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彬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文化、教育也朝著國際化、全球一體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必然反映到培養人才的教育中,這使得英語教學成為了一個熱門關注點。然而,盡管我國在各階段的教育對外語教學一直很重視,但教學效果仍不是很理想。我們常聽到有的教師這樣抱怨,“這個問題已經講過N遍了,怎么還不會?太令人頭疼了!”其實,有了大量適合的語言輸入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第二語言習得的進程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過分側重認知方面,忽視情感方面的傾向,尤其是在農村,忽視情感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作用。《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態度,實現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并和諧發展。”
因此,探析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本人將圍繞如何關注“情感因素”來促進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學這一主題來闡述一下我個人的想法。
一、英語教學中的情感
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情感等。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其情感因素相應地包含于各要素之中。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同于一般的事物,而是具有不同知識結構,有著自己的思想與意識,有著豐富的情感與體驗的人。英語不僅作為一門課程,還作為應用的語言工具,那么它的教材內容與融入了人們情感的生活要緊密相關。
二、情感因素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1.積極的情感對英語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1)樂觀向上和活潑開朗的個性有助于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2)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大膽實踐的精神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喜愛、感興趣、積極接受,學習效果就高。
(3)堅強的意志和較強的自信心有助于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2.消極的情感則抑制智力活動,影響學生學習潛力的正常發揮,降低語言學習效果
在農村,學生多有堅強的意志,但其自信和成績明顯不如城市學生,在我教的一個班中,來自城禛的學生性格都要較來自農村的學生活潑,而且更大膽的講英語,教師給提供展示平臺時,城鎮孩子總能積極去爭取實踐的機會,而農村孩子無論老師怎樣鼓勵卻遲遲不肯參與。這是由于他們過多的顧及面子,不敢上課發言,生怕出錯引得老師和同學嘲笑,因而就失去許多語言實踐的機會。
三、如何利用情感因素來促進農村英語教學
1.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興趣是影響人本身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一旦對英語發生興趣,就能極大的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學內容和方法有直接的關系。教師要做好以下幾點,以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學方法要多樣化,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接觸英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運用生動、形象、直觀等多種教學方法,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時時保持新鮮感,長久的保持學習興趣。例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兒歌,情景表演,競賽,游戲,……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語言要生動幽默,善于啟發誘導。中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來源于對展現在他面前的事物的新奇感,因此,教師以生動、幽默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使課堂教學生情并茂,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愿望。在講授新知或攻克難點時,教師還要善于啟發誘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過渡到新知,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高效的英語課堂中提高學習效率。
(3)強化興趣刺激物,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條件,多體驗成功。例如在講授楊利偉飛天的課文時,我邀請五名同學到前面做新聞播報員,來播報這則消息。當時我還準備了電視模型的框架,以及麥克風,擺在學生前面,來烘托播報新聞的氣氛。同學們對此活動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在課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想在課上好好體驗一下播音員都的感覺。另我更加驚喜的是,在他們播報的時候,語音語調有別于平時,更認真,更嚴肅,并且還注意了輕重音。當時我對于他們的表現非常吃驚,并對于他們的“勞動成果”與取得的長足進步做了充分的肯定,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成功的快樂,獲得了成功的滿足感。
(4)創設語言和問題情景,建立融洽、輕松、真實的英語學習氣氛。例如,在講授保護動物一課時,我用陳龍拍的一段有關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來導入新課,學生們的情緒立刻被那些遭受捕殺的可憐的小動物所同化了,因此他們就有了表達自己心情的愿望,這種情景的設置無疑為他們的英語表達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2.分析學習動機,激發求知欲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學生進行學習的情感或欲望。動機強的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好,而動機低落的英語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做到:
(1)授課應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使學生覺得英語不難學。
(2)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明確學習內容,總結要點,使學生明確哪些內容需要特別注意。
(4)鼓勵表揚為主,適當批評,讓學生經常得到自己進步的反饋。
3.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信心,減少焦慮感
英語學習中,信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學生對教師的信心和學生的自信心。前者要求教師知識豐富、友好、負責,后者則更為重要。一般說來,自信心高的學生更能自如的發揮自己的水平,更不易受約束,而且這種自信心的力量使得他們的自信心更不易受到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威脅。為了保持學生的自信心,教師應讓學生發現自己是能學好英語的。一旦發現自己的英語學的不差,他們就會更加自信,學習則更加有效。此外,教師應盡量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利用情感因素來優化我們的教學:充分調動那些促進英語學習的積極的情感因素,并且努力抑制妨礙英語學習的消極因素。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還對于我們農村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