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青 羅倩 密長林
摘要基于2015年對天津市農民的調查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在性別差異的視角下,分析了農民農地轉出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對男性和女性農地轉出意愿均有顯著影響的主要是年齡、家庭農業收入比重、家庭勞動人口數量、非農就業年工資水平、對農地的態度、對政府土地流轉服務評價、對農民工子女入學政策的評價。只對男性農地轉出意愿有顯著影響的是農地經營成本、農地經營收益、是否簽訂勞動合同、外出找工作途徑、農地轉出程序評價、對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的評價、是否參與新農保、對新農保保障能力評價。只對女性農地轉出意愿有顯著影響的是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對非農就業工作生活環境的感知、所在地區?;谏鲜鼋Y論,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地轉出;意愿;影響因素;性別差異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6-006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09
近些年,我國農地流轉面積持續增長,到2014年6月底,全國流轉耕地面積已達到3.8億畝,流轉率為28.8%。然而,總體而言,當前我國的農地流轉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地流轉市場的發育發展主要取決于有效的農地供給和需求[1],事實上,由于長期以來農地流轉市場的需求大于供給,農地轉出方的考慮至關重要,農民對土地流轉的考慮直接影響農地流轉效率,農民轉出農地的意愿對農地流轉市場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深入分析農民農地轉出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對于有效增加農地流轉市場供給,提升農地流轉市場發育水平意義重大。
1分析框架和計量模型
1.1文獻回顧
農民農地轉出意愿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多年來一直是學界的研究熱點。在國外,雖然也有農地流轉的說法,但更常用的是農地交易的概念,國外學者關于農地流轉意愿的研究由來已久。Bogaerts認為,中歐國家制度因素導致的交易成本上升抑制了土地交易行為[2];Field和Conrad研究發現,家庭收入、土地規模、勞動力結構等是影響農民轉出土地的顯著因素[3]。Turner和Brand[4]、Lohmar[5]等發現農民轉出土地的意愿與其非農就業機會成正比。Deininger和Jin研究發現農民轉出土地的意愿與人均土地面積、文化程度、非農就業經歷、非農資產比重等成正相關[6]。
國內學者基于我國農地流轉現狀分析了影響農地轉出意愿的因素,聶建亮、鐘漲寶指出,農地就業保障功能替代程度、農地養老保障功能替代程度越高,農民轉出土地的意愿越強烈[1]。趙曉秋、李后建指出,自然災害預期、土地出租價格、非農就業可能性等對轉出土地意愿有正向作用,而糧食價格、租金收取風險具有負面作用[7]。趙光、李放研究指出,土地轉出的預期回報、非農就業經驗、社會保障水平對農民轉出土地意愿有正向作用[8]。
綜上所述,當前農民農地轉出意愿的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和思路借鑒。但這些研究通常把農民視作“中性”、內部均質的整體,忽視了農地流轉中的性別差異,這無疑會弱化相關政策制定及實施中的針對性和效果。事實上,由于在生理心理特征、家庭角色、社會資本、非農就業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男性和女性農民在農地轉出中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本文基于性別差異的視角,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農民農地轉出意愿及影響因素,為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1.2農民農地轉出意愿影響因素的理論解析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確定了農民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依據“理性人”和“經濟人”的假設,個人總是試圖并能夠判斷選擇有益于自己的行動方案。一方面,農民是理性行為者,必然會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正如Schultz所言“與資本家相比農民都毫不遜色”[9]。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主體,農民不僅考慮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還考慮附加在農地上的基本生活保障、就業、養老、醫療等功能價值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對農地流轉實地調研的結果,把影響農民農地轉出意愿的因素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農民擁有土地狀況。農民擁有土地狀況直接影響農地流轉的效益,進而影響農民農地轉出的意愿。本文選取“農地經營成本”、“農地經營收益”反映農民擁有土地狀況。一般而言,農地經營成本越高,預期收益就越低,通過農地流轉提高未來收益的期望越高,農民轉出農地的意愿越強烈[10]。農地經營收益越高,農地轉出的機會成本就越高,農民越不愿轉出農地。
(2)非農就業狀況。相關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市場發育、農村非農就業與農地流轉之間存在密切關系。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和非農生產之間的生產效率差距日益拉大,由此也導致農民種地和外出打工的的比較利益在擴大,作為“理性經濟人”,農民投入到農業生產的時間必然越少,農地開始出現剩余,為避免撂荒,農民自然愿意轉出土地。本文選取“非農就業年工資水平”、“是否簽訂勞動合同”、“對非農就業工作生活環境的感知”來表征非農就業狀況。非農就業的工資越高一方面意味著種地的機會成本越高,另一方面也說明非農收入在農民全部收入中所占比例較大,農民對農地依賴不強,自然越愿意轉出農地。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有效依據,簽訂勞動合同可使農民在心理上形成安全感,減少轉出土地的顧慮,更愿意轉出農地。同時,簽訂勞動合同也有利于增強農民就業的穩定性,就業穩定性越高,農民對于未來非農就業的前景越看好,越放心轉出土地。對工作生活環境的感知越滿意,越愿意從事非農產業,越樂意將土地轉出。
(3)對土地的認知。行為經濟學認為認知、態度、情感等主觀因素對于決策有重要影響。選取“對農地的態度”、“對農村土地政策了解程度”反映農民對土地的認知。一般來說,農民土地情結越重,對農村土地政策越了解,轉出農地的意愿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