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青山區實驗科技幼兒園 王 慧
?
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評價行為探究
■武漢市青山區實驗科技幼兒園王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的“教育評價”部分中明確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時刻存在著,貫穿于幼兒園一日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對幼兒發展有重要作用。教師能否對幼兒做出科學全面的評價取決于教師能否科學把握幼兒發展評價的理念,能否運用正確的評價方式,能否使用合理的評價語言,它對教師的評價素質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的評價行為應以實現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智力和創造才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能力、個性諸方面的有效發展為最終落腳點,以此為基礎實現教育評價的價值。
藝術教育是幼兒教育五大領域之一。《綱要》中強調了藝術領域的教育目的是“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在這一領域的“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這就為教師對審美活動中幼兒是否具有“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的評價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它讓我們明確了只有將評價與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評價的效能。
美術教學活動中的評價行為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種調控手段,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師生交往活動,也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和實施教育活動的基本途徑。這種評價活動一方面能滿足幼兒渴求反饋信息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幼兒渴求被關注的欲望。
我們在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齡段隨機選取了6位教師,對12節美術教學活動進行錄像觀察。我們對這些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進行口頭言語評價的行為進行了統計,總共有278次,從評價的頻次、評價的取向等分類整理成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言語性評價明顯多于非言語性評價。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很好”“不錯”“你真棒”這樣的評價語言來評價幼兒,評價的形式單一且籠統。導入環節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幾乎沒有評價行為,教師更傾向于在能力習慣和知識經驗方面給予評價,非常欠缺在情感態度方面的關注。

表1 教師評價行為的總體統計表(第一次)
1.教師口頭言語評價籠統簡單,缺乏具體的分析性評價
通過對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口頭言語評價的頻次和課堂觀察結果分析,發現教師的口頭言語評價語言簡單籠統,缺乏具體的分析性評價。另外,教師很少對幼兒的回答作任何實質意義的反饋性評價。在統計的215次肯定性評價中,“很好”“不錯”等頻繁地出現,這些簡單而且極其不明確的語言久而久之就成為教師應付幼兒的習慣性反應,讓幼兒感覺枯燥乏味,無法調動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2.教師對幼兒評價反饋的信息量較少
瑞吉歐教育提出“教師應借助孩子拋過來的球”,是指教師要注意傾聽,要以真誠、愉悅的態度與幼兒交往,針對幼兒的提問或回答在師幼之間形成積極的互動和及時的反饋。在觀察中可發現,當教師提出問題幼兒回答后,有的教師未對幼兒做出任何回應或反饋,沒有針對幼兒給出有意義的能讓幼兒理解或對幼兒成長有幫助的反饋信息。由于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的局限,他們往往會把教師的這種不做任何評價的行為認為是對自己的漠視,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幼兒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影響美術課堂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評價應以具體評價為主,避免空洞和泛化,及時給幼兒信息反饋。
3.教師缺少對幼兒學習過程的評價
教師在評價幼兒時多指向幼兒本身的個人取向,對幼兒自身加以判斷,而非指向幼兒的行為和表現;在活動中的評價,只關注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完成任務為標準,很少對幼兒在美術創作中的過程加以指導和評價。因此,缺少對幼兒在美術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和指導,使得幼兒得不到及時的點撥和幫助,導致無法真正實現評價在激發幼兒興趣和靈感、開闊幼兒思維、大膽表現自我上的促進作用。
4.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評價形式單一
在我們第一次觀察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習慣性地運用言語評價,而很少運用非言語評價的形式,兩種同時運用的更少。這樣使評價的手段很單一,未能有效地達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興趣的目的。
1.以鼓勵肯定性評價為主,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綱要》中指出:“明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的確,正如新《綱要》中所講,在評價活動中孩子最需要的是老師的鼓勵、肯定。老師的肯定能使孩子充滿動力和信心,而如果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或鼓勵,則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以不同標準評價為輔,促進幼兒的水平提高
俗話說得好:十個手指伸出來還不一般齊,更何況人呢!同年齡段的孩子智力發展不可能都一樣齊。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強,學得就快;有的孩子接受能力慢,相對來說也就學得慢一些。因此在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時,應注意孩子間的差別。在《綱要》中也提到
“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統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的比較”。由此可見,以不
同的標準來評價幼兒的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才能使每個不同發展層次上的幼兒都獲得
成功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增強信心,更積極地去提高自己。
3.讓評價貫穿全
程,關注每一個幼兒的發展
在美術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評價往往是最后進行的,而在短短的幾分鐘里不可能對每個作品一一作出評價,只能對個別突出的作品進行評價,這會使得大多數的孩子得不到教師的指導。因此,在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在不同的環節進行個別評價、小組評價或全體評價,或針對幼兒的行為和表現從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積極地、即時地給予評價回應,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老師的指導。從表2和表3的數據中,可以看到6位研究對象在經過了前一段的研究、學習和思考后,在第二次的教學活動中,運用評價的行為明顯優于第一次,常常是言語和非言語性評價同時使用,并且在評價的對象和評價指向上更全面、更突出。《綱要》中強調,“評價應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我們應該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就及時地予以評價,以欣賞的眼光去評價幼兒的作品。當幼兒出現困難的時候及時鼓勵:“不要怕,這個很容易做到的。”“相信自己,會成功的。”或給幼兒一個甜甜的微笑、肯定的點頭、輕輕的撫摸。總之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如果讓評價伴隨整個教育過程,就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老師的認可、肯定,相信這樣的評價,一定會促使幼兒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表2 教師評價行為對象統計表(第二次)

表3 教師評價行為指向統計表(第二次)
4.以幼兒為主體進行評價,激發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由于年齡、生活經驗等差別,幼兒的思維與成人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繪畫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一些異于常人的作品。作為教師,對此應充分尊重和理解,并給予積極的回應反饋,使幼兒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言語評價和非言語評價)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激發孩子的繪畫激情,張揚他們的個性,開發潛能,讓他們在快樂與成功的感受中增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1.通過評價,培養和保護孩子們的繪畫興趣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繪畫的本領,但是在他們還未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的情況下,如果老師不因勢利導,很容易抹殺他們對繪畫的積極性,逐漸失去對繪畫的興趣。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和保持幼兒的繪畫興趣是關鍵。通過對幼兒作品做適當的評價,在評價中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可以幫助他們逐漸消除畫不好、畫不像的膽怯心理;在評價中想方設法地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可以幫助幼兒在嘗試中獲得更大的進步。在一次畫《汽車》的活動中,我走到幼兒牛牛跟前時,他抬起頭來高興地說:“老師,你看我的汽車是長了翅膀的汽車,我的汽車遇到大海和懸崖的時候,就可以張開翅膀飛過去。”我仔細看了看,畫面上那輛汽車設計了兩個像小鳥一樣的翅膀,翅膀畫得很大,占了畫面很大一部分,而且還用了不同色彩和硬朗的線條給汽車做了裝飾,體現了男孩子的繪畫風格和特點——大氣、陽剛。從汽車的結構和功能來講,他能加以想象設計成有翅膀的汽車,其充滿創意和想象的構思讓我嘆服。于是我讓孩子們對他的這幅畫進行點評,激勵大家開動腦筋,畫出更有特點的畫。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這個說:“老師,我要畫一個會游泳的汽車。”那個說:“老師,我要畫一個像蝸牛一樣背著房子的汽車,這樣我們出去旅游的時候就不害怕下雨了。”這次評價活動對我啟發很大:在教學中適時地抓住好的典型事例進行評價,對培養和保持孩子的繪畫興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過評價,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在繪畫教學活動中,通過評價能幫助幼兒提高審美能力。如畫《海底世界》的時候,有些孩子畫的主體形象不夠理想,我就想通過對部分作品作一點啟發性的評價,以此引導孩子更好地把握形象,感受藝術美的內涵。于是在活動時,我就拿出幾幅有代表性的半成品進行點評,并采用比較評價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們去領會和欣賞美的東西。如:有一幅畫上魚的構圖較大,線條裝飾也比較多,而另一幅畫上章魚的形象畫得太小,沒什么色彩與線條,顯得很單調。這樣,我就問孩子們:“哪幅畫更漂亮?”通過比較,他們當然要選那幅裝飾較多的畫。如此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孩子們自己去評價思考,就能引導他們更好地把握畫的主體形象。
3.通過評價,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與表現力
對于孩子的作品,只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及活動要求,充分體現他們的創造力,著眼于事物的特征,就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晨晨小朋友平時畫的作品,雖然線條總是顯得很稚嫩,如他畫的《春游》,作品中小朋友的胳膊一條粗一條細,腿是一條長一條短,似乎不成比例,但整個畫面看起來卻很有童趣。因此,對于他的作品進行的評價,我總是鼓勵的多,肯定的多,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事實也證明,這種評價是有效的。之后他畫的正在草地上玩耍的哥哥和弟弟,一個趴在地上,一個四腳朝天,那生動有趣的形象帶給人的是稚嫩的童趣,是強烈的視覺沖擊。
(4)通過評價,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靈活地運用肯定的非言語性評價行為,如:微笑、點頭、撫摸、擁抱、擊鼓掌或者驚異的表情、關心或傾聽的神態等,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當老師用言語性評價或非言語性評價行為后,我們觀察發現,幼兒一般都會表現出喜悅、投入學習、傾聽、舉手、點頭、擊掌等回應的行為。孩子們有積極回應,就會有參與活動的熱情和興趣,美術教學活動也就能順利開展。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靈活地運用評價的行為,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作品,應以幼兒的立場去欣賞,尊重每個人獨特的表現方式。教師要聽一聽他們對自己作品的介紹,要多一點欣賞鼓勵,多一點期待關注,多一點尊重寬容,多一點征詢探討,為幼兒的美術作品創作創設良好的氛圍,我們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體現幼兒美術作品的價值,使我們的評價對孩子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廖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