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影

摘要:隨著“二胎”政策塵埃落定,國民都在討論“生”與“不生”。文章將目光聚焦在當前高校教育的絕對主體——獨生子女大學生身上,通過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對比,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有著其突出的個性特征與德育教育中突顯的問題。如何改進獨生子女大學生德育教育方法,對高校思政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獨生子女;大學生;德育
獨生子女大學生成長在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瞬息萬變、知識大爆炸的速食時代,他們接受著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也羨慕西方文化的自由民主、平等獨立。他們具有當代大學生的共性特征,又呈現出獨生子女群體的獨特個性。加強改進獨生子女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十分重要。
一、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個性特征
(一)綜合素質較高,注重個人價值實現
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后,獨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大的能力來為孩子的智力消費,同時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和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注重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和個性培養。即使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時間開闊孩子的視野,帶領孩子參觀游覽,教孩子學習高科技計算機產品、接受外語外教學習、培養課外興趣等。
在保證子女接受正規的良好的學校教育外,更多的家長會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業余培訓班,促進了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善于展示和發揮自己的才干,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
(二)民主平等意識增強、創新能力提升
在傳統的家庭和社會里,人們對下一代的基本要求就是“老實聽話”和“安分守己”。雖然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其合理性,但造成青年形成固有的封建思維。伴隨著獨生子女的出現,父母對孩子特別的愛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權威的色彩,家庭生活中出現了比以往更多的民主和平等。
父母與子女演繹成朋友的關系,增強了獨生子女民主平等的觀念。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他們表現出比非獨生子女更豐富的“閱歷”和想象力,他們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和經驗,能發現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意見,思維比較活躍,創新能力強。
二、獨生子女大學生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交往能力較弱
傳統家庭內部父(母)子關系和兄弟姐妹關系,為個體的社會化提供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般模式。而現在因為獨生,失去了兄弟姐妹關系的基本模式。過去的住處都有孩子的戶外世界,那里有爭吵和友誼,讓孩子們在“童年”時期逐漸開始了社會化的相處模式,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交往能力。
現在的獨生子女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家長們需要花“重金”將孩子送到早教中心來購買與其他孩童的嬉戲。而這與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的朝夕相處模式無法相提并論。他們失去了對姐妹兄弟和伙伴們關心、安慰和鼓勵的機會。在缺乏這些鍛煉的情況下,他們不會關心他人,對生病同學不聞不問。有些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表現出自私、自利的一面,喜歡抓住問題的一方面不放,用自己慣有的思維去處理周圍的人和事,寢室矛盾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集體意識缺失、責任感不強
獨生子女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遇事往往習慣先考慮自己,從“我”出發,不顧旁人的感受。
家長從小注重對孩子的個性培養,在校園活動注重個人展示,卻忽視了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獨生子女大學生往往只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或對自己有用的活動,而對于集體的、他人要求的活動與事務卻十分抵觸,不愿參加,表現出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功利性,過分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合作意識逐漸淡化,團隊精神淡薄,奉獻意識減弱,忽略了集體、他人的利益,嚴重缺乏責任感。
(三)對父母依賴性高
獨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關注,可以說父母幾乎包攬了子女本該承擔的學習以外的一切事務,對他們進行了全方位的、“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與保護。
這種保護遠遠超出了子女的需求,也斬斷了學生一切可能的鍛煉機會。以至于剛剛進入大學的獨生子女大學生無法適應沒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大學的干洗店十分火爆,不少學生的衣物都要掏錢請人代勞。更有甚者連出門去食堂吃飯都懶得動,校園外賣比比皆是。
(四)消費觀不正確,攀比浪費現象較為嚴重
由于獨生子女身上承擔了家庭全部的期待,許多家長害怕子女在與其他學生相比時感到自卑,甚至盲目地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
獨生子女之間過分追求衣服牌子、手機電腦更新換代的速度,攀比之風尤為嚴重。酒吧、飯店、商場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校園周邊的商服經常座無虛席,燈火通明的教室空無一人,校園的食堂中剩菜剩飯更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大學生節約意識越來越薄弱、勤儉節約的光榮美德已經漸漸被淡忘,艱苦樸素的精神逐步在消失,“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只存在于書本之上。在傳統消費的同時,甚至出現了極端不合理的消費,代上課、代寫作業現象開始出現,這已不能簡單地歸為消費觀的問題。
(五)情緒波動較大,心理素質較差
獨生子女從小在長輩的呵護下成長,受到了全方位的保護,一切困難或危險隱患都被家長消滅在了萌芽階段,可以說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溫室”之中,沒有經歷過過多的挫折教育。即便遇到了挫折,也會立即引起家長們的關注,在家長的干預下較快克服。
習慣了在順境中生活的獨生子女在大學這個更加自由、包容的環境,面對新的環境、更多樣化的人群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帶來的變化,情緒波動較大,渴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一旦被關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心理素質較差。他們沒有遇到過挫折和失敗,遇事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主要表現為過度興奮、悲傷、養成喜怒無常的性格,內心容易閉鎖,不愿意與他人分享溝通。例如在情感、評選先優、入黨、人際交往等方面不順利時,就會表現出過分的失望、不安、焦慮等情緒,乃至發生突發事件。
三、獨生子女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創新課堂模式,提高思政課堂質量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仍以說教式、灌輸式為主,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不高。甚至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枯燥無味,可上可不上,上了也沒有什么意思。
德育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鄧思想引導,還要注意與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身情況相結合,積極利用網絡平臺與網絡語言,讓傳統的說教式的思政教育更生動、更活動、更“接地氣”,進一步弘揚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傳統美德,變被動式教學為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創新工作方法,增強輔導員工作成效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上的導航、情感上的朋友,在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間起著重要的溝通紐帶作用。
獨生子女生活在一個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圍中,他們更期待構建一種平等、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而不是尊卑和權威服從關系。這也要求輔導員教師要轉變工作方法,從“俯視”變成“平視”,用真誠與熱情去關注學生、理解學生、接納學生,和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充分運用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如微信、微博、QQ、飛信等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更加深入、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解答學生困惑,規避心理風險、生命安全隱患,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三)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占領德育教育陣地
校園文化既是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又是學校的軟實力之一,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獨生子女大學生從小接受了較為全面的素質教育,綜合素質發展全面,在校園文化活動當中,具有一定優勢。同時對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與層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緊跟時代步伐、符合大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十分必要。
要充分發揮獨生子女的優勢,廣泛開展形式新穎、學生喜愛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當中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教師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學生在校面對的主要群體之一,與學生有大量的相處機會,教師的一言一行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而教師的師德師風、素質品行十分重要。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用自身的道德素養去影響學生。
(五)積極開展社會實踐,鞏固德育教育成果
獨生子女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家庭的溫室花園中,習慣于父母的遮風擋雨,缺少獨立在外的鍛煉機會。動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引導獨生子女大學生走出校門,參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考察學習活動、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去不斷地認識自己、澄清價值觀。
通過集體合作分工,對比發現自身優勢與不足。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去學會包容與溝通,體驗團結協作的樂趣。在公益活動中增強社會責任感,養成謙虛謹慎的品格、自強不息的信念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齊明.加強高校獨生子女學生教育的探索[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
[2]秦翀.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討[J].教育管理,2014.
[3]郝賀.針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