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斌(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
黃虎威鋼琴作品探析
袁 斌
(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我國著名作曲家黃虎威教授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中國鋼琴作品,完美的詮釋了中國民族風格旋律與西洋樂器結合產生的獨特魅力,讓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獲得了生命力與延續力,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黃虎威教授的作品體裁豐富,和聲色彩鮮明,結構布局嚴謹,創作手法新穎,充分體現了作曲家獨特的音樂風格。本文將對黃虎威教授的三部鋼琴作品:《鄉村的節日》、《歡樂的牧童》、《巴蜀之畫》的創作特色、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挖掘出作品中蘊含的創作思想與藝術內涵。
關鍵詞:黃虎威;鋼琴;創作特色;演奏技巧;藝術內涵
這是黃虎威教授創作的第一首鋼琴曲,是作曲家于西南音專作曲系畢業時的作品。此作品根據云南彌渡民歌《跳花燈》改編,描繪了正月十五過新年,男女老少跳花燈的歡樂熱鬧場面。作品為三部曲式,速度按快板到行板再到快板的設置,讓聽眾能準確的抓住作曲家的樂思,并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音樂畫面。
譜例1-1

在演奏第一部分的主題時,應注意三連音的流暢平均,常有演奏者不能將三連音的時值均分,從而造成聽覺效果上的節奏錯位。第三小節的切分節奏,頗具動感的韻律,恰到好處的體現了元宵佳節的快樂氣氛。演奏者還應該注意音符與音符之間、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連貫與跳躍,做到張弛有度,才能用對比的方式體現出歡快的音樂情緒。
譜例1-2

此片段中的波音,在演奏時應快速有力,指尖充分灌注力量,瞬間釋放于琴鍵,配合手腕從左到右的快速力量轉移,彈奏出該和弦具有的華彩音色。此片段中“ff到p”的力度設定,體現出作曲家對于和聲走向與音響效果的嫻熟駕馭能力,做到了強弱交替,動靜結合的情緒安排。
譜例1-3

此段為作品的第二部分,樂曲速度變為了行板。演奏者在彈奏此段時,應完全按照連音線的要求,將樂句演奏得通順完整,流暢自如而不失柔美悠長的音樂效果,讓聽眾從樂曲第一部分的歡快情緒中,得到片刻的安靜,從而為樂曲第三部分的主題再現做好鋪墊。第二部分的復調寫作手法也是該樂曲的一大重點,演奏者要注意左右手力量的轉換,使主旋律在左右手中交替出現,達到此起彼伏的效果。
黃虎威教授改編的鋼琴獨奏曲《歡樂的牧童》,主旋律引用自石夫先生編曲的新疆哈薩克族民歌《牧童之歌》。這首鋼琴作品曲調鮮明,節奏歡快,給聽眾以歡欣鼓舞之感,塑造了潮氣蓬勃、策馬奔馳的牧童形象。該作品為三部曲式結構,三個部分的音樂情緒對比鮮明:第一部分歡快活潑,第二部分抒情優美,第三部分回到主題,與第一部分的歡快活潑形成首尾呼應。
譜例2-1

前16小節的左手伴奏,為了體現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伴奏音型采用斷奏的方式來演奏。但此段落的斷奏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的跳音,演奏時應注意手指堅實有力且具有彈性,手臂放松,力量下沉,在觸鍵的瞬間注意力量的爆發與釋放,使音色集中明亮,具有通透感;從第9小節開始為第二類斷奏,此時跳音的上方加上了連音線,音色應該與前面的斷奏區分開,不能過于快速干脆,而是在演奏時,指尖離鍵的速度變慢,使音符的時值較之前面更長,變為一種較為舒緩的斷奏。
譜例2-2

從“cantabile”這個表情術語開始,樂曲進入第二部分,該部分要表現出如歌的,輕柔流暢的音樂情緒。演奏者在彈奏該部分的前8小節時,應充分放松肩膀、大臂、手腕,使力量暢通,并做好音符之間的連接,活用手腕,依靠力量的轉移淋漓盡致的體現出連音線的效果。第9小節速度標記變為“vivace”—活板,此時樂曲的速度應該有稍微的提升,為第三部分的進入做好鋪墊。
譜例2-3

第三部分,作曲家再次運用巧妙的作曲技法對樂曲的主題進行再現和再創造,將主旋律設置在左手,而右手的單音密集跑動作為主旋律的背景。演奏者在彈奏此段時,應充分協調好左右手力量的分配。因為根據人體機能,左手先天力量弱于右手,要突出左手主旋律,應控制好右手的力量,切忌彈奏力量強于左手,導致伴奏音群的音量大于主旋律。左手在彈奏主旋律時,應注意好小節之間的分句提手,更要注意好小節內的斷奏與連奏,讓音樂情緒準確完整的表達出來。右手的密集單音跑動應運用最常用的非連奏技術:手型架好,手指三個關節突出,指尖有力,下鍵迅速,才能使此段的音色具有結實、明亮、集中、富有顆粒性且弱而不虛的效果。
《巴蜀之畫》是黃虎威教授創作的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鋼琴組曲,由六首頗具四川民歌特色的鋼琴小品組成。其中《晨歌》、《抒情小曲》、《蓉城春郊》采用了漢族民歌元素;《空谷回聲》、《弦子舞》、《阿壩夜會》采用了藏族民歌元素。六首小品的音調貼近生活,表現了樸實純真的民族風情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六首作品雖主題不同,但通過作曲家巧妙的構思和布局之后,融合為一個整體,表現出了我國特有的民族音樂風格,是我國鋼琴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晨歌》
平和、流暢的旋律取材于蒲江民歌《割草歌》。在彈奏此作品時,手指盡量貼鍵,用指腹演奏,才能使音色圓潤飽滿而不過于清脆。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要舒緩輕柔,不直接推向指尖。為了達到“ppp”的極弱效果,可以借助于左踏板的功能,讓樂曲的效果更符合作曲家的力度設定。
(二)《空谷回聲》
作品具有樂段重復的曲式結構特點,主旋律取材于藏族民歌《山上的積雪,好似一朵花》。該作品相對于第一首《晨歌》,雖然曲調仍屬于流暢自然,但在速度上有了明顯的提升。通過一強一弱的重復性樂句來展示聲音力度上和層次上的對比,恰到好處的印證出作品標題的含義。
(三)《抒情小曲》
采用四川江油民歌《隔河望見姐穿青》的主題旋律改編而成,這是一首展現情人對唱的鋼琴作品。在婉轉抒情的曲調中,第二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起到了烘托音樂情緒的作用,彈奏時應該讓音符晶瑩剔透,平滑流暢。最后兩小節的漸慢處理,讓聽眾體會出情人間感情細膩綿長之感。
(四)《弦子舞》
這首歡快活潑的作品取材于阿壩藏族民間歌舞曲《弦子舞》的旋律。在演奏時,清晰的跑動和靈動的跳音應做到完美的結合,以此來表現出藏族節日載歌載舞的歡樂氣氛。
(五)《蓉城春郊》
主題曲調來源于四川民歌《大河漲水》,曲調寬廣自由,全曲以流暢連貫的單音旋律與順滑的波音和弦為基調,為聽眾描繪出一幅岷江水澆灌川西平原的優美畫卷。
(六)《阿壩夜會》
這首作品為單一主題的三部曲式結構,取材于藏族民歌《伊拉將巴若》,音樂情緒奔放熱情,展現出藏族人民豪邁的性格特點。左手變換音程跳音的交替,對烘托音樂情緒起到了關鍵作用,彈奏時應貫注指尖力量,讓音色結實有力,積極跳躍?!?/p>
[參考文獻]
[1] 但昭義.鋼琴教學與輔導.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2] 張錢.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 黃虎威.和聲寫作基本知識.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4] 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