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龍
摘 要: 一段時間堅持聽課。二十多節課聽完,引發了我些許思考.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所有教師均進行了課前備課,閱讀了教材,參閱了教學參考,寫出了教學設計,有的甚至制做了許多媒體課件。但在課后交談中可以發現,有的教師不能清楚地把握教材的前后聯系,不清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甚至對基本知識點似是而非,含混不清,一節課只是按照預設程序進行,因而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其因在于備課不夠扎實。
關鍵詞:備課 提問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12-01
一、怎樣備課
如何備課,可謂仁者見仁,但無論如何,備課應該落實以下要求:1.高度的準確性。凡需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應該十分準確,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簡單的概念問題,也要準確把握,不能出現問題。2.明確的目標性。教師應對每堂課,每個章節要達成什么目標,有什么要求,都必須十分明確。這樣才能依據目標合理處理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3.極強的針對性。備課必須心目中有學生,時時想到學生,處處想到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4.周密的計劃性。就整冊教材而言,課時的分配,新舊知識的聯系,復習與檢測的安排,均應有計劃。就每課而言,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板書的設計,教具的使用,實驗的演示,都是統籌安排,要有一個合理的“序”。5.準確的預見性。備課既是課堂教學的設計,當然應有明顯的預見性。在備好教材,備好學生的基礎上,要準確的預計到課堂教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和出現的情況,設想好應變的措施,以因勢利導,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備課的方法因人而異人,因學科而異,沒有固定的框框。但一般地說不外乎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寫教案,寫教后這幾個方面。1.備教材。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鉆研,猶如演員要熟悉劇本。它是包括熟悉課程標準,熟悉全冊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課的內容,明確它在全冊的地位和前后的聯系等。教師要深刻準確地把握教材,必須查閱資料,認真鉆研,使教材由“薄”到“厚”。2.備學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須備學生,備學生要備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備好學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教學活動。3.備教法。備好教材與學生,只是具備了搞好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使可能變為現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還要備好教法。這是抵達彼岸的橋梁。教無定法,教師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教材、學生、教師本身素質等特點選擇最優的教法。4.寫教案。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升華和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教案可詳可簡,按照學校的要求,可寫在教案專用紙或本上,也可以評注形式寫于教材上,視具體情況而定。
二、怎樣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有價值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增進師生情感、活躍課堂氣氛以及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催化劑。但在聽課過程中,時常可以聽到無價值之問:讓學生進行討論,剛開始就問討論好了嗎?畫圖比較“雞和鴨,”已經畫好了鴨,卻提問“接下來畫誰呀?”、“是不是?”、“對不對?”,有的則是學生還沒有進入教學的情境之中,教師就開始將設計好的問題拋給學生,用“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教師設置好的田野上放牧。歸納起來主要有:1.淺顯瑣碎問題過多,沒有方向性。2.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于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3.提出的問題不科學,或太淺,或太難,或可有可無,無層次感,無坡度。4.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維。5.教師評價枯燥,無法給予針對性的反饋。
如何進行課堂提問,結合資料,我的思考是:1.讀透教材,巧設問題。教師在問題設計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學內容,透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問題。具體來說,問題設計要置問于教材的關鍵處、疑難處。2.優化課堂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2.1創設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習動力。2.2設計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發現“為什么”。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猜測: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它?可以觀察這個平行四邊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教師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更有效。2.3設置層次清晰、又具整體性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應當降低思維的難度。即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有層次,有節奏,前后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
在問題提出之后,要根據其難易程度給學生留夠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回答問題時切忌無論問題難易都采取齊聲回答的方式,這樣往往優生的思維取代了全體學生,不利于發現大部分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更不能以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整體提高。
三、怎樣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常見的課堂小組合作場面,老師要求開始學生小組合作后,前排學生齊唰唰回頭與后座的學生圍成一團,開始爭先恐后地說,吵吵嚷嚷,熱熱鬧鬧……老師看看表,幾分鐘時間到,老師喊“?!?、“誰來說呢?”,請學生回答又是“我認為……”。主要表現:第一是形式化的操作多。一些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合作學習的要旨,只把其當成了課堂教學的插花去點綴。教師在課堂上,也不管有沒有需要,過一會用一次(有人聽課時更甚),以顯課堂形式的多樣和表面氣氛的熱烈,結果使學生課上氣氛活躍,課下腦子空空。第二是把握不住合作學習的時間。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應與所給討論時間成正比:對難一點但有價值的問題,應多給時間;反之則少給,這樣既保證了討論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費時間。但在課堂實踐中,又往往掌握不好,多數情況是討論時間給得不夠,使合作學習顯得匆忙、零亂,往往還來不及形成較完整的答案,就被教師止住而又安排下一項內容了。第三是分組搭配不合理。合作學習小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的,很多教師還特別注重好、中、差的結合。這樣的學習小組各成員之間往往是不平等的關系,是依賴、主從的關系,即知識基礎好、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成為小組的主帥。他們不自覺地包辦一切,代替一切;而那些后進生也就不自覺地成了陪襯、附庸,甚至可以一言不發,在一旁打鬧。這種實際的學習效果,有違合作學習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黃良春. 聽課后的思考[J]. 小學教學研究, 2001(1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