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旭光學校 齊傳干
?
彰顯地理核心素養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武漢市旭光學校齊傳干

“德”,需要“立”;“人”,需要“樹”。自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之后,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教育應該堅持育人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這是“立德樹人”這一古老教育目標的新要求,也是地理學科的本真內涵。
“教育”一詞,在英語education中有“撫養、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語Erziehung中則有“引導、喚醒”的意味,在古漢語中,是“上行下效”的含義,教育的真義就是價值引導與自主構建。
1.地理科學的特征
地理是研究人地關系及地域系統的科學,是解釋地區特征、人與地的空間分布、變化規律的科學,也是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它具有:①綜合性和系統性,②空間性和地域性,③實踐性與應用性等顯著特征。
2.中學地理的教育功能
地理學科是中學課本體系中唯一一門跨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人文領域的學科,它是以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形成科學的“人地觀”為基本任務的學科,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思維和空間思維,這即是地理學科獨特育人功能。
1.地理核心素養的涵義
地理素養是一個人能夠從地理學的角度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而地理核心素養應該是在“地理素養”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其在本質上應是一般地理素養的精髓和靈魂。在數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養。
2.地理核心素養的特征
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教育賦予人的發展的價值體現,是以滿足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關鍵素養。
(1)地理核心素養具有關鍵性
地理核心素養對學生而言,應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識、最關鍵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滿足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地理品格。因此,關鍵性應該成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例如,現代地圖知識素養的內涵就相當豐富,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地圖知識隸屬于這一范疇。中學地理課程僅要求學習地理“三要素”、且重在培養學生從地圖中獲取、整理和運用地圖信息的能力,這就是體現了對地圖學知識的取舍,也是地圖素養關鍵能力所在。
(2)地理核心素養具有時代性
核心素養是與社會發展及其變革有著密切聯系的,它通常體現了社會發展對人的根本需求。地理科學以研究人地關系為主線,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為主旨,隨著全球生態、環境、人口等問題的日益突出,社會對公民的地理素養和創新能力要求愈來愈高,因此地理核心素養,比如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與時代要求接軌,體現出不斷更新、動態發展的特征。例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地理2中要求:“聯系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地理課程涉及的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就是為培養學生地理信息素養,這是作為21世紀公民所必備的信息素養。
(3)地理核心素養具有情景性
核心素養總是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反映并生成的。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看,地理核心素養具備一定的生長性。從縱向發展看,不同教育階段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地理課程中表現出來既具有共同指向,又具有層次層級的階段性差異性特點,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例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地理成因問題”,而高中地理課程則要求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從橫向發展看,地理核心素養是學生踏入社會后能夠不斷延伸、拓展和生長的開發體系,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個體發展需求增加,能在已有素養的基礎上獲得自我豐富和完善。例如,高中地理課程中比較重視區域因素、區位原理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以培養區域地理素養。實際上,社會實踐中的生產要素在時空上的聚集和變化,比理論學習的區位的因素更復雜、更動態,更需要“審時度勢”,它表現出來的就是核心素養的生長特性。
從素質教育發展到核心素養新階段,它是伴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課程改革的推動原因,著力挖掘現代社會發展對地理素養需求,緊密結合地理學的學科特性等,可為培養中學地理核心素養提供方向。
(1)地理核心素養的價值引導
教育就是一種價值引導,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者、蘊含著教育者的主觀意趣的引導活動;這種主觀意趣內含著教育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
地理核心素養需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質量及終身發展所需的地理素質;需體現全球化趨勢與區域性的問題;需包含現代化地理信息技術等相關科學素養。地理核心素養體系作為時代的產物,它的建構只有立足于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因素發展的基礎,才能從根本上滿足與順應現代社會發展對地理課程教育的價值訴求。從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全球性問題逐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社會結構多樣性與趨同性并存,知識與信息爆炸式發展,經濟與科技水平直線式進步,國家重大政策的制定、部署與實施,重大工程的規劃、建設與完善,都需要以地理科學知識、能力和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突出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糧食危機、城市化進程與人口遷移問題、區域經濟發展等,迫使地理教育必須為社會的改良和發展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地理課程內容發展出現“環境化”趨勢,地理信息獲取手段呈現出“現代化”特征。因此,地理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應以關注現實社會問題為導向,以關注社會生產、生活中使用頻率高、價值大的地理知識與能力為重點,以解決地理實踐問題為落腳點,并著重體現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人地觀念、可持續發展觀等具有鮮明地理學科特色的觀念培育與價值認同。
(2)地理核心素養的自主構建
所謂“自主構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由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
地理科學是關于人類生存空間的一門學問,空間觀主要是對地理現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間關系的基本認識,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的”“它是什么時候發生的”“它為什么在哪里”等問題。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現象、地理事件、地理效應、地理過程,統統發生在以地理空間為背景的基礎之上,因而空間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是地理學區別于其它學科的最為突出特征,而大多數存在的地理問題歸根到底都指向于空間問題,如上文提到的以地圖為基礎的地理技能、國際理解、全球意識、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等地理觀念也都以空間視角的形成為前提和基礎,涉及到空間聯系、空間格局、空間規律、空間思維等概念。因此,地理核心素養的構成必然以空間性為基本的特征體現。
基于上述分析,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基于地理空間視角下的地理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可持續發展觀這六大方面,不論哪一類素養,其培育的關鍵在于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都以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為前提和基礎。其中地圖技能、地理新技術能力側重于學生地理科學素養的形成,國際理解、全球意識側重于學生地理文化素養的養成,人地觀念、可持續發展側重于學生地理思想素養的養成,這六種素養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共同構成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地理核心素養體系。
地理學科本質就是研究地理環境、空間結構,即研究地理環境中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身的復雜結構關系。其教育內涵是關注區域可持發展的有用之人。怎樣理解“清醒”地認識世界,不妨這樣推想,如果一個人能觀察描述“今天”的現象;能用“今天”的眼光推斷“昨天”的面貌;能從時間尺度解釋發展的過程;能尋找證據證明解釋的可靠性;能運用推斷的邏輯預測未來,那么,是否可以說明他對世界的認識是清醒的,之所以清醒,是因為這個認識過程有條有據,客觀理性。這種認識是一個“推古、論今、觀測未來”的過程。
1.教師要有使命感
具體表現為胸襟開闊、道德高尚和信念堅定。“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些詩句表現了地理環境與人類胸懷的交相輝映,體現出寬廣的胸襟。教師要有追求,我覺得地理教師要把以下愿景作為追求的目標:
愿景一: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愿景二: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優勢;
愿景三:學生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
愿景四:學習地理是有用的,是能為人的發展奠基的。
2.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精良的業務水平必然讓學生產生由衷的敬意;而一位教師要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除此之外,還要與學生有深厚的情感交流,即使對待犯錯誤的學生,仍然寬厚善待,悉心傾聽,真誠溝通。這種愛的雨露,滋潤著學生的心田,讓學生真心喜歡老師,喜歡老師所教的地理學科,也必將成為他們日后報效社會的情感源泉。
3.創設學生樂學的教育情境
假如你要培養一個奴才,那你可以創設一個令人壓抑、陰森恐怖、充滿強制力量的情境;如果你要培養一個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民主社會的建設者,那么,你就要創設一個充滿真情和關愛、融洽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自主權和主動性、自發性得到認可和欣賞。
4.培養中學地理核心素養的“根”在課堂
中學地理教學的切入點是對生活有用,最終培養關注生活的人;教學的眼光是終身發展,最終培養具有長遠眼光的人;教學的落腳點是主動、合作、探究,最終培養有自主能力的人,地理教學的理想是最終培養有地理核心素養的人。
地理教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它通過教學為學生指明方向。教學目標、教學理念只有上升到師生的共同愿望,才能發揮真正的學科育人功能。
民主,要求地理教學變“獨白”式為“對話”式。教師不應是“保姆式”教學,而應該是“導演式”引導,為學生發展引領方向。學生采取何種方法和途徑學習,應該給予其更大自主度,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基本方法。
中學地理核心素養的“根”在課堂,把對教育的道德性理解轉化為教學行為,就會生成美好而和諧的課堂。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過程,其實質是創設開放性、實踐性、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進行道德判斷和價值澄清。那么,地理教師如何構建課堂?這需要將“學案導學、自主質疑、互動探究、精講點撥、檢測反饋、遷移運用”等全新的結構單元,根據“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等課型不同,智慧搭建,引領學習、組織交流、激活思維、注意應用,讓地理課堂成為學生生命生長、潛能形成和個性成長的舞臺。
當地理老師以專業水平,培養了學生長遠的眼光,一定會結出師生感情共鳴、境界提升、品格升華的碩果。這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也是我們地理學科教育的責任所在。
責任編輯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