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各地都在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衡量標準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一般分為高效教學、低效教學和無效教學。自然,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效教學相對較少,而低效教學卻有很多,至于高效教學則很稀少。
關鍵詞: 高效自主 合作 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各地都在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衡量標準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一般分為高效教學、低效教學和無效教學。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效教學相對較少,低效教學有很多,至于高效教學則很稀少。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有怎樣的顯著特征?現和各位同仁探討一下。
一、高效的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實現這樣幾個目標: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高效不高效,關鍵看實效。一堂課總有其相應的教學目標,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教學目標都不能實現,自然不能稱為高效。
其次是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這里所說的能力對數學學科來講,包括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基本的運算能力等。數學課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不斷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再次就是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因此,不能培養紙上談兵的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特征
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必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在喂雞過程中可以嘗試掐著雞的脖子吃地上的米粒,也可以撬開雞的嘴巴,將米粒送進雞的嘴里,但是,我們發現這一過程中雞顯然是十分痛苦的,并不十分配合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把自由還給雞,把米粒灑在地上,雞就會愉快地啄食地上的米粒。
這個故事給我很深的啟發,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呢?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強迫學生去記、強迫學生去背、強迫學生去做,而這些恰恰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自由,很多學生由此產生錯誤認識,覺得學習是為教師而學,是為學校而學,從來沒有覺得是為自己而學。在這樣的觀念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課堂教學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還學習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比如,制定教學目標時,發揮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共同探討學習目標。再如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某些問題的講解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到講臺上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問題講給自己的同伴聽,有時候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測驗時,嘗試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過程自主命題,學生積極性會高很多。很多同仁對這樣的課堂表示擔心,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課堂效率反而比常規課堂教學提高了很多。這在接下來的一次次學校組織的教學測驗中得到了比較有力的證明。由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相信學生,一切皆有可能。
2.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必然離不開合作課堂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中,我認識到除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樹立合作學習意識。畢竟,當今社會,合作是一種重要品質,很多事業的完成都需要多個組織和個人發揚團隊精神。同樣,學習過程中,一個學習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同樣需要很多人合作。畢竟,一個人看待一個問題時,由于主觀性,可能得出的結論比較片面,如果有了同伴的合作和補充,就會比較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為了培養學生品質,我進行了分組合作學習嘗試,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提出某個問題時,先由學習小組內部進行充分討論合作,再拿到整個班級中進行討論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對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提升孩子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很有效。
教師在合作過程中有一個錯誤觀點,認為既然要合作,就不要競爭。事實上這個觀點錯誤地割裂了合作和競爭的關系。合作中有競爭,競爭中有合作。比如,整個班級教學過程中,小組之間就是彼此競爭的關系,而小組成員之間則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放大范圍,在整個年級各班級之間進行某項教學活動的比賽時,整個班級成員之間則需要精誠合作,與其他班級之間則存在激烈競爭。因此,合作中有競爭,競爭中有合作,合作并不排斥競爭,只有在競爭中合作才能達到雙贏。
3.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必然是貫穿探究意識的課堂
目前,中考命題特別重視學生探究能力考查,專門有一個探究實踐題型。因此,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探究側重于學生就某個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題,然后就這個問題思考解決途徑和辦法。這個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才能完成。因此,探究過程本身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教學終極目標是什么?就是應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正好體現這一終極目標。
總之,我們要追求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理念上與過去傳統教學模式有本質不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學目標高效實現,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學以致用的目標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