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土廟小學 彭紅英
?
“讀想寫”三結合體味古詩情感
——古詩《出塞》教學設計
■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土廟小學彭紅英

【教材解讀】
《出塞》是鄂教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首古詩,也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該詩描繪了一幅邊塞風情畫,意境深邃、雄渾、蒼茫。詩人從千年之前、萬里以外落筆,將歷史與現實緊緊聯系在一起。冷月、關隘、蒼山、曠野、征士等純粹的邊塞意象使蒼涼之狀一目了然。
此詩寫了邊塞風情、征士之怨,歷經千百年后,無休止的戰爭依然在侵襲著老百姓的心靈,他們渴望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友好,渴望邊塞春天的降臨。詩人抓住月照邊塞的典型環境,極其簡約地概括了從秦漢時代到唐代邊境戰爭,又借對歷史上的名將的懷念,表現自己對朝廷不能平定邊患的不滿。在教學設計時,筆者以“讀”為主,感悟語言,想象畫面,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這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高段古詩文教學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p>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3.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1.師導語: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又學習了不少古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兩首邊塞詩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吧。
2.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大家有興趣嗎?
3.板書課題。(指導“塞”的讀音,理解其意)齊讀課題。
4.簡介作者。(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
開課伊始,筆者以復習學過的古詩導入本課,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首邊塞詩和以前學過的詩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它又會告訴我們什么呢?如此一來,抓住學生心中的疑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出示自學提示
自學提示
①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
②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③聯系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師: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詩文,老師準備了自學提示,誰愿意來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1)同學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蹦隳苈曇繇懥痢蚀_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還”“將”“教”,再指名讀)
2)詩是有節奏的,所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標注的節奏提示)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奏來呢?(指名讀,評價——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
3)聽古詩錄音。咱們再來聽聽這首詩的錄音吧。讀得怎么樣?咱們也像這樣試著讀讀。齊讀。
4)小結: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的高低,也不在于搖頭晃腦,在于把詩的節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設計意圖】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瑯瑯上口,作為小學教材中的必讀古詩,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小學生閱讀、賞析的典范。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時注重朗讀的層次性和目標性,從淺入深,循序漸進。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再出示標注的節奏,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聽古詩錄音,指導學生初步讀出詩的韻味。這樣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使詩中的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形成印象。
(一)品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這二行,邊讀邊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畫面。誰來說說這畫面描繪了什么?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
3)“秦時”和“漢時”分別指什么?
4)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以至萬里長征人未還。
5)從“萬里”一詞中你體會到什么?這里的“人”指的是誰?“人未還”是什么意思?他們為什么不回家,他們想回家嗎?
6)補充資料。這些將士們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們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嗎。我們來看資料。(課件出示: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讀了這份資料,我們看一個“未”字包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x到這里,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悲涼、凄涼)
7)指名讀。
8)齊讀。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一起齊讀——(一二行)
9)此時,假如你是那些將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么?
10)是啊,當那些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將士們,渴望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輪明月下,遠在故鄉的親人同樣也會思念他們?!叭宋催€卻心相系”,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爭?。⊥瑢W們,讀到這里,你們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從這里,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痛恨、同情)
11)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這一句。
【設計意圖】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涵和情感,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畫面,讀出情感。在這部分的教學設計中,筆者抓住表示時間的關鍵詞“秦時”、“漢時”來引發學生思考: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但戰爭仍未停止,戍守邊關征士的生活是無與倫比的痛苦,征士的心情是難以言盡的凄哀;抓住“未還”引導學生想象:這些征士為什么不回家?他們能回家嗎?適時補充相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戰爭的殘酷,人們心中的那份凄苦、悲哀。隨后讓學生進行換位想象:假如你是那些征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么?這里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二)品讀第三、四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結合注釋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對齊出示李廣將軍的簡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句詩,誰來說說這兩行詩寫了什么?(板書:飛將在)
5)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不敢度陰山)陰山也就安定了,那么邊關也就會——(安寧了),邊關安寧了,將士們也就不用萬里征戰了,他們——(就能回家鄉),和家人團聚,那么國家——(也會更太平)。
6)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板書:期盼)
7)期盼有良將,難道朝廷真的沒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嗎?為什么他們不到前線殺敵呢?
8)唐朝前期曾經有過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人們也過著安定的生活??墒堑搅颂菩跁r期,皇帝昏庸無能,朝廷腐敗,將領們醉生夢死。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就寫出這樣的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課件出示)詩人寫這兩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朝廷用人的不當,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板書:不滿)
9)指名讀。誰能來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10)引讀:詩人王昌齡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在大聲地呼吁,他希望——
這不止是詩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三)小結并嘗試練筆
1)通過剛才的學習(師點板書),我們明白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戍守邊關戰士的同情,對戰爭的痛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兒女……你想說些什么,請寫出來。
【設計意圖】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為讀服務的,寫服務于讀。因此在這部分教學設計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內涵與情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小練筆的訓練,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將理解獲得的情感和語言經驗化成文字輸出,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感,情感進一步升華;二是提出了書寫的要求:注意先想好了再動筆,書寫要工整,盡量不要涂改。因為《語文課程標準》對寫字教學非常重視,明確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如果教師每節課都有這樣的要求與提醒,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1.點出古詩的現實意義。
是啊,你們說的這些都表達了將士們的親人渴望早日結束戰爭,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的情感,然而戰爭結束了嗎?(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有著濃濃愛國情懷的詩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讀讀這首詩,試著背下來。
2.學生試背。
3.指名背、齊背(配樂)。
1.出示介紹李廣的詩。
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結識了飛將軍,唐代的詩人盧綸也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贊頌飛將軍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課件出示《塞下曲》。
2.升華感情。
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卻反映了中國人渴望和平,關愛生命的美好愿望,讓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設計意圖】
在古詩教學中進行科學有效的拓展是積累,就是廣泛且大量地積累語言。課后的拓展目是就引起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積累。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結合古詩中“飛將軍”進行拓展,出示了盧綸贊揚“飛將軍”的古詩——《塞下曲》。
附板書:
出塞
(唐)王昌齡

責任編輯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