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道德素質由于年齡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有很多學生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做不到自我完善。但是高校學生是國家新增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其道德素質直接影響今后的職業素質,極大承擔影響工作人員的整體道德素質,影響社會整體風氣。所以,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社會的需求。本文根據目前高校學生存在的道德問題和成因,提出幾點高校學生道德教育方針,以期提高學生整體修養,滿足社會人才需求。
【關鍵詞】在職院校 德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79-01
高職院校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人群,受社會各界關注,其道德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國家勞動力強弱,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及進步。切實提高道德水平,加強德育教育,創建社會安定團結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不單是社會問題,更是自身因素,是“以德治國”方針的重要措施,所以,從小事做起,從自身抓起,積極打造安定和諧文明的社會。
一、職業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問題和成因
1.德育教育意識薄弱
即使目前社會分工明確,職業類別也越來越細,可是大家對德育方面的教育意識尚且薄弱,以為職業教育僅僅是傳授知識,學習知識,恰恰相反的是,職業教育注重的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提高,它要求學生牢記道德方面的規章制度。當下看來,在高職院校教科書中,相關職業道德還停留在“人們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總和”,強調遵守職業道德法則,忽略了學生能動性的體現。
2.德育方面師資力量不夠
高等院校到任德育教師大多是思想政治老師,他們的專業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專業的道德教師,也缺乏德育實踐經驗,所研究專業不一樣,自然在教育成果方面也不相同,無法滿足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高校學生德育教育不光是德育教師的任務,而是全體職工的責任。
3.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
第一,目前高校德育教材普遍存在陳舊,過于概念化和理論化;第二,信息飛速傳遞的今天,學生的思想特征各有不同,想法觀念新奇,教材缺乏新鮮元素,滿足不了學生需求;第三,教學架構過于死板,更新周期太長,跟不上時代腳步,不能及時有效反映社會話題,社會時事,學生沒有主動求知欲望;第四季度,教師雜傳授知識方面,按部就班,教學內容大都對著教學照搬,直接灌輸所學知識,缺乏具體實踐,所學知識難以聯系現實生活,遇到問題難以作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更加不能教會學生圓滑處理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關系。
二、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問題策略
1.更新在職院校道德教育觀念
學校教育工作必須進行改善,全方位理解道德教育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切身價值,既要注重學科知識及基本技能方面的培養,也要注重道德風尚的提高,院校教育工作,應全面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教會學生道德準則,培養學生自身修養,塑造全面發展的社會所需人才。
2.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人們的思想道德是在環境中形成的,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極大程度地促進人們思想道德形成發展。社會方面,社會輿論給予學生多樣的資源。打造良好社會環境,宣揚道德基礎和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方針;利用媒體傳播正能量,傳遞積極向上的道德內容。
校園中,對學校周邊環境娛樂場所管理力度的加強,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學習活動場所,校內利用宣傳海報、教學內容,開展校園活動等方式傳遞道德教育,拓展道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營造良好的校園教育環境;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則,家長自身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孩子的道德水平,家長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多與孩子溝通,繼承傳統美德,家長的任何行為將對孩子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道德評價標準,所以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環境至關重要。
3.對德育教學教材融入社會中的新元素,與時俱進,把社會生活中的相關例子搬至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談論的方式積極調動學生接受知識的興趣;有些學生德育方面呈現薄弱現象,屆時,學校及教師應給予學生積極向上,正面的指引;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切忌按部就班,盡量多的開展實踐活動,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理論聯系實際,主動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將社會時事參與到教學內容中,傳授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學生道德素質關系社會進步和發展,高職院校是否可以為社會提供可行性的人才與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密不可分。新的時代,唯有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夠做好學校教育工作,方能培養出社會主義高級人才接班人。總而言之,引導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社會各界的責任,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也是一項艱巨又漫長的過程,貫穿整個在職院校教育過程。
參考文獻:
[1]陳玲.高職學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2]張建寫.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問題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8.
[3]胡麗.職業學校學生德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