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夏區教研室德育研究中心 徐 強
?
弦起妙音領華章
——關于中小學校開學典禮活動的幾點思考
■武漢市江夏區教研室德育研究中心徐強

近日,新聞媒體報道了一些學校開學典禮的創新作法。如隨州二中校長在新學期第一次國旗下講話《不讀書、不吃苦,你有青春干嘛》,語言彰顯鮮明個性,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但其價值導向卻引發爭議。姑且不論這位校長的真為、敢言之舉,但從媒體報道、社會關注等不同群體的立場來看,缺乏實效性和創新性的開學典禮似乎陷入“雞肋”尷尬局面。媒體想要報道卻難尋亮點,家長想要參與卻不得其門,學校欲求新卻寸步難行。是取是舍,心路徘徊……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留下的這句名言,記錄了人類向太空探索的偉大成就。同理,開學典禮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在新學期邁出的“第一步”,不僅濃縮了學校包括師生、家長以往的精彩瞬間,還承載著眾多師生和家庭以及社會各方對學校邁向新征程的美好期盼。因此,開學典禮在學校諸多活動中貌似一個很小的開始,但其存在的價值和發揮的作用,賦予了它不可替代、不能忽視的重要地位。按照現代管理學的觀念來看,只有認真做好各項管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第一次”,才能真正有效地營造嚴謹、規范、務實的良好氛圍,這樣的團隊才有了與強者持續“扳手腕”的軟實力。而作為中小學校的管理者,要想打開新局面,營造新氛圍,開學典禮就必須要在規范的基本流程中集智聚力,精思巧干。
目前,中小學校開學典禮的基本流程主要有五項內容:一是舉行升旗儀式,以示莊重嚴肅,與古人拜天祭祖一樣,顯示內心的敬畏、心誠之意。二是校長致辭講話,闡明治校施教理念,指明集體前行航向,以展當家人風范。三是學校工作回顧,宜圍繞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層面所取得的重要成績或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直接通報、圖文介紹、影片宣傳、成果巡展等形式進行說明。四是近期工作部署,宜短、小、細、實,最好用師生學習(工作)指南、日程表、工作清單等方式,直觀呈現,以避說者繁雜、聽者易漏等現象發生。五是典型代表發言,可從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其他群體(如校外輔導員、校內后勤人員等)中,挑選有代表性的人士或帶頭宣誓,或發出倡議。此外,學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穿插現場參觀、志愿服務、宣誓或許愿等內容。
作為新學期第一次大型集會,開學典禮策劃之初和實施全程,要嚴守規范底線,著重在“禮儀規范、儀式規范、內容規范、評價規范”等方面下足功夫,務求實效。
禮儀規范。禮儀規范的對象主要有三類人群:學生、教師和家長(含社會人士)。《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因此,開學典禮對于當代中小學生的第一要求,就是著裝規范、整潔大方,該佩戴學生標識的(如紅領巾或團徽、校徽、綬帶、袖章等),必須提前通知到位,遺漏的迅速補足補齊。其次,學生進出場一定要做到有序、迅速,可提前演練或重點強調,當場達不到標準就立馬整改。參觀期間要文明排隊,集會期間要嚴守紀律,學生干部或值勤教師要繼續發揮巡查、督辦作用,以示開學收心明禮教育之本真。對于教師和家長,要提前做好宣傳教育,促使雙方在學生面前都能起到正面示范、正向引導的作用。同時,學校要邀請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開學典禮,必要的請柬或短信要提前送達。
儀式規范。儀式規范除了按照基本流程逐項落實后,最關鍵的就是升旗儀式、表彰儀式和學校或班級自己增加的特色活動儀式(如集體宣誓儀式、新人入學儀式等)。關于升旗儀式,要提前組織國旗班或承擔升旗任務的小組進行訓練,確保規定動作高質高效完成;全體師生要全程保持莊重嚴肅,主動密切配合。關于表彰儀式,對在品行、學業、特長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個人和班級,不能僅僅點名通報輕描淡寫,還要采取展板事跡呈現、登臺形象展現等方式,大張旗鼓地樹立典型、宣傳典型,鼓舞士氣,傳遞正能量。關于學校或班級自創的或傳統的特色活動儀式,必須遵守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組織實施,既要敢作敢為,也要善作樂為,更要針對有效作為。
內容規范。內容規范就是要對預備發言者及其講話、宣傳展板(或PPT或短片)等內容進行嚴格把關,無論是致辭、表彰或通報、工作部署等語言類內容,還是直觀呈現的畫面式內容,都應要求精煉準確、生動傳神、激勵上進。
評價規范。學校組織的每一項活動,學生參與的每一次活動,都應該要有良好的評價機制加以促進。缺少評價、疏于反思,再好的教育活動就失去了畫龍點睛、豹尾增色的震撼效果。因此,對于開學典禮,評價規范不僅要做到學校宏觀層面的綜合環評,還要有班級個人層面的針對點評。這就要求學校和班級的管理者,全盤掌控過程動態,及時事后跟蹤教育,進一步增強活動的有效性。
創新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每一次教育創新都是源于問題亟待破解的內需,迫于現狀倒逼改革的外壓。對于學校發展過程的瓶頸問題,對于師生教育現實的疑難雜癥,學校管理者要想破冰前行,開學典禮就是解題關鍵的第一道“輔助線”。
于是,帶著問題思考,揣著良方施藥,就可以在開學典禮的某項環節、某處場景、某個細節中適時、適當預埋和諧種子或加入調和元素。如針對家校配合不密切的問題,可以邀請家長參與開學典禮,并在典禮結束后由各班組織開展新學期家長會,既達到宣傳學校辦學成果、傳播科學家教知識、密切家校聯系方式等綜合目的,還可以把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以及需要家長支持的項目列成清單,提供“一站式”全景服務;如針對師生入學狀態緩慢的問題,可以通過“曬”假期成果或假期作業、集體誦讀經典(或校訓)、傳唱勵志歌曲、發起班班(或人人)爭先挑戰活動等方式,促進集會收心、會后立行等教育功能有效發揮;如針對假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效果不佳的問題,可以結合學雷鋒月或弘揚民族精神月等活動的有關要求,發起號召,立即行動,促使師生用實際作為開創新局面等等。
任何形式或內容的創新,基本原則都要扣題、順勢、合情。這樣,開學典禮就不會與新舊學期脫軌偏行,也不會與各方期盼漸行漸遠。相信有心的管理者,都會堅定、堅實地邁好開學典禮這個“第一步”,凝聚人心,匯聚夢想,為新學期旗開得勝、奠定基礎而努力作為。
責任編輯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