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麗++李燚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教育中的缺失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指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并從學校和學生兩個層面提出相關對策,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08-02
隨著我國大學教育步伐的不斷推進,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其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智聯招聘指出,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仍然首推財務、人力、管理等高大上職位,對服務類、銷售類等崗位都不甚青睞。糾其原因,一是畢業生自我認知與社會觀念錯位,就業方向狹隘;二是在大學生從進入高校選擇專業到擇業這一過程中,職業生涯教育的不足和缺失,使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僅片面的從薪酬水平、穩定性等方面來選擇崗位。因此要提高大學生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適配率,改變就業難的問題,就必須從頭抓起,盡早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使大學生理性選擇職業目標,最終達到大學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高效結合。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存在問題
本文以A大學為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
1.對所選專業缺乏深入了解,擇業忽視個人因素。就讀前83%的學生認為了解所學專業,62%的學生將其作為選擇行業的依據;擇業時考慮的因素為就業前景(44%)、個人喜好(28%)、行業薪酬(16%);就讀后,只有41%的學生喜歡所學專業,將專業作為擇業方向的比例變化不大;擇業時考慮的因素變為發展空間(38%),薪酬(28%),而興趣愛好和工作穩定性則共居第三(15%)。
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入校時已有了憧憬的行業,在擇業上著重于行業前景以及個人興趣,但就讀以后對專業的滿意度較低,擇業僅以行業發展情況和薪酬高低為主要考慮因素,受社會影響較大,忽視個人情況。
2.缺乏自我評價的方法,對自身了解不明。調查中認為了解自己興趣愛好的學生不足2成,68%的學生都認為是一般了解;而38%的學生表示了解自身優劣勢,47%的學生則認為一般了解;自我評價的方法集中在自已體會(50%)和別人評價(40%),僅10%的學生是通過專業測評機構或簡單測試來進行自我評價。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30%的學生認為了解自己的職業喜好,22%的學生了解個人特質所決定的適合職業;7成以上的被調查學生對個人特質及自身的職業傾向都不太了解。自我評價方法的缺乏,自然求職成功率不高,工作后自我發展情況受限,形成了人力資源與企業資源的雙重浪費,造成了大學生目前就業難的社會困境。
3.學習目標較為清晰,但缺乏職業規劃。調查中,61%的學生都有明確的目標,85%的學生認為明確的目標對學習和發展有幫助;但僅31%的學生了解如何確定當前和未來的奮斗目標,近70%的學生則處于不太了解乃至茫然狀態,這從另一方面再次反映了自我評價方法的缺乏以及科學規劃指導的不足。
4.學生自我規劃意識薄弱,對職業規劃重要性認知不足。
1)僅5%的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14%的學生了解職業測評;對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職最關鍵的依據,結果排名為興趣愛好(51%)、專業(26%)、社會熱門職業(11%)和其它(12%)。自我規劃意識的薄弱,職業測評手段缺失,使得職業生涯規劃在重要性難以體現,因此僅19%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職業生涯咨詢,60%的學生僅表示可以考慮。
2)從規劃制定和執行情況來看,有20%的學生有清晰的各階段目標,43%的學生有較清晰的短期規劃;但僅22%的人能夠按照計劃完成規劃,47%的人能堅持一段時間;在此之中,為實現規劃所做的努力排名情況為: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個人能力、熱衷于考各種證書、只達到學業基本要求、有考慮但沒什么行動。
綜上所述,盡管學生認為興趣愛好應該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要素,但對職業生涯和相關測評卻沒什么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十分薄弱,因而在制定清晰的職業規劃目標和對目標的執行上實現程度較低,僅為2成左右;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缺乏,使學生的職業準備僅集中在專業課學習上,不能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進行各方面的綜合提高。
5.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夠重視,社會就業機構沒有發揮作用。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來源依次為老師同學朋友交流(60%)、學校相關指導(50%)、報紙雜志書籍閱讀(42%)、父母建議(34%)以及就業相關機構(15%);而對于學校所能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66%的學生表示不完善,19%的學生則表示提供的知識很少。
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主要來源于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零散交流,學校的指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完善。而社會就業機構則幾乎沒有發揮在就業指導上的專業優勢,沒有參與到學校的運行中來。
6.就業觀念與社會需求偏離,就業方向狹隘。調查顯示,對畢業后想進入的企業高低排名為國有企業、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外企、民營企業。而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年不同性質企業競爭指數高低排名為外資、事業單位、國企、上市公司、合資、民營。這種需求與供給的嚴重偏離,導致了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相關對策研究
(一)學校層面
1.提高職業規劃發展意識,建立專業指導教師隊伍。調查顯示,43%的學生認為建設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老師隊伍是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方式。因此將職業生涯規劃設為必修課,建立一個優秀教師團隊,是普及和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條件。
2.組織職業專題講座,健全指導內容,點面相結合。企業人力資源專家提供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求職技巧、說話的藝術等多方面服務是學生認為最為需要擴充的內容。因此,邀請成功企業人士及相關專家開展職業講座,不僅能夠豐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體系,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技巧,也能發揮學術資源和就業機構的專職作用,做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點點精彩。
其次,針對不同的學生層面開展重點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一開始從性格、氣質、心理特點等多方面認識自己,初步樹立職業意識。大二則應當學習如何選擇職業目標和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為將來專業技能的學習打下基礎。大三則進入職業生涯規劃實施階段,包括如何有效的執行職業規劃、完成階段目標,報考資格證書上,參加培訓活動等,做足職業準備。大四則以就業為前提,提供求職技能的培訓,如面試禮儀、說話藝術和簡歷制作等相關課程,并且在學校的就業網絡平臺上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服務,以提高學生的求職成功率。
3.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提高職業規劃的科學性。除了在學校加強學習,還有35%的學生表示希望能到企業實習鍛煉。因此學校應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組織學生到企業中了解和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性選擇職業目標。
4.增設職業生涯咨詢辦公室,建設職業生涯規劃網站,進行長線工作。咨詢方式中57%的學生表示喜歡面對面的方式,16%學生希望通過網絡,14%的學生希望電話咨詢。因此增設職業生涯咨詢辦公室,配備專職教師是滿足學生需求的重要方式。
其次,建設職業生涯規劃網站,開放職業測評系統。網站不僅有利于普及相關知識,職業生涯測評系統還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性格特點及職業偏好,促使學生更加科學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此外,利用QQ,微信,論壇,微博等方式,還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較大數量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需求,突破了傳統指導方式在場地和時間方面的限制。
再次,通過網絡系統建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檔案信息,收集學生個人素質測評信息、職業目標、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準備情況,及時了解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為相關的咨詢輔導活動及就業提供幫助。
(二)學生層面
1.強化職業規劃意識,認識職業規劃重要性。只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強化自己的規劃意識,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才能有效避免擇業眼高手低,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培養和提高環境分析的能力
首先,大學生要全面客觀的認知自我。既要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也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優劣勢等選擇匹配度較高的職業,將在未來的職業生涯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環境因素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是巨大。通過對客觀環境,包括經濟文化、組織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需求等進行分析,更好地幫助自己進行職業發展的規劃。
3.明確職業目標,做足職業準備。沒有確定的目標,就不能連續集中力量去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必須明確的職業目標,這樣才能保證在大學四年學習中做足相應的學業準備、職業準入資格準備、信息準備、求職準備等。
4.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切實執行職業規劃。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才能將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明確自我現狀與實際工作要求的差距,努力提升自我認知、提高工作技能、增強環境分析和執行目標的能力,讓職業生涯規劃具備必要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初宇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7
[2]宋爭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09
[3]張麗瓊. 淺淡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若干問題[J]. 當代教研論壇, 2014, (5)
[4]于美琦. 論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教育指導[J]. 教育論壇, 2014, (8)
[5]2015年春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EB/OL]. www.zhaopin.com.
作者簡介:
霍麗(1980-),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李燚(1991-),男,仡佬族,貴州畢節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