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遼寧理工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廣播電視編輯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趙鑫
(遼寧理工學院,遼寧 錦州121000)
摘要:本文系統梳理了我國廣播電視編劇研究的現狀、趨勢等問題。這種研究對于我國的廣播電視編輯改革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輯研究;現狀;趨勢
我國的廣播電視體制是一個兼行政、事業和產業為一體的混合體,既不是行政單位,也不是事業單位。事業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新聞媒體不能像其他企業那樣自由地出入市場,不能自定方針,而必須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企業管理意味著經濟上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這種模糊的體制長期影響制約了廣播電視業生產力的發展,因而通過改革建立一個新的體制,促進廣播電視生產力的發展是必由之路。
一
任何一個社會機構的體制都是由其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國的國體就決定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社會主義屬性,即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共產黨及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傳播新聞、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的輿論工具。因此,廣播電視作為新聞媒體的重要陣地,它既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這也同時決定了宣傳和引導輿論是我國廣播電視的首要任務。經濟上由政府全額撥款,以政治宣傳為中心任務,發展規模、辦臺宗旨都是由上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決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片面強調廣播電視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屬性,忽視了廣播電視作為文化消費品的商品屬性。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播電視事業經過以“廣播電視事業”為基本特征的初期發展階段和以“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為基本特征的探索發展階段后,目前已進入大整合、大匯流的全新產業化發展時期,并成為新興文化產業的重要部分。具體體現: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市場與政府展開廣播電視資源配置權的爭奪;廣播電視局(臺)已經形成擁有相對獨立利益的經濟個體,渴望擁有自己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權,呼吁政事(政企)分開;政府傳統的管理體制與廣播電視改革實踐發生摩擦與沖撞。
二
在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新階段,政府應轉變其管理廣播電視的職能和角色。實現兩個轉變:
(一) 由傳統型行政管理體制向過渡型行政管理體制的轉變;
(二)由過渡型行政管理體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體制的轉變。設想:黨委、政府經營綜合頻道,對分眾化頻道實行商業經營。綜合頻道保證了對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業分眾化頻道保證了最大限度地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并有利于頻道專業化的形成,又能對綜合頻道形成競爭而促進其不斷發展。而廣告上也可以根據產品的特征和頻道受眾的特征選擇投放點,從而促進電視業的良性循環。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違背我國廣播電視業的性質,即堅持社會主義路線不變,堅持黨管媒體不變,堅持喉舌功能不變。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的國家產業政策,在完善的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政府才能實施對廣播電視業變革的宏觀調控和有效主導,我國的廣播電視產業也才能獲得健康發展。
三
中國廣播電視產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一)廣播電視傳媒產業的缺陷。中國廣播電視傳媒產業從技術設備等硬件資源看,屬于高投入產業,并不比國外同行業差,但是在傳統的封閉式媒體資源供需體系中,由于資源供給的結構性短缺,制約著總體資源的使用效率。廣播電視傳媒普遍在行業定位、組織結構設置、節目制作機制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出現偏差,使廣播電視傳媒的發展受到限制,參與國內外傳媒競爭的能力比較弱。
(二)中國傳媒多元化發展態勢迅猛,廣播電視傳媒的觀眾不斷流失。中國傳媒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在上個世紀后期就已經形成,但是,在計算機網絡媒體大規模發展之前,中國傳媒的多元化格局呈現一種穩定的狀態,廣播電視傳媒并沒有太多的來自多元媒體競爭所產生的壓力。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迅猛發展,廣播電視傳媒的觀眾大量流失,這對多年來備受廣大受眾青睞的中國廣播電視傳媒產業來說,是一種關乎生存空間的嚴峻挑戰。
(三)加入WTO及國內外各種資本進入中國廣播電視市場,廣播電視傳媒的壓力明顯加劇。
四
廣播電視產業化的前景:
(一)新聞(廣播電視)傳媒可以作為產業來營運新聞(廣播電視)。鑒于新聞傳媒性質的雙重屬性,既生產文化范疇的精神產品,又生產經濟范疇的物質產品(包括其業務鏈生產的直接的或延伸的物質產品);同時鑒于新聞傳媒社會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同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休戚相關。因此,研究和實施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營運必須有個大前提,那就是黨中央提出的堅持“四個不變”,即堅持喉舌性質不變、堅持黨管媒體不變.堅持黨管干部不變、堅持正確導向下變。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新聞傳媒產業化營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營運是市場經濟競爭的必然要求。競爭性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新聞傳媒走向市場后,正面臨著行業內外和國內外的激烈競爭。而競爭的勝負,主要取決于實力的強弱。
(三)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營運是提升經濟效益的理想選擇。通過公平競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潤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營運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的轉變,可以提高人力、資金和設備等資源的利用率,達到低成本化和高效益化。
(四)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營運是國有資產增值的有效途徑。新聞傳媒的資產是國有資產,新聞傳媒的經營者負有使這塊國有資產安全增值的責任,并力求使其達到最大的增值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傳媒只有實行了產業化營運,才能做到多元經營、多元投資和多渠道謀劃,才能做到分散風險、抵御風浪、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
(五)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營運也是加強媒體市場宏觀管理的需要。我們的廣播電視業“濫”與“散”的問題,已相當突出。對小臺要用行政的和經濟的手段,經過以建構集團化和管理集約化為標志的產業化改造和整合,實現黨委和政府對新聞傳媒的宏觀調控。對新聞傳媒產業化營運的潛能(“潛能”意在逐步顯現、逐步認識、逐步到位)不可低估。
五
(一)廣播電視的發展歷程。自1884年德國人尼普柯夫發明了可以將影像分解為單個象點的轉盤以后,人類就開始了對電子媒體的征途,世界各國相繼在廣播電視事業上開啟自己的篇章。1920年,全球的第一家無線電廣播電臺誕生在美國的匹茲堡,并命名為KDKA電臺,KDKA電臺的第一次廣播是在1920年11月2日,這是一次驚人的成功。它播出的沃倫·哈丁擊敗詹姆·考克斯當選為總統的消息。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亞州的人們都收聽到了這一廣播。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人類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科學家們就不斷地在研究如何改善廣播音質、提高廣播的服務品質。80年代開始,由于數字科技的日新月異,無線電廣播技術進入了革命性的數字廣播技術時代。
1920年和1936年開始,世界傳媒分別進入廣播事業和電視事業。從此大眾傳播活動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時代進入電子媒介時代。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正式播出節目,世界電視事業誕生。
中國廣播事業緊跟世界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國人奧斯幫與《大陸報》館合作,創辦了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臺,即上海的中國無線電公司,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伴隨著中國歷史的長河的起伏,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可謂一路坎坷,興衰數次。1949年10月1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調整為中央廣播事業局。到1952年,全國共建立廣播收音站23721個。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當時北京僅有50臺黑白電視機。“文革”結束后,1980年10月召開了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廣播事業重新回到黨的正確路線上來,并確定了新時期廣播電視事業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1982年5月成立中國廣播電視部。中國廣播電視對中國歷史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見證作用,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國內廣播電視的發展現狀。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經過數十年的建設,在技術領域和應用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無論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無聲到有聲、從臺式到液晶,還是現在的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由單領域涉及多領域,每一步都凝聚著廣播事業工作者智慧的結晶。我國大陸的第一家電視臺是1958年5月1日成立的北京電視臺,它在1978年的5月1日被正式改名,也就是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中央電視臺。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的學習、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傳媒之路。80年代開始,推出了錄播方式為直播方式,使我國廣播電視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1980年5月開播標志性節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聞聯播》,已有28年的歷史。90年代,尤其后期,中國廣播電視進行了重要的轉型時期,觀念上、思想上、節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適時的應對了廣大群眾的需求。更務實、更紀實、更藝術、高度參與的節目陸續出臺。
《東方時空》標志著中國電視進入欄目化階段,品牌意識進入電視節目。之后各種紀實欄目相應而出。1996年的《實話實說》節目,突破了電視單方“訴說”,觀眾被動接受的方式,開啟了人機對話的先河,標志著電視談話節目崛起。人們開始有參與意識。結束了電視只有說教的模式。98年末,湖南衛視發起的娛樂游戲節目走紅之后,各地電視臺也開始各式各樣的娛樂節目,并且普通大眾開始走出家門,走上熒屏上。電視節目開始向高參與性發展。跨世紀后,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強化,法律紀實節目蜂擁而至,體現了觀眾務實和紀實的需求。
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人們更加渴望財富和成功,對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有著強烈的追求。加上國外傳來的成功學、勵志學等等,人們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來的?他們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問題?自央視出臺了《對話》節目之后,經濟發達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勵志節目,如上海的《波士堂》《頭腦風暴》等。甚至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銀幕,節目從發起、制作到參與和收視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對藝術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壟斷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湖南衛視再創傳奇,《超級女生》紅遍全國。隨后《超級男聲》《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記錄了一個個從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跡。不僅挖掘了一批默默無聞的人才,還使電視節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機互動的高速列車,使觀眾的參與性發揮至極。
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我國廣播電視設備制造行業也得以迅速發展,而隨著我國“三網融合”及“村村通”工程的持續推進,我國廣播電視事業將呈現出新媒體強勢崛起、傳統媒體順勢轉型升級的協同發展態勢,我國廣播電視設備行業也必將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系 統化和網絡化的方向挺進。2012年12月末,我國廣播電視設備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410家,較2011年年底增加89家;從業人員14.08萬人,較2011年年底增加3萬人;2012年1-12月,實現銷售收入790.63億元,同比增長15.08%。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5年中國電視廣播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三 網融合的步伐,積極推進“村村通”工程,根據國家相關規劃,我國將在2015年之前關閉模擬電視信號,將給廣播電視設備制造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未來幾年,受益于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持續推進和城市數字電視更新換代的提速,以及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宏觀利好環境下,廣播電視設備市場將會保持整體 平穩增長。與此同時,新媒體強勢崛起已是全球大趨勢,我國新媒體行業在近年來的優異表現,這也為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34-02
作者簡介:趙鑫,遼寧理工學院文法系廣播電視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