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同時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眾所周知,融資難這一問題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鴻溝。針對這個問題,文章將從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融資難的原因及相關對策出發,結合數據、圖表和相關案例做出相應的分析與解釋。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決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2003年,我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規定:“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據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共有2200萬多家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占比94%以上,加上近3000萬的個體工商戶,小微型企業就占到了中國企業數量的99%以上。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創造GDP、促進出口貿易和創造就業崗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圖1可知,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年來,一些中小企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也讓我們意識到了其經營狀況中的不足。其目前最為嚴峻的問題在融資成本、融資渠道、融資體系這三方面。國家應該為此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此來解決中小企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一)融資成本高
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規模、資本結構、信用等級、規避風險能力等都不及大型企業,從而使其在市場中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迄今為止,在金融市場中,我國還沒有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政策。中小企業的信用程度低、經營風險高,商業銀行為規避風險,不愿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即使提供貸款,其條件相對大型企業也要高很多。有的銀行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同時要求借款企業找到相應的擔保機構為其進行擔保。在這一過程企業需要支付保證金、手續費等,加大了其融資成本。一些中小企業在向銀行貸款時,需要支付的貸款利率高于大型企業,貸款的額度卻遠遠低于這些大型企業。
(二)融資渠道窄
企業融資通常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內部融資來源于企業內部的利潤、留存收益等,它幾乎不需要成本,是眾多企業融資的首選。但對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其規模小、經營狀況不好,其自身的利潤不能滿足企業經營運作的需求,此時就不得不轉向外部融資。在金融市場中,我國很多政策都是根據大型企業的發展現狀制定的,從而中小企業受到了冷落,導致其不能享受到相關優惠政策。缺乏政府支持的中小企業在融資問題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融資方式單一、融資渠道窄是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我國當前中小企業的現狀而言,其規模遠遠不及大型企業,所以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小企業持有“歧視”態度。
(三)融資體系不完善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民間擁有越來越多的資本。大多數中小企業因為金融體系的種種阻礙,很難從資本市場取得貸款,進而轉向民間融資。此時民間融資又因缺乏科學的管理而存在很大的風險,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層出不窮。另外,銀行貸款體系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相關的制度都是針對國有大型企業制定的,而對那些嚴重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卻沒有相關的制度和政策的支持。
成都華陽一家服裝公司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它兼并了一家小的服裝廠之后,急需一套性能高的服務器和儲蓄設備,但是這套設備沒有50萬是不可能拿下來的。于是老板準備向銀行貸款,但是腿都跑細了也沒有結果。在華陽,像這樣的服裝企業多達上千家,這樣規模小的企業大多都不受重視,而在銀行看來,這樣的企業還沒有進入銀行信貸部的視野。多數人認為,現在的民營企業受重視的只是那些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由此可以看出,銀行等金融體系對一些正處于發展初期且規模不大的企業持有“歧視”態度,存在金融體系存在不完善等嚴重問題。
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自身原因剖析
1.自身認識不足。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數都是由私人創辦的,企業各方面的管理都是由創始人決定,缺乏嚴謹性、制度性和規范性。不能客觀評價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一味按照個人觀點進行管理是將企業推向破產的主要原因。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經濟逐步發展起來,各種各樣的中小型企業如雨后筍般拔地而起。但它們中大多只維持了幾年的生命,之后便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巨人”曾經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企業,年輕的史玉柱將它推向了輝煌時期。但在1994年8月,巨人提出“巨人集團第二次創業總體構想”,明確自己的目標為:跳出電腦產業,走產業多元化的擴張之路。一年之后,多元化的各種弊端開始顯露。1996年下半年,巨人集團出現十分嚴重的資金危機。從巨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小企業至今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很多企業將多元化發展作為自身壯大的必經之路,盲目擴張、過度追求發展速度的同時卻忽略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仔細分析即將進入行業的發展前景是否符合自身的經營狀況,考慮該行業可能帶來的風險。中小企業風險意識不足,盲目樂觀便是其存活期不長的終極敗因。
2.企業的不斷倒閉使放貸風險加大。據有關權威部門統計,近30%的中小企業在2年之內就退出市場,近60%的中小企業在4~5年內消失。今年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對公開報道的不完全梳理發現,珠三角地區共有76個企業關門,其中東莞就占有27家。如此高的停業比例,使各大金融機構不得不對中小企業持“慎貸”態度。
3.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仍存在家族式管理的特點。領導者任人唯親的思想使企業的管理、信息決策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致使公司不能客觀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容易使有才能的人對公司產生不滿情緒,導致人才的流失。綠丹蘭的凋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企業管理人員應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讓歷史重演。
20世紀90年代,綠丹蘭誕生于中國廣州,主要從事化妝品的研究與開發。1995年,綠丹蘭達到全盛時期,集團總資產36.6億元,商標價值12億人民幣。但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僅僅六七年時間,綠丹蘭便走向了終點。從它的崛起到輝煌再到最后的衰敗,其速度之快,讓人為之震驚。它的真正敗因就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重要的職位都由領導者的家族人員把持,即使他們沒有能力勝任,但仍然守著這些職位,使一些有用之士無用武之地,從而大量的能人志士離開了綠丹蘭。另外,家族式的管理使內部體系混亂,潛伏著大量的危機。
4.缺乏抵押物。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顧名思義,科技型企業就是以科技人才為核心,從事科學技術產品研究的企業。它所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的都是一些科技成果和技術方面的服務。目前,我國大多數科技型企業只擁有少量的自有資金,其余都是通過直接融資獲得的資金。企業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銀行貸款是他們想到的第一方案。但是,科技型企業擁有的大多是知識產權和技術等無形資產,嚴重缺乏抵押物。正是因為這樣,企業將因無法取得銀行貸款而出現資金緊缺的狀況。因此,資金的缺乏成為了科技型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二)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服務不完善
1.擔保機構。擔保機構作為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紐帶,在其融資過程中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目前的擔保機構存在很嚴重的問題:首先,我國沒有一部真正規范擔保機構的法律,導致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其疏于監管。多數擔保機構存在資金缺乏的問題,這也是其對外提供服務能力十分有限的重要原因。為取得豐厚的回報,有的甚至和企業聯手做出一些偷稅、漏稅等違法事件,嚴重損害了機構的聲譽;其次,擔保機構的進入門檻缺乏嚴格的限制。進入前的信用評級、資金狀況都沒有嚴格的法律規定,使得其他機構或企業不能較好地進行辨認。
2.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規模小、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商業銀行為規避風險而不愿為其提供貸款服務。雖然近幾年來我國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但真正取得銀行貸款的比例依舊很小。商業銀行的貸款程序相對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幾乎一樣,且目前的貸款程序存在繁瑣、死板、嚴重規范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和中小企業貸款資金少、需要時間緊相沖突。據很多中小企業反映,銀行貸款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效率低下,直接導致企業不能及時獲得資金而錯過最佳的賺錢時期。另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多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機構,面對中小企業這樣的客戶,它們需要承擔的是更大的風險和不能保證的收益。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它們大多數都希望將資金帶給有保障的大型企業而非這樣的中小企業。
(三)國家相關政策不健全
1.國家頒布的一些針對中小企業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通常只是一概而論,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中小企業促進法》中第二章第十四條中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加強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但對中國人民銀行如何加強支持力度、如何調整信貸結構及對中國人民銀行實施行動之后的影響和相關的政策支持都沒有明確規定,這些法律形同虛設。
2.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政策有待改進。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不能與大型企業相提并論,高稅收對于正在發展初期、經營狀況不理想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稅收政策沒有結合其自身實際情況來考慮,稅收優惠政策的不靈活、適用范圍窄,直接導致大多數中小企業享受不到這方面的優惠,阻礙了中小企的進一步發展。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相關對策
(一)加強企業自身建設
正視企業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企業自身建設是解決所有融資問題的關鍵。首先,應鼓勵中小企業在技術上的不斷創新,積極參與新項目的研究,讓企業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努力跟上社會的步伐;其次,加強自身經營管理,轉變家族式管理模式,讓真正有能力的人接手相應職位。并且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管理培訓,引進現代管理知識,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
(二)完善擔保機構和銀行等金融機構體系
1.完善擔保機構體系。盡快頒布《中小企業擔保法》,明確擔保機構的準入、監管、退出機制,使監管部門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規可循。同時,創新監管手法,使擔保機構信息透明。另外,擔保機構自身資金問題也是相當重要的。擔保機構經營的是信用產品,其自身的資金狀況就是信用的基礎,因此增強擔保機構自身資金規模至關重要。
2.完善金融機構體系。首先,增強銀行貸款制度的靈活性,針對不同情況的企業使用不同的政策,改變以前一概而論的方式;其次,提高銀行的運作效率,刪減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提高辦事速度;最后,制定一些關于中小型企業的鼓勵政策,適當降低其貸款條件,并且貸款方案要根據企業自身條件而定。比如對于科技型企業,可以用企業的知識產權或者技術方面的證書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而不一定是實物資產。
(三)國家政策具體化
1.完善《中小企業促進法》、《關于促進總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法律,細化其中的條例。比如《中小企業促進法》中規定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為中小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在這條規定中,就應明確規定應該通過哪些渠道提供支持、支持的下限是什么、沒有達到標準會受到怎樣的處罰。只有具體說明相關要求,中小企業才能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支持。
2.稅收方面應給予中小企業相應的減免政策。我國中小企業中的大多數正處于起步或成長階段,利潤微薄,經營狀況有待提高。面對這樣的企業,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法律,適當減免其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減輕企業的負擔。對于成長型的企業應鼓勵技術創新,對其研究費用進行稅前加計扣除、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激勵政策。
參考文獻
[1]谷蕾.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2]趙愛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李子彬.中國中小企業2014藍皮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
[4]黃日經.中小企業老板不可不知的22個經典敗局[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7.
[5]姬會英.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特區經濟,2011,(2).
作者簡介:夏蘭(1994-),女,四川宜賓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