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摘 要: 《學前衛生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是通過教學相關幼兒衛生安全、疾病預防、膳食營養等,培養中職學生相應能力,進而有效保護和培育幼兒的身心健康。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從學前衛生學傳統教學弊端分析入手,探討該門課程實施改革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 《學前衛生學》 中職教育 傳統教學 教學改革
《學前衛生學》是中職教育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中職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學科。這門課程學習質量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學生在未來幼師生涯中的工作效果的好壞與水平的高低。基于此背景,筆者在教學中深入探索關于學前衛生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傳統《學前衛生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
中職教育原先的學科課程的教學大多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重點放置在理論教學上,而忽視實踐教學及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與發揮,所造成的弊端在《學前衛生學》這門課程中也普遍存在,具體表現為:一是重理論而輕實踐。具體教學中,教師主要的教學模式是通過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強調的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加之學前衛生學課程本身內容較為抽象,難于理解和記憶,這種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無疑對教學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引起學生厭學的逆反心理;二是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教學手段單一、刻板且落后,無法與學生的發展需求相適應;三是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他們將來從事幼教保育工作打基礎,理論的學習主要目的就是服務于實踐。學生真正渴求的是實踐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對理論知識的記憶。然而從中職教學現狀看,教學重點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尤其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不足;四是評價手段單一,無法真實有效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和能力。傳統模式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圍繞教材內容以閉卷考核形式考核學生,并最終以學生閉卷考試的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指標。這種評價方式極為片面,一方面容易導致教學陷入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毫無助益。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對中職教育學前衛生學課程的改革刻不容緩且勢在必行。
二、《學前衛生學》課程的改革實踐探索
1.貫徹以能力培養為本的中職教育理念
中職教育的理念原則在于“理論有用,能力為重”,對于學前衛生學課程的教學,也應當對此項理念原則有效貫徹和落實。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中職教育的特色要求,在此基礎上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具備幼教的素質和能力,可以通過邀請當地幼兒園資歷深厚的教師和幼教專家來校進行幼教崗位分析與指導,幫助學生確定崗位能力和技能,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更為具體的崗位目標。
2.結合實際對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
(1)理論教學體系的改革。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保教育兒的能力。對此,理論教學的重點應當以應用為目的,理論知識教學在確保“必需、夠用”的前提下,可以有所取舍。比如學前衛生學教材中包含的一些“純理論”知識,對學生工作實踐無關緊要,這些可以大膽刪除。同時,應當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和整合,做到有章法、有秩序。如教學體系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三大框架”,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幼兒健康與保育、幼兒生理特點與衛生、幼兒常見心理問題及矯正、常見疾病及意外的預防處理、托兒所的衛生制度等“五個模塊”。通過對理論體系的改革,有助于形成集知識傳輸、能力培養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為一體的教學結構,對促進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等都大有助益。
(2)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中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學前衛生學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教師在教學設置上,應當側重實踐教學,如在教學時間安排上,要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盡量做到每一節實踐訓練課都有具體的目的、內容和步驟,以引導學生有序進行學習實踐,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先對實訓內容進行集中講解,提示學生注意事項,然后引導學生獨立操作,再由教師檢驗學生實訓結果,并將最終結果記入課程期末成績總評當中。通過這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掌握重要的操作技能。
3.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在前文中已經詳細提及,對此,要想有所改變,勢必從教學手段與方法上進行改革。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大膽創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建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根據實踐經驗,學前衛生學可采用的創新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直觀演示法,主要針對涉及學前兒童衛生、人體結構解剖等內容的教學時采用。比如在講授血液循環和呼吸運動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對知識進行動態直觀演示,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二是現場教學法,主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使用。比如教學“幼兒健康檢查”這節內容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實地觀察,協助保健教師對幼兒進行晨間檢查。通過現場觀看、學習,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知識的內化;三是情景教學法,主要是針對處理關于幼兒應急突發事件等,通過情境創設,模擬突發事件現場,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掌握相應的急救知識與技能。
4.實施過程化的考核評價方式
閉卷考試的方式主要檢驗的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所考核的結果極容易產生偏差,出現“高分低能”現象。對此,教師應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合理設置考核事項和分值,諸如課堂表現、實訓成績、調查報告及期末考試等,并將實訓事項作為考核的重點事項,以此強化學前衛生學的整體考核效果。
參考文獻:
[1]麥少美.學前衛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
[2]王雁.幼兒衛生與保健[M].上海: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