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 王永莉 趙曉紅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院超聲科 漯河 462000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臨床價值
張麗平王永莉趙曉紅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院超聲科漯河462000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符合標準的患者60例,行頸動脈超聲常規檢查及超聲彈性成像檢查,將不同性質斑塊的彈性評分及彈性應變率比值進行比較,分析其相關性。結果54例患者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中低回聲斑塊62個,混合回聲斑塊44個,強回聲斑塊17個。頸動脈粥樣硬化低回聲、混合回聲及強回聲斑塊彈性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粥樣硬化低回聲斑塊B/A比值1.86±0.63,混合回聲斑塊B/A比值7.61±2.80,強回聲斑塊斑塊B/A比值40.41±5.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彈性評分、斑塊類型與B/A比值、彈性評分與B/A比值間的相關性分析,均存在相關性(P<0.05)。結論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可反映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硬度,不同組織聲學特性斑塊的彈性應變率不同,為斑塊穩定性的評估提供重要信息。
【關鍵詞】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彈性評分;彈性應變率
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逐年增加,并呈年輕化趨勢,斑塊引起管腔的狹窄與腦梗死關系密切,預測腦梗死有很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1]。常規超聲主要依賴于觀察者肉眼的判斷,從回聲、形態、血流及頻譜等方面觀察頸動脈斑塊,結果存在主觀性。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是生物組織力學與超聲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能把彈性差別以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2],廣泛應用于乳腺、甲狀腺及肝臟等,其有效性和優越性已凸顯。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判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中的研究,目前報道不多。本研究采用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4-04-2015-04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0~85(57.93±10.25)歲。入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經CT及MRI證實[3];(2)無意識障礙,無腦出血及腦梗死病史;(3)發病后1周內完成頸動脈超聲檢查;(4)同意進入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5)排除有明顯腦梗死家族遺傳史、腦血管畸形或動靜脈瘺、心房顫動及心臟瓣膜病等患者。
1.2儀器與方法儀器:采用日立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L13-5,具有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和配套分析軟件。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頸后墊以枕頭,頭偏向受檢對側,充分暴露頸部待檢查血管部位。先行常規超聲檢查,從頸總動脈近端,沿血管移動探頭,對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進行橫截面血管成像,然后將探頭轉動90°,作血管縱切面成像,觀察血管形態有無異常。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后切換到彈性成像模式,使藍色取樣框均包繞斑塊的邊緣,手持探頭輕微振動,以顯示屏上代表壓力與壓放頻率的綜合指標為2~4為宜,記錄斑塊的彈性評分。在頸動脈附壁斑塊上選取感興趣區作為A區,選取斑塊相鄰區域血管管腔內盡可能同水平的血液區作為B區,由軟件自動計算B/A比值(彈性應變率比值),同一斑塊采集3次數據取均值。
1.3彈性評分標準1分:斑塊呈均勻的綠色;2分:斑塊藍綠相間,以綠色為主;3分:斑塊藍綠相間,以藍色為主;4分:斑塊全為藍色覆蓋;5分:斑塊完全為藍色覆蓋,且病變周圍少部分組織也為藍色[4]。
2結果
2.1常規超聲檢查結果60例患者中54例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中低回聲斑塊62個,混合回聲斑塊44個,強回聲斑塊17個。
2.2斑塊彈性評分結果頸動脈粥樣硬化低回聲、混合回聲及強回聲斑塊彈性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彈性評分結果 (個)
2.3斑塊B/A比值頸動脈粥樣硬化低回聲、混合回聲及強回聲斑塊的B/A比值依次增大,分別為1.86±0.63、7.61±2.80、40.41±5.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斑塊類型、彈性評分及斑塊B/A比值之間的相關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彈性評分、斑塊類型與B/A比值、彈性評分與B/A比值間的相關性分析,均存在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斑塊類型、彈性評分及斑塊B/A比值之間的相關性
3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表現包括管壁僵硬、內-中膜增厚、內膜下脂質沉積、斑塊或潰瘍形成及管腔狹窄等[5];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對于預測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日益受到重視。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危險取決于斑塊的類型而非斑塊的大小,如含有較多脂質成分和大量炎癥細胞,而平滑肌細胞和纖維成分較少的不穩定斑塊,是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根源;含有較多的纖維及膠質成分,甚至有鈣化的穩定斑塊,牢固地附著于血管壁,很少破裂[6]。通常認為,二維超聲檢查顯示的低回聲斑塊及混合回聲斑塊為不穩定斑塊,強回聲且伴明顯聲影的斑塊為穩定斑塊。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檢查逐漸應用于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可反映組織硬度特征,原理是利用人體不同質地組織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其形變程度存在差異,通過采集組織受壓前后的射頻信號,然后應用復合互相關技術對信號處理,獲得不同彩色編碼,即綠色或綠色為主的斑塊,質地軟,易破損;藍色或藍色為主的斑塊,質地硬,穩定性好[7]。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低回聲斑的彈性評分以1分及2分為主,B/A比值最低,硬度最小,穩定性差;強回聲斑彈性評分以4分及5分為主,應變比值最高,硬度最高,穩定性好;混合回聲斑的彈性評分和B/A比值介于二者之間。進一步分析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彈性評分、斑塊類型與B/A比值、彈性評分與B/A比值間均存在相關性,即隨著彈性評分的增高,斑塊的穩定性增加;隨著B/A比值的增加,斑塊穩定性增加。常規超聲是臨床發現頸動脈形態及結構異常的檢查手段之一,但存在一定的假陰性或假陽性,而超聲彈性成像將彈性成像圖像與常規超聲結合,能提高超聲檢出病變組織的敏感性[8]。
總之,彈性成像是一種新興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可以通過彈性圖像、彈性評分及彈性應變率等指標反映頸動脈斑塊的成分,對評估頸動脈硬化斑塊穩定性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對腦梗死的防治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4參考文獻
[1]胡小麗,車正蘭.超聲彈性成像在頸動脈斑塊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3):215-216.
[2]方占軍,高啟旺,張連杰,等.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價腦卒中患者頸動脈斑塊軟硬度[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4):659-661.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4]朱婭娟,馮蕾.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評估[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1):92-95.
[5]高素杰.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頸動脈斑塊穩定性的技術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2):7-8.
[6]張蕾,勇強,牛宏珍,等.實時剪切波彈性成像定量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3,29(12):1 949-1 952.
[7]莎日圖,張靈霞,千軍.超聲彈性成像在乳腺疾病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11):1 304-1 306.
[8]胡向東,任曉轉,錢林學.超聲彈性成像在慢性腎病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23):1 929-1 932.
(收稿 2015-06-21)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1-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