congress,1985.11:874.

[14]Rebecca Ann Lind(美).Evaluating research misconduct policies at maj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A pilot study[J].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Policies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05,12(3):241-262.

[15]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Policies for Responding to Alleg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R].2000.9:5-2.

[16]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Sample Policy and Procedures for Responding to Allegations of Research Misconduct[Z].2012.

[17]Alan R.Price(美).Definitions and Boundari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3):286-297.

[18]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 of 2007[Z].110th Congress,2007.8.

[19]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Update on the Requirement for Instruction in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EB/OL].http://grants.nih.gov/grants/guide/notice-files/NOT-OD-10-019.html.2009-12-24.

[20]CITI Program.Mission and History[EB/OL].https://www.citiprogram.org/index.cfm?pageID=30.2015-4-27.

[21]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ublic Health Service Policies on Research Misconduct; Final Rule[Z].Federal Register,42 CFR Parts 50 and 93,2005.5:28389.

[22]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ublic Health Service Standard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search Misconduct Whistleblowers[Z].Federal Register,42 CFR Part 94,2000.7.

[2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Ethics[R].2009.

[24]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to Deal With Fraud in Research[R].1988.

[25]中國科研誠信網.美國高校科研誠信狀況[EB/OL].http://www.sinori.cn/jsp/archives/archivesViewDt!archivesViewDt.action?modelId=1&archivesId=2287.2014-9-17.

[26]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RCR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gram[EB/OL].https://ori.hhs.gov/rcr-resource-development-program.2015-4-21.endprint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for Research Misconduct in US

ZHAO Ting-ting FENG Lei

Abstract: 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academic ecosystem, research misconduct has become a serious phenomenon, and constructing a governance system for research misconduct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for every governmen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has focused on issu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80's. Afte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it has formed a system with clear structure and explicit responsibilities. Also it regulates according to law and combines control with prevention well.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reason of the phenomenon of research miscond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system changes in postwar America. It also explores what institution system has been built by the US government for tackling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features, it can give enlightenment to us when we construct the related system.

Key words: research misconduct; academic corruption;governance system; regulating by law; combining control with prevention;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US

(責任編輯 黃建新)endprint

猜你喜歡
美國
社會參與美國社區學院治理及對中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啟示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9:04:33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22:42
美國高校數字傳媒專業研究生教育調查分析
出版科學(2016年5期)2016-11-10 06:36:33
美國兒童繪本出版中的性別理念研究
出版科學(2016年5期)2016-11-10 06:31:26
淺析中國學生如何順利通過SAT考試
美國大學體育課程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當代美國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19:08
美國商業銀行衍生品業務的特點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5:39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va|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小视频网站| 日韩视频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不卡网|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美女一区| 在线va视频|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噜噜噜|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伊人色天堂| 无码人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小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91系列在线观看|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91视频区| 九色综合视频网| 婷婷午夜天|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www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5页|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97在线碰|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日韩高清一区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91麻豆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91偷拍一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福利社|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