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嬋嬋
摘 要:在理論層面上論述了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四個方面(聽力、口語、閱讀、寫作)中的焦慮心理成因;在實踐層面上,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成因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消除在英語學習四個方面的心理焦慮問題。
關鍵詞:外語焦慮;英語學習;焦慮心理成因;策略分析
近年來,研究表明,外語焦慮普遍存在于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徐敏青將語言焦慮定義為“與第二語言學習有關的,包含在聽、說、學習等過程中的一種緊張、恐懼的感受。”
在國外,美國學者Horwitz和CopeJ等人發現,外語課堂學習焦慮由交際焦慮、考試焦慮、對否定評價的焦慮三部分組成。焦慮水平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負相關,而且語言焦慮可以導致學生無限期地推遲語言學習或者改換專業。在國內也出現了大量對英語學習焦慮的現象的研究,如任小華認為聽力的不可重復性是影響焦慮成因的因素。吳秀芳的研究報告表明性格、缺乏自信、缺乏交流機會是產生口語焦慮的重要因素。李航的研究表明,學生在兩次測試中寫作焦慮與寫作成績均呈顯著負相關。
研究普遍認為,引起大學生在英語四個主要方面的焦慮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素質、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課堂活動形式等。鑒于焦慮對英語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解決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心理至關重要。因此,本課題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形式就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產生的焦慮心理成因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
調查溫州醫科大學及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的在校本科生,包括臨床醫學、精神醫學、英語、日語等15個專業的學生。問卷第1~7題研究聽力焦慮心理成因,第8~15題研究口語焦慮心理成因,第16~23題研究閱讀焦慮心理成因,第24~31題研究寫作焦慮心理成因,第32題為簡答題,大學生可對這四個方面未涉及的焦慮心理成因進行補充。這四個方面的問題按負評價焦慮、考試焦慮、課堂焦慮、交際焦慮、偏題焦慮等類型進行分類出題。
2.訪談
分別訪談一位醫學專業和一位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對他們的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焦慮心理成因進行進一步的定性研究,從而驗證本項目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研究對象的普遍性。
二、研究結果分析
1.聽力焦慮心理成因分析
大學生在聽力方面偏向于課堂焦慮和考試焦慮。在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材難度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考試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在聽力播放前已存在緊張心理,在預習聽力內容時,又看到大量偏僻的生詞和與自身文化差異大的內容,內心更是忐忑。在第32題的簡答題中了解到,由于英語聽力模式的改變,學生聽英語的時候更加容易產生焦慮的心理。
2.口語焦慮心理成因分析
大學生在口語方面較偏向于課堂焦慮和交際焦慮。在課堂方面,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由于自身的詞匯量匱乏、語法錯誤而造成緊張的焦慮心理。課堂氛圍和師生互動方式的不同也影響著學生的焦慮程度。在交際方面,集中表現在因詞匯的缺乏而造成的與他人交流的阻礙。
3.閱讀焦慮心理成因分析
大學生在閱讀方面較偏向于負評價焦慮和考試焦慮。在負評價方面,主要是因為怕自己朗讀不好教材而遭到同學或教師的嘲笑,因自身基礎較差而感到信心不足。在考試方面,詞匯量的缺乏、時間限制是導致大學生焦慮的重要因素。
4.寫作焦慮心理成因分析
寫作焦慮主要是受規范焦慮、偏題焦慮的影響。在規范焦慮方面,擔心自己使用的英語不地道的學生和語法基礎不扎實的學生易產生規范焦慮。在偏題焦慮方面,由于英語作文的題目較廣,擔心自己怕受到已有知識的誤導,而導致偏題。
三、策略分析
1.聽力策略
針對課堂焦慮,教師應選擇適當的聽力材料,培養學生的聽力習慣,增加學生的聽力訓練。
針對考試焦慮,學生應鞏固自身的語言基礎,豐富背景知識,制定訓練聽力策略。
2.口語策略
針對課堂焦慮,老師應增強課堂活動,努力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針對交際焦慮,教師應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學生應多與他人交流,鍛煉自己。
3.閱讀策略
針對考試焦慮,教師應多普及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習俗,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應自主拓展自身專業領域,訓練閱讀速度。
針對負評價焦慮,教師和學生都應積極地對他人和自身進行評價。
4.寫作策略
針對規范焦慮,學生應加強自身詞匯和好句積累,鞏固語法基礎。教師應加大對學生寫作練習的監督力度。
針對偏題焦慮,教師應有效地教授學生寫作策略。
四、研究意義
本項目通過訪談、調查問卷、文獻研究等方法對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四個方面(聽、說、讀、寫)產生的焦慮心理成因及其策略進行研究分析,力圖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四個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英語學習四個方面的焦慮心理問題,使他們全面、充實、和諧、主動地發展。
參考文獻:
劉聰慧.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05.
指導老師:章 瑋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