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娜爾·恰依木拉提
摘 要: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存在多種民族語言和文字。為了促進少數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積極推廣漢語是十分有必要的。漢語教學應該從孩子抓起,漢語作為少數民族學習科學技術的工具,為培養少數民族雙語型人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近幾年,隨著國家投入力度不斷增加,新疆地區小學漢語教學,尤其是鄉鎮小學漢語課堂教學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小學少數民族漢語課程普及率顯著提升。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新疆鄉鎮小學漢語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的促進漢語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新疆地區 少數民族 小學漢語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266-01
新疆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占到整個人口60%以上。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自治區、人民政府積極發展新疆少數民族教育工作,對該地區的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和工作部署,陸續出臺了關于基礎義務教育、民族教育和中小學教師制度改革等多項措施,從多種角度分別強調了漢語學習和民族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就開始加強中小學雙語教學,并對少數民族中小學進行了必要的教學改革,漢語教育在民族地區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1年初步實現用HSK代替普通高考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考試。目前,自治區普通中小學有漢語教師超過15000人,形成了以從小學三年級開設漢語課為主,雙語授課實驗、民考漢、民漢合校等多種雙語教學模式并存的發展格局。
一、新疆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1.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盡管新疆地區教育機構采取多種措施,但是長期以來民漢教育差距不斷擴大,要想通過漢教學一下子改變這種差距是不現實的。漢語教育質量不高,在鄉鎮小學十分明顯。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絕大部分地區為民族老師教學。民族老師精通自己的母語,能把漢語用很確切的用母語解釋、講解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但有些民族老師本身漢語水平有限,對漢語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刻,自然也就不能將原滋原味的漢語講解給學生了。這樣在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中就會存在一些語言文化的缺陷,一些發音的錯誤。此外,在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吸取了英語教學教訓,在漢語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語音互動式教學,在課堂教學采用以漢語為主,母語為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盡量開口說話,但是很多教師都是采用母語解答學生的提問,浪費了課堂鍛煉學生漢語能力的機會,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導致了新疆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質量無法提高。
2.語言環境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漢語教學的重要制約因素
環境是影響民族地區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一個個體不管是學習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需要周圍環境的刺激。如果能夠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就會變得更加輕松自然。語言學習需要置身于一個恰當的環境中,如果連最起碼的環境都不具備,語言學習難度會顯著增加。新疆地區被劃分為南疆和北疆,少數民族多數都是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北疆的一些城市和鄉鎮漢族人口較多,這就為漢語學習提供了一個外部環境,小學漢語教學開展比較順利。而在南疆地區由于少數民族較多,漢族人口較少,人們從事生產生活都是采用本民族語言,漢語學習僅限于課堂教學,學生很難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導致了漢語教學難度較大。
3.教材不足是影響漢語教學質量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語言學習是積累和反復練習的過程,包含了對視覺、聽覺等刺激。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人為的語言環境,才能更好的鞏固教學效果。雖然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教材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在一個時期只有一套教材,并且綜合性教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教學正常開展。
二、新疆少數民族小學漢語課堂教學對策分析
1.提高教師漢語專業素質,強化第二語言的學習
漢語教學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提高小學漢語教師專業素質,積極培養雙語教師,解決雙語教師民族語言能力高,漢語能力不足的問題。一個高素質的漢語教師隊伍建設需要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因此就需要高效雙語專業學歷教育做出積極努力,按照需求培養專業人才。在教師專業技能培訓過程中,切實提升漢語教師隊伍,調整教師結構,穩定漢語教師隊伍,強化教師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在鄉鎮和農村地區積極推行少數民族漢語教學。
2.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小學漢語小學課程標準
首先,重新審視教材的編寫。漢語教材內容不僅要體現出時代感和現代意識,更應該包含多元的民族文化,教材內容要符合學生身心的發展,適應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認知水平。教材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漢語的方法,不斷啟發學生,促進學生對話語進行探究學習。此外,教材制定還應該具備開放性和彈性,在保證地區漢語教學能夠順利實施的前提下,給學校、教師和學生留有充分開發和挖掘漢語資源的空間,要滿足不同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其次,保證漢語考核形式的多樣化。考核形式和考核內容應該依據教學標準和教材內容編制合理的考核內容,實行口語表達和書面考核相結合,分階段對學生進行考核,建立完善的學生評價體系。
3.不斷創新教學方式
少數民族地區漢語學習環境問題一直是制約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學習情境,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將學生放置于一個生動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大膽說漢語。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積極嘗試游戲化教學,在游戲中學習漢語,讓學生無意識的模仿和體會,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學會漢語。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好多學校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室、視頻、語音和報紙等資源,努力為學生學習漢語創設語言環境,從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小學漢語教學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顧華詳.新疆民族基礎教育質量若干問題研究[J].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02)
[2]晁正蓉,帕孜來提. 對全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的分析和思考[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1)
[3]甘岱俠.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育問題分析——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