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勁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61-0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與鑒賞”的能力層級中對古詩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在“應用與拓展”的能力層級中也明確要求學生“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這有對文言文教學應承載的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的要求,更有對文言文教學要擔負起涵養學生性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價值方面的要求。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做法卻與“語文的法規”背道而馳。因為古詩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接近一半;在高考試卷中的所占分值大,三十六分,所以每一個從教者都認識到它的重要,在教學時不遺余力。但是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改變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的現狀,傳承文化傳統,汲取民族智慧。
面對浩瀚無邊的中國古代文化,面對高中教材,每一個教者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如何讓學生在豐厚的文言知識積累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一下:
一、講“少”不講“多”,講“生”不講“熟”,擴大學生的文言詞匯的積累量,這是文言文教學的起點,是文言文教學恒久的任務。
并不是所有的文言知識都要講,因為學生對于一篇課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非都不理解,部分字詞可以參照注釋解決。而且學生對文言知識也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很多文言字詞有前后繼承的關系,同一個字詞在之前出現過,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憶進行歸納整理。學生真正需要教師講解才能掌握的字詞只占少數,只講這些生的就可以。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嘗試先“文”后“言”教學法。即教師創設好情境后指導學生觀其大略初步感知,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后再解決字詞的積累也未嘗不是一種的好閱讀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語言障礙有時并不妨礙理解文章大意。有時在具體的字詞上摳字眼,反而有礙于從整體上感受理解文章。不一定要整齊劃一按照一個模式,先掃除語言障礙再分析文章內容,也可以反其道而用之,通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起學生的研讀欲望,再逐一解決字詞的問題。如果一上來就開始逐段翻譯句子,學生一聽又是老一套,索然無味,哪里還有學習的興趣了。
三、教師要具有“審時度勢”的能力,要高屋建瓴,對每一篇文言文的重點要把握精準,從而決定教學的方向。
對于文言知識較多、語句較難理解的文言文應將教學重點放在疏通文意上,對于淺顯易懂的文言文應將教學重點立足于鑒賞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點,對文與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學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
如《滕王閣序》,辭藻華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體現出唐代文人開闊的胸襟,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生命意識,追求功業,積極入世的時代精神,這樣的作品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廣泛聯系,聯系同類作品,同一時期的作品,同樣命運的作家,同樣風格的作家,橫比縱比,深入挖掘,體會文人博大的胸襟,理解他們的思想境界,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吟詠涵養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類似的文章還有《阿房宮賦》《赤壁賦》等。
有些文言作品文化意義深遠,如:《老子》《莊子》,如果在教學中置老莊超世曠達的情懷于不顧,那么就舍本逐末了。在教學中可以先從文化的角度入手,補充老莊思想產生的背景,發展變化,主要內容,意義和價值影響,激發學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字詞問題。
四、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形成古漢語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領悟力。
誦讀就是培養語感。語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學生,在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下,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古代漢語的語言環境,缺少語感。而誦讀能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潛移默化的形成古漢語的思維方式,進而理解文章。
誦讀就是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含義在誦讀中逐步清晰,通過誦讀,學生能聆聽古人的親切教導,思接古今,與古人做精神上的交流,感受文章的意蘊,體會作者的性情。沒有誦讀,文章情感無從體會,誦讀是學生重要的閱讀實踐,教師的任何講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感受。讀中有悟,誦中有感。讀是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習的終點,思維的開端靠讀來發動,理解的成果靠讀來體現。離開了讀的文言文課堂,是難以想象的。
總之,體現在文言文教學里,“言”是一個橋梁的作用,最終是為“文”服務的?!把浴笔鞘侄危拔摹笔悄康?,二者互相支撐,“文”與“言”并舉,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
“文”和“言”的關系是文言文教學永恒的命題,理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又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