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易東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有效教學的理念逐漸滲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而當前的數學學習往往只重視課程要求的教學目標,忽視情感對學生的推動作用,因此要將情境教學與數學教學相互融合。情境教學對于學生的作用,從小的方面來講就是能促進學生心靈健康發展,從大的層面上講能在生活中形成大智慧。從對情境教學模式的認識、操作的現狀以及在實際運用中的困難,結合相應策略來進行研究。
關鍵詞:情境教學;多媒體;興趣
從學生第一天進入學校學習,教學課程中就包括數學的學習,從開始最簡單的數字認識到加減乘除再到更加復雜的解決問題,但受應試教育影響,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過于注重卷面分數,使學習變得功利化,從而忽視教學的真正作用。將情境教學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相融合,是很好的一種改變。所謂情境教學,就是充分利用數學教學內容的背景材料和自身特點,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所處的環境都受到科技進步的影響,科技進步與發展不僅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而且還充分體現在教育事業上。網絡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老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正確運用能為初中數學課堂增添不少樂趣。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情境,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是有局限的,單靠書本上的信息所想出的畫面是單調的,但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的畫面能使學生有清晰的了解。例如,進行圖形剪切,如果開始就讓學生動手操作,情況會一團糟,因為此處剪切很精細,如果剪刀用得不熟練,學生的思維也會被弄糊涂,根本不知道動手的方向在哪里,但是課件上直觀的演示給了學生正確的指引和直觀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再動手操作,定會自信滿滿,心靈手巧。
二、基于興趣出發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要有對這方面的興趣。運用情境教學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了能有效調動學生,教師必須花大力氣對情境問題進行多樣化設置,這就要求老師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好各方面的知識,與時俱進。老師可以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結合課本進行情境問題規劃,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在學習中給予相應的指導,鼓勵學生把自己不知道的問題勇敢提出來。例如,數的概念的教學枯燥而抽象,關于整數、自然數、偶數、奇數、素數、合數的概念教學,教師畫出四個方框,在下方寫上對家庭成員的要求。如素數家族(我家的成員,只能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合數家族(我家的成員至少有三個因數),自然數家族(我是用于數東西的個數的),奇數家族(不能被2整除的,才能進入),偶數家族(我家的成員必須能被2整除),將1~20這些數字模型,讓學生填入,既科學又生動直觀地理解了數的定義,并且體會有些數字具有多重身份。
三、創造生活化情境
初中數學作為初中教育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將學生從簡單的實際數學引進新的數學世界,一些抽象概念的出現以及理解難度的加強,對學生而言成為一個挑戰。教材都是根據教學目標編的,都是依據知識點納入的案例,但數學問題都是相似的,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這些類似的案例進行總結分析,因此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中的例題結合實際生活,把相應的知識點和問題還原到生活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師需要做的是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開放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例如,關于在河邊修水泵站,使之到A、B兩村的總距離最短的問題,這是關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個公理的實際應用,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而且這樣的實例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因此可設計一個這樣的情景:數學課代表和體育委員參加一次趣味運動會的提水比賽,從指定地點跑到河邊裝滿水,然后再提水跑到另一地點,快者勝,結果平時跑得比體育委員慢很多的數學課代表卻贏了。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當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后,有了探究的主動性,理解這個問題就不難了。更重要的是,學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做個有智慧的人,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
情境教學應用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是我們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的重要一步,正所謂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我們在看到情境教學帶來的好處時,也不能忽視它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要摒棄不利于發展的因素,繼承傳統中的優秀精華,正確運用情境教學,課堂是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組成的,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進行很好的課堂教學,兩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鮑敏芬.從一個課例反思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教學[J].數學教學研究,2008(S1).
[2]溫建紅.創設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情境[J].數學教學研究,2007(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