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帥
[摘 要]“視覺化”表述電視新聞稿的做法,可以很好地對新聞畫面的不足產生彌補作用。從而使得受眾能夠在新聞內容難以用畫面表現時產生其效果。本文體現的便是“視覺化”電視新聞稿的方法和作用,以期能夠在這一領域產生相應的借鑒效果。
[關鍵詞]電視;新聞稿;視覺化表達;作用;方法
一、電視新聞稿視覺化的作用
1.新聞場景再現
對新聞報道而言,豐富新聞的內容的辦法莫過于有聲語言。在日常新聞活動層面,若是“預知”新聞,或者恰好在事件發生時的整個過程都被拍攝下來——如哥倫比亞曾發生的“航天飛機爆炸”事件,在畫面足以說明問題的時代,新聞稿件寫作往往會“退居次席”,而在報道突發、歷史事件方面則顯得困難,如:新聞報道中關于二戰中滇西遠征軍者并無影像資料,故而只能以充滿畫面感的句子來在新聞稿中完成。在此層面上,著名的成功案例便是著名作家、美國人查爾斯?庫爾特先生的作品《在路上》——百余年前的歷史事件不可能采訪到誰或者拍有價值鏡頭,查爾斯?庫爾特先生在事發現場所見者無非墓碑、河水、青草之類。故而其僅僅寫了電視新聞稿并拍攝了一系列空鏡頭——其成功的關鍵便在于新聞稿的“畫面感”——在觀看過程中,觀眾仿佛可以看到兩軍對壘的場面——盡管只有芳草離離、微風吹拂,卻如同遍布山谷的千軍萬馬;盡管只有石堆、墓碑、河水,卻如同壯懷慘烈、“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景象浮現眼前。因為新聞稿具備較強的視覺形象,將信息的“鏡頭表現力”予以有效提升,故而新聞稿+空鏡頭的創作辦法便獲得了“1+1>2”這一好處。
2.人物心理活動形象化
類屬“精神范疇”的新聞人物心理活動處于攝像機無法“透視”的隱秘狀態,有必要以有聲語言將之完成。如社會各界幫助一個孩子找到失散的弟弟這一新聞,以哥哥望著窗外這一電視畫面配以“一切都將重新遙遠起來,一切都將會留兄弟兩人的記憶里,而這些,都將是人間最珍貴的東西”的畫外音,現場音像與當事人的心聲融為一體,以新聞稿件來將人物心理加以形象展示。
3.畫面表義清晰化
若無文字解釋的話,受眾往往會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而會對畫面內在含義產生差異巨大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故而有“傳播學之父”的威爾伯?施拉姆先生才以“模糊語言”來描述畫面。因為電視新聞畫面“與生俱來”的含混性,其必然會有著為數眾多的指向和解釋。如對長途大巴車和火車相撞的畫面,盡管觀者會了解到事件的嚴重性,但卻難以判斷究竟發生于何時何地,應將之和有聲語言、視覺性強的畫面相互搭配,并進行解釋和限定,方可將新聞的含義加以清晰化,令受眾對之能夠形成更深刻的把握和認識。
二、“視覺化表述”電視新聞稿的辦法
1.抓住細節
就“視覺化”新聞寫作而言,記者應將自身擺在電視紀錄片“制作人”這一位置上,其文字應具備展示事件和人物細節的“電視鏡頭”效果,從而展示較強的現場感。若欲有此效果,記者的首要活動在于采訪時對現場和人物加以仔細觀察。
威廉·曼爾先生在其作品《走進特寫報道》中提到,作為記者,應高度集中精力于觀察過程中,并對觀察到的東西加以仔細分析。故而在采訪過程中,作為記者應該對全部的細節加以盡可能的搜集。根據需要在寫作中選取細節來“視覺化”其中文字,將文字“動起來”。從而使得受眾獲得更多信息。
2.采取充滿動感、通俗易懂的用語
若打算令電視新聞稿體現出的內容均可令受眾“置于眼前”,故而必須多用動詞于新聞稿件中,從而體現其通俗易懂的一面。在此方面,首先應多用動詞。作為最生動活潑語言因素的動詞,在事件、表情、變化、動作的過程陳述中“出場率”頗高。在新聞稿件中,其可以“活化”本來平常的事件,給人一種“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感受。若其運用恰當,則可以使得消息產生“動起來”的效果。其次則應將語言“通俗化”。科技類、法制類、經濟類的電視新聞中,專業性較強的詞句出現頻率不低,造成了不好用又不得不用畫面表現的情況,在此情況下,新聞稿則可以用有聲語言形式產生“外行能看懂,內行有看頭”的交流效果,將知識和信息“送給”受眾。
3.蒙太奇的表現方式
本屬組接電影鏡頭方式的蒙太奇,再被用在新聞報道稿件的寫作活動中,往往會成為新聞報道的一種很好的再現方式。新聞稿的蒙太奇在新聞報道中可以理解為按照蒙太奇的思維規律來將一系列具備畫面感的句子組織起來,以此來體現出新聞主題。行文過程中直接銜接各種環環相扣的句段,若以此形式來寫新聞稿,記者首先要展現景象藍圖于腦海中,隨后以“電影鏡頭”形式下的諸多語句來對新聞事實加以體現,表述事實過程中同樣如此,方可使得新聞具備相應的“鏡頭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通過自己的筆,讓受眾看到一部有聲有色的“電影”。所以在撰寫新聞稿件時,視覺化表述要與畫面相輔相成,并獨樹一幟。
參考文獻:
[1]馬小喆.?從聽覺到視覺的體驗:音樂的視覺化傳播[J].?音樂時空.,2015(10).
[2]覃芹,何秋紅.?解讀基于傳媒視覺化的兒童媒介使用困境[J].?新聞愛好者,?2014(02).
[3]李卓雅.?視覺化手法在廣播中的運用[J].?現代視聽,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