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的“8.12”天津港爆炸事件的發生造成100余名消防員犧牲,令人痛心疾首。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一方面,反映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工作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凸顯了應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企業應急管理工作是一次極大的警示。試圖從應急管理的概念出發,通過事故分析企業安全應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了企業安全生產應急工作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天津港;爆炸事件;安全生產;應急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73
2015-08-12T23:30左右,位于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的天津東疆保稅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造成165人死亡。其中,公安消防人員24人,天津港消防人員75人。天津港事件的發生令人震驚,100余名消防員的犧牲更是令人痛心。
危險化學品的應急救援工作專業性強,“8.12”天津港事件應急工作備受質疑,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暴露出的救援隊伍非職業化,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遲遲不明確,救援方式缺乏科學性,應急輿情管理不到位,謠言四起等問題,讓我們加深了對應急管理工作的認識。企業承擔著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安全生產企業應急體系,對于提高企業應急能力,促進社會安全、穩定尤為重要。
1 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的對象
安全生產是企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核心管理內容主要包括事故發生前的隱患管理和事故發生后的應急管理。隱患管理是指通過事故發生前對危險源的分析與控制,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而應急管理主要是為了控制生產事故的勢態進一步惡化和減少事故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
應急管理包括以下幾個階段:①信號偵測。識別危機發生的警示信號,并采取預防措施。②探測與預防。查找、探測影響危機的隱患,并盡力排除或減少隱患。③控制危害。在危機發生時,努力使事故不影響周邊運行的其他部分或外部環境。④恢復。盡可能快地讓組織運轉正常。⑤學習。回顧和審視所采取的危機管理措施,并整理、固化,使之成為今后的運行基礎。
具體而言,應急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根據應急的生命周期,應急管理包括識別風險、預防隱患、控制危機、事后恢復、學習提高5個階段。簡單而言,應急工作就是要在事故發生前做好預測、預警、預防,制定好應急管理制度和編制應急預案;事故發生后要控制范圍,盡快恢復生產,即要開展預案的實施、應急資源的配置和調度、事故現場的指揮和事后的應急績效管理。
2 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問題分析
從眾多事故不難發現,導致我國重大事故,乃至特別重大事故頻發,傷亡后果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形成健全的應急體系,應急功能和應急預案的編制不夠完善等。
2.1 沒有制訂應急預案,未進行風險評估
不少企業缺少風險意識,沒有對生產作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充分辨識和評估,不了解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沒有編制應急預案,提前制訂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一旦事故發生,現場極其混亂。
2.2 未進行應急知識培訓和教育
很多企業在培訓工作中注重生產技能培訓而忽視安全生產應急知識培訓。事故發生時憑借更多的是本能意識。這種意識需要經常性的教育。當前,部分企業危機意識淡薄,一旦事故來臨,職工容易陷入恐慌。
2.3 應急救援演練不夠,應急裝備不足
很多企業雖然按照地方政府要求編制了預案,但僅僅停留在紙質文本上,不組織開展預案的演練工作,不進行應急工作投入,導致應急組織磨合不夠,應急方法未得到實戰演練,應急裝備與事故類型存在偏差。
2.4 應急決策系統不足
事故發生時,危險危害程度都是瞬息萬變的。一旦決策不對,就容易造成事故擴大,導致群死群傷。現階段,很多企業沒有建立應急專家隊伍或決策輔助系統,決策時靠感覺、拍腦袋,容易把小事化大。
2.5 缺少科學的企業應急管理評估
目前,企業普遍缺少應急體系的評估考核辦法,管理者可以以此來準確把握應急工作中的不足,進而建立一種科學的長期持續改進的管理機制。
3 應急體系建設改進方向
3.1 開展風險分析,做好預案編制
通過工序、設備、人員分析方法辨識危險源。根據危險源后果類型,編制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一個好的預案至少具備6個要素,即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影響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在制訂應急預案的應急響應分級標準時,要做好與企業所在地區應急預案的銜接;在應急預案動態管理方面,要制訂制度來明確各級各類預案的編寫內容、評審要求、演習周期要求、修訂要求等。
預案工作小組宜設置通訊組、治安組、消防組、搶險搶修組、醫療救護組、運輸組、物資供應組、對外聯絡組等應急救援專業組,分工、高效地開展工作。
3.2 建立應急工作運行機制
企業每年要將應急工作納入全年工作安排中,編制年度應急培訓、演練計劃,定期采購必要的應急物資、器材,落實應急管理責任,使應急工作常態化。
要定期組織演練,做好演練環節的設計,模擬接近事故狀態,真演真練,務求實效。要做好預案演練后的評價、總結工作,及時根據演練情況對預案進行必要的完善,提出改進措施。
3.3 加強應急預測預警手段
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是“防”,要加強事故預測預警工作。要通過危險辨識,在重點部位安裝應急預警裝置。比如,在重點防火部位配備有感溫或感煙的探頭,在易燃、易爆場所配備可燃氣體濃度報警儀,在可能存在急性職業中毒的場所配備有害氣體濃度監測儀,在壓力容器、工業管道上配備超溫、超壓裝置等,并加強對預測預警裝置的檢驗,確保其有效性。
3.4 建立完善應急體系評估機制
企業要梳理應急工作的管理要素,根據各要素的完成情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估制度和流程,不斷找出應急工作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措施,推動應急工作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勢必要將企業應急建設工作擺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企業應履行好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抓好應急管理工作,堅持預防與應急工作相結合,做好防范和預警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積極做好常態下的危險源監控、風險評估、隊伍建設、應急物資儲備、預案演練等工作,不斷提升應急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黃亞莉.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之我見[J].安全與健康,2008(12).
[2]肖振紅.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標準體系框架研究[J].企業活力,2009(9).
[3]陳明.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評估[J].安全,2013(10).
作者簡介:李檸(1984—),男,山東安丘人,中航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副主任助理,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為安全管理。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