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民族高中 姜海云武漢市第三中學 周少東
?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教學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民族高中姜海云
武漢市第三中學周少東

常聽一些老師在講:現在的歷史課堂多了熱鬧,少了沉思;多了學案,少了探討;多了練習題,少了講故事;多娛樂,少了厚重;多了眼花繚亂的課件,少了娓娓道來的敘述……總之,越來越感覺到歷史課堂少了些“歷史味”。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也在思考與探索。
近日,筆者上了一節《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的展示課。這節課從準備到上課花了大概一周的時間。許多老師和學生都說:這節課上的有味道、有想法﹑有深度,是一節難得的好課。本文力圖就這節課的實施情況談幾點體會,也算是自己對歷史教學的反思與認識。
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高效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而且關注人文情感的培育,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這個理念要求教師既注重所教學科對應的學科能力培養,也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需要的相關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一提及美國,往往都是兩極分化式的評價。有的人說,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甚至是唯一的霸權主義國家。他們粗暴地干涉別國內政,野蠻地進行價值觀輸出。自己問題多多,卻總喜歡對別人說三道四。總之,這部分學生對美國的了解僅限于報紙、電視,因此對美國還有很深的神秘感。電視新聞等主流媒體大多強調的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事例,基本上是否定美國的東西,政治色彩濃。也有的同學說,美國是當今世界最發達,最民主,最自由的國家。他是現代化的標桿和旗幟,也是自由和民主的燈塔。對于這些觀點。我們老師該如何引導?是貼標簽式的蓋棺定論,還是漸進式的逐漸引導?正如金生鈜先生所言:“教育必須從人的現實生活出發,對人的生活世界、生活問題、生活關系、生活意義進行理解,形成對現實的價值透視或意義洞察,探詢教育有效的引導方式,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意義引導”。
為了讓學生對美國有全面的了解,既不能把美國想象成捍衛世界人權、自由與民主的“神圣使者”,也不能一概否認美國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我決定,以這一課為出發點,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反思,自己去判斷,自己去結論。在求真、求實的過程中,歷史的學科目標和教育的終極目標水乳交融。
在1787年費城會議上起草的《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其中包含著一個精巧的設計。正是這個設計,創造了一種既民主又共和的體制,并充分體現了憲政與法治的精神,從而使這個稚嫩的國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為也許你不喜歡,但卻不能輕視的超級大國。讓學生了解制憲會議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會這樣發生,更是我們的目標。讓學生以親歷者的身份去經歷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感悟歷史。在這種反復思考中,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這,就是我們構建這節課的出發點。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體制,是英雄人物的靈光乍現,還是人民群眾的自發創造?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是先入為主的強制輸入,學生也多是被動無奈的照單全收。思維缺少拓展,觀點缺少碰撞。課堂也就難言精彩。教育教學目標也就更是難以實現。而這節課,筆者從引入環節,就開始做了些不一樣的處理和安排。
在“情境創設,自學探究”環節,要求教師通過精心創設的導入,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探究欲望。從導入開始,就必須貫徹高效的原則。情境創設應注意典型性、生活性、時代性、學科性要求,具有學科特點和啟發性。創設情境的各種方式,要具有思維價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熱情,以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為目的。在上課之前,筆者為學生介紹了一幅漫畫《聯合還是死亡》。要求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或者查閱資料,了解這幅漫畫出現的背景和價值。學生們上網查資料,買書找解釋。一周后的課堂上,對于邦聯制的弊端,也就是制憲會議的背景,他們站起身來侃侃而談:在這種體制之下,各州儼然就是13個擁有主權的獨立王國,邦聯議會看似大權在握,實際形同傀儡,美國在過度民主之下仿佛一盤散沙。筆者進而因勢利導,請學生們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經過反復對比之后,他們才在比較中明確:聯邦制是最好的選擇。這一制度把主要權力如立法、征稅、軍事、外交等權力收歸聯邦政府。同時,凡是沒有明文列舉給中央政府的權力則一律保留于各州和人民。這種中央集權于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制度創新使得美國既建立了英法等國絕對君主極盛時期那樣的高效政府,又克服了過度集權帶來的專制弊端,既保證了地方的自治權,又避免了過度自由導致的分裂割據。
在“梳理建構”課堂內容的時候,教師要成為學生探究的引領者、組織者,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教師適時、適度點撥,達成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讓學生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把握和建構。很多時候,課堂上的討論并非真正的討論,更像是老師控制下的木偶,方向由老師把握,結果由老師控制。學生既難以參與,也很難真正想參與。而在本課的談論分組中我反復強調,同學們就是會議代表,代表著本州的立意,要表達本州的訴求。于是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大洲還是小州。南方州還是北方州。自由州還是蓄奴州,在正式上課前,我給他們出具書目,讓他們到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當當網、中國知網等去盡可能多的占有資料。站在一個角度,代表一個群體。去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為爭奪在國會中的席位和話語權,大州代表主張以人口或者財富為基數,按“比例制”分配席位,而小州代表則堅決反對,因為一旦這樣安排,人口少,財富有限的小州必然是在國會中淪為陪襯。于是他們堅決主張堅持“平等制”,不論人口財富,每州一票。為什么大州小州觀點相對,互不相讓?難道是一邊更科學,一邊占正義?其實當我們處身期間,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爭取的是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而爭,不是丟臉的事情。在規則制定之前,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盡可能多的保護。爭取自己在新規則中能有盡可能多的優勢。這是各方代表都信守的信條。于是雙方你來我往,劍拔弩張,各不相讓。制憲會議由此產生分歧,陷入困境。最終,代表們通過妥協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參議員……每州一律兩名……眾議員……按各州人口比例產生”。參議員議席的分配明顯照顧了小州的利益,而眾議院議席的分配則明顯照顧了大州的利益,大州和小州都有妥協,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又都得到了尊重。同學們在學習和討論中發現,美國憲法,實際上充分體現了妥協的藝術。可以說,在每一個關鍵設計上都有爭論,在每一個節點上又都有妥協。既爭論,又妥協。這何嘗不是當代社會人應該具備的素質。讓他們在互動討論中領會到這一點。教學中一再追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落實和體現。
再比如,當提到憲法的局限性,我們總喜歡去控訴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可當我們設身處地的走近制憲會議的現場,我們就會發現事情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很多人都知道奴隸制度的罪惡,可一旦提到廢除奴隸制度,許多實力強大的州就會拼死反對。制憲目標就無法實現。當時的美國需要的是團結和聯合,而不是爭論和分裂。于是代表們進行了“偉大的妥協”——最后定為:一個黑奴算五分之三個人;允許奴隸進口到1808年止,每個進口奴隸,收10美元的稅;廢奴州無權解放蓄奴州的逃奴。這樣,使得各方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滿足。在最好和最不壞之間,美國制憲會議通過妥協選擇了后者。兩種看來是相互沖突或抵制的權力,在理智的妥協后各得其所,相互支撐。進而學生們明白了:這是充滿了理性精神的妥協,是保持尊嚴又充滿建設性的妥協。這種妥協是雙方利益的對等出讓,而不是陰險的詐騙或出賣。這是不背離原則的明智機變,而不是喪失靈魂的背叛。這是高瞻遠矚的綜合,而不是固執于自身利益的狹隘專斷。
這節課,過去了,老實說,時間很緊,但給老師和同學帶來的震撼很大。很多學生說,這節課讓他們真正走近了歷史,感受了歷史,也領悟了歷史。這節課,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幾乎每一個問題都由學生提出,學生解決;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前組織,資料引導等方面都深入其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會了歷史的魅力,也接受了歷史熏陶。
責任編輯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