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摘 要: 歷史概念是組成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是復習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環節。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應加強對歷史概念的復習,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從而真正鞏固知識。
關鍵詞: 歷史概念 高考復習 能力培養
“描述和闡釋事物與人物”作為歷史高考能力考核的要求之一,自然而然就成了高考的常青樹。近年來,考查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成為高考命題者越來越重視的一個方面。歷年浙江高考都非常重視對學生關于歷史概念的考查,比如宗法制、工業革命、光榮革命等。高考是指揮棒,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關注歷史概念的解讀和教學,本文以如何復習《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為例,略探歷史概念教學。
一、范例——參考答案中形成模式
歷史概念反映歷史現象的本質、內在聯系,是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本質特征的反映,歷史事物總是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專屬的其他內容。這些越來越成為高考關注的細節。以浙江某年高考第39題為例:
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萬多軍隊在英國登陸。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軍隊,但當威廉的軍隊登陸后卻未去指揮。眾叛親離之際,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國。——摘編自吳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榮”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無須乎內戰、屠殺、放逐或報復……往日國王及國會間靡費精神的競爭今改為兩者之合作,而國會則占著上風。——屈勒味林《英國史》
問題:請根據材料一、二,并綜合所學知識,概述“光榮革命”的歷史事實,并思考該事件為何被稱為“光榮革命”。(7分)
在本題中概述“光榮革命的歷史事實和思考該事件為何被稱為光榮革命”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屬于對“光榮革命”這一核心概念的解讀。
通過對參考答案的解讀,不難發現,“斯圖亞特復辟王朝倒行逆施”是歷史事件的背景;“議會邀請荷蘭執政威廉率軍來英國,并成為國王。(2分)詹姆斯二世逃亡”是歷史事件的史實(過程和結局);“沒有流血而政治制度發生變革(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轉變)”是歷史事件的本質。
通過對高考參考答案解讀,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完整的歷史概念,往往包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個部分。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的內部結構,它包括時間、地點、主題、內容(過程)、結果等史實要素。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延聯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條件)、與之相關事件的聯系、影響(意義,作用)等評價要素。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決定了歷史概念的深度和廣度。
二、模仿——依樣葫蘆畫瓢鞏固模式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腦內主動加工的過程。這就需要對知識進行遷移。遷移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心理活動,即已有知識或方法在新情境中的應用。在獲得如何回答歷史概念方法后,接下來就是實際操作和演練階段。根據教學指導意見,本課接下來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概念,那就是責任內閣制。課文的第二個目錄(小密室的演變),其實講解的就是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過程。
在這個概念中,首先讓學生解決概念的內涵,即時間(地點)、過程、結果等要素。1721年(時間),下院多數黨領袖沃波爾經常主持內閣會議,成了實際上的首相,開創了多數黨領袖任首相并組建內閣的先例。議會的行政權大增,內閣要對議會負責,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內容)。
在解決概念的內涵后,可以解釋概念的外延部分。背景——漢諾威王朝時期,喬治一世以外國人的身份入主英國,久而久之,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便成了慣例。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有一個人主持內閣會議。影響或意義——逐漸形成這樣的慣例:一旦內閣受到下院的反對,首相就要辭職向議會謝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由新選出的下院決定內閣的去留。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更加注重了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突出了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充分利用歷史概念的規律,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另辟蹊徑地分析、解決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碰撞——認知沖突中提升模式
英國君主立憲制——對于這個概念,課文中并沒有明確的解說。對此,復習分過程中該如何處理,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皮亞杰的認知觀點,個體在出現認知不平衡的狀態下,就會采取同化和順應,從而使學習者的心智得到發展,幫助學習者從新建立平衡狀態,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基于上述認識[1],我們可以把歷史概念形成過程用下圖表示:
原有概念——新的情境或問題——同化或順應——產生新概念。
學生通過學習得知(原有概念):“光榮革命”后改變了國王權利的來源,君權神授轉變為軍權議會授予。《權利法案》限制國王的各種權利,如立法權,軍權,財權。責任內閣制剝奪了國王的行政權,首相組成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新情境或問題:到底什么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虛君,議會權力大,內閣對議會負責。——產生新概念: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的。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僅僅是國家的象征,不掌握實權,實際最高行政首長是首相。
認知心理學認為,概念學習實質上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2]。美國學者布魯納特別強調形成基本概念的重要意義,他說:“在教學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結構的知識。授予基本結構的知識,就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智慧。”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學生了解了貫通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內閣制等概念后,得出了虛君、內閣對議會負責等特點,通過對特點的解讀,形成了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正確理解。
參考文獻:
[1]雷永生等.皮亞杰發生認識論述評.人民出版社,198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