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茜
摘 要: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更為脆弱的特殊群體,他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均在6周歲以下,有相當多的兒童在嬰兒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們留在農村交于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長期的缺失、祖父母親戚朋友教育的缺陷以及農村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滯后等不利因素,使得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處境和生存狀態更加艱難,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留守學前兒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本文主要對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此促進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363-01
幼兒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教育質量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密切相關,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奠基工程,腦科學、心理學等眾多的研究成果提示了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關注這些留守兒童不僅要關注他們的九年義務教育,更要從他們人生的第一步——學前教育開始關注,其呈現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家庭教育嚴重缺位
一是親子教育陷入困境。親子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營造良好的親子教育氛圍,更有利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長年在外,平日與子女溝通極少,導致相互的關系疏遠。親子教育逐漸從孩子的成長中淡出, 功能幾乎喪失,這種缺乏溝通和親情的愛,給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響。二是單親教育力不從心。單親家庭中,由于家務負擔較重無暇顧及孩子的情緒變化,對孩子的照顧及教育都缺乏耐心。部分單親監護人甚至不與孩子溝通,根本不會體諒孩子的內心真是想法,稍有不滿意,便實行“呵斥教育”制。三是隔代教育難以勝任。所謂隔代教育就是祖輩對學前兒童過度溺愛,只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卻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確指引。也有部分隔代監護人教育觀念落后,對孩子要求嚴格,一旦犯錯非打即罵,這樣很容易引起留兒童的逆反或報復心理。四是親人教育如同虛設。作為代管人,考慮到與留守學前兒童并不是親子關系,拿在教育問題上往往存在著“不敢管”與“不愿管”的心理。對他們而言,孩子安全是首位的,至于留守學前兒童的行為習慣及心理需求卻極少被關注。五是監護人文化水平低,幼兒整體素質不高。由于家中的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落后,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當那些城里的孩子在學彈琴、跳舞、繪畫等一些特長時,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仍是局限于學一些簡單的文化知識,甚至于有些兒童在入園前沒有看過圖畫書,不會講故事、做游戲,在入園后雖然有教師的輔導,但學習效果卻不好,家族教育的缺失,讓這些留守兒童普遍素質不高。
二、農村學前教育問題
1.農村幼兒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經費短缺使得農村幼兒教育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十分薄弱。幼兒工資低,本來就很少的幼兒教育經費又流失到待遇好的省市幼兒園。基礎設施的薄弱,不能有效的為農村幼兒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生活條件。至于大型的玩具,戶外游戲,保育設施更是一片空白。
2.農村幼兒教育不規范。由于缺少幼兒教育相關健全的法律規范,致使農村幼兒教育的民辦幼兒園的形式出現,辦學條件參差不齊,存在只重經濟效益,不重社會效益的情況,農民對此意見很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我國還沒有形成一部用于專門提高幼兒教育的法律法規,法律上的"真空"使得農村幼兒教育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是農村留守孩子的學前教育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農村幼兒教育缺少相應的制度保障,這樣的狀況使得資金及人員調配得不到法律法規的支撐。
3.農村幼兒教育師資力量貧困。由于農村幼兒教育得不到相關的重視,即使有所謂的公辦幼兒園似乎也都是掛靠到小學的學前班,有年齡大的老師教他們接受所謂的學前教育。畢業的學生不愿意下到農村來任教,導致很多的民辦幼兒園老師資源的匱乏。他們只有聘請那些初中都沒畢業的小女孩在那里任教。感覺只要看著孩子不出安全事故就行了。農村幼兒園的老師學歷普遍偏低。很多地方的幼兒老師多是聘請的臨時民辦教師,他們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出進修的機會微乎其微,教育觀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老化,教育知識的陳舊。她們把年幼的孩子像小羊一樣關在教室里,不停地進行寫字,讀書,算數學等枯燥的形式教育。幼兒的游戲,教育,人格特別是創造力的培養更是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4.幼兒教育理念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廣大的農村,很多的留守老人感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到了七歲上小學就不算晚,他們不懂得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不懂得孩子智力的開發。還有他們認為孩子上學就要學會識字學會算數學,只有寫字多的幼兒園才是好幼兒園,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偏差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嚴重。他們認為幼兒老師就是高級保姆,每天只會哄孩子不哭不鬧,這樣還不如自己在家帶著放心省錢呢。在城市對適齡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學前教育理論可謂是深入人心,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必然促進城市學前教育及辦學教育質量的普遍提高。所以,提高廣大農民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就會更快的促進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
三、社會教育環境不利
一是戶籍制度的缺陷。城鄉二元體制的出現使城鄉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農民仍然徘徊在城市體制之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問題,比如教育、住房及社會保險等政策,造成嚴重的農民工和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礙。雖然教育部門也三令五申要求各公辦學校要一視同仁,出臺政策取消“借讀費”“贊助費”等,但實際上收費這道門檻一直存在,許多務工子女不得不遠離父母留在農村接受教育,成為留守兒童。二是農村基層政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一般來說,農村基層政府部門更注重勞動力的轉移給地方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根本上沒有重視,更談不上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和管理都處于一種真空和自發的狀態。三是受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在多元性和不確定性態勢的社會背景下,部分大眾傳媒不負責任的宣傳與炒作使得一些庸俗無聊的文化充斥著整個校園,真、善、美與假、惡、丑被有意或無意的模糊,對缺乏正確引導的留守學前兒童而言,他們的價值取向容易發生扭曲變形。
針對以上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存在問題,感覺應采取一下對策:
1.關愛留守兒童,彌補親情,適時心理疏導
對于親情缺失的留守兒童,幼兒老師要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覺到暖暖的親情。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聲音,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主動的傾訴自己的心里話,對老師產生信任。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游戲等使孩子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同時也要設計一些主題活動讓孩子學會分享與合作,學會禮貌與感恩。讓孩子不再自卑,不再孤獨。要讓他們像城市的孩子一樣快樂的成長。
2.采用多種形式提高農村幼兒教育的硬件水平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農村幼兒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村幼兒園的各種教育保育等各種基礎設施,為幼兒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更多的物資保障。主管部門要把農村幼兒教育管理落到實處,穩定幼兒教育教師情緒,使得農村幼兒教育經費日趨平衡,分層落實,逐層把關,逐步改善辦園條件。此外,還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統籌規劃,爭取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農村的幼兒教育。
3.鼓勵社會力量關心、支持留守學前兒童,發揮社會教育的積極作用
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氛圍。第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相應的政策,切實履行政府職能。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問題實質上是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護和親情上的缺失,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需要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通過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來保障農民工和留守學前兒童的合法權益。第二,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積極引導作用,加強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公民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第三,整頓校園周邊小環境,營造和諧的社會大環境。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使留守學前兒童免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對他們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