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詹全友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在政策法規體系、民生建設、學校國家認同教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也存在專門的制度體系有待完善、民族地區民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學校國家認同教育接地氣不夠等不足,為此,應在完善制度體系、努力提升民族地區民生水平、提升學校國家認同教育的“人氣”等方面下足功夫。
關鍵詞 民族地區 國家認同建設 成績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是新時期民族地區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僅就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存在的不足及其對策開展初步研究。
1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的成績
(1)初步形成了一套政策法規體系。圍繞《憲法》相關條款,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綜合性、專門和相關政策法規,特別是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國家安全法》),第3條規定:“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第26條規定:“國家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民族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部立足全局、統領國家安全各領域工作的綜合性法律,有利于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的建立,并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作出了詳細規定。這些法律、政策為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優越的社會氛圍。
(2)努力解決民族地區民生問題。利益認同是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政府以改善民族地區民生為重點,從而提高政府公信力,讓民族地區群眾在內心相信、支持和維護政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民族地區民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十二五”期間,中央累計安排民族8省區621.5億元補助資金,支持728.15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民族八省區共有414個縣屬于貧困地區,從2013年起享受較高的戶均補助標準。“十二五”以來,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減少1712萬人,減貧率為43.7%。同時,努力完善民族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到2015年底,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等5個自治區已在所屬縣級行政區,建成制度名稱、政策標準、管理服務、信息系統“四個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民族8省區參保居民達到7483萬人。積極支持民族地區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2011年以來,中央財政共撥付民族8省區補助資金543億元。
(3)學校國家認同教育取得明顯成績。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通過開展德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觀。如新疆打造民族團結教育系統工程,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做到民族理論、民族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各級各類學校開好民族團結課程,小學進行中華民族大家庭教育,初中進行民族團結常識教育,高中階段進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高等院校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有機融入思想政治課和《形勢與政策》等教育教學中。實現全區教育系統人人有民族團結微行動、班班有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校校有民族團結學習標兵、縣縣有民族團結示范校園、處處有民族團結學習模范。
(4)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取得突出成績。近年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真抓實干,涌現出大批示范典型,在宣傳貫徹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作用。2012—2016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共命名三批,總數達279個,類型涵蓋縣(市、區、旗)、鄉鎮、村、街道、社區、學校、企業、宗教活動場所等,評審命名工作也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2016年3月21日,國家民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州(地、市、盟)試點考核驗收工作的通知》,組織有關省(區)對吉林延邊等10個創建活動示范州(地、市、盟)試點進行考核驗收,進行“回頭看”,督促創建活動取得圓滿成效。
2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存在的問題
(1)專門的制度體系有待完善。雖然有《國家安全法》、《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等法律、政策,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家認同建設問題既沒有明確地被納入國家意識形態的范疇,也沒有明確地進入國家核心價值的層面,沒有把鞏固和提升國家認同作為國家的最高利益來考量,結果,中國至今沒有統攝性的關于國家認同建設的國家戰略,共同推進國家認同的強大合力很難形成,進而延遲國家認同的持續增強,國家認同的增長處于任其自然的狀態,明顯不利于國家認同的增強。
(2)民族地區民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由于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區的發展與民生狀況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和教育不公、社會保障還很不完善等,特別是脫貧任務艱巨,越往后,民族地區扶貧難度越大,構成最后貧困堡壘的,都是已經多年努力仍難以根除的頑疾。如貴州現有623萬貧困人口。2014年底,廣西還有貧困人口538萬,是全國貧困人口在500萬以上的6個省區之一,貧困人口總量排在全國第4位。2015年,廣西約有85萬人實現脫貧。同時,民族地區村級和組級組織治理型貧困、“六個精準”亟需精準、扶貧腐敗治理能力不高、調動各方扶貧積極性的能力不夠等問題還不同程度的存在。
(3)學校國家認同教育接地氣不夠。國家認同離不開教育,而教育的重要環節表現為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楊曉燕就寧夏四所高校進行選樣訪談后發現,民族地區因地域偏遠性和經濟發展落后性,使教育各個環節出現滯后。一是教育主體即教師的非專任性,多數是由學院黨總支書記或輔導員擔任,處于說教者的地位,注重理論灌輸,忽略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導致學生在國家認同教育的自覺能動作用降低。在回答“您是否喜歡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時,學生選擇“不喜歡”的有37.4%,說明教學效果不高。二是教育方法和內容不夠恰當。有些教師沒有對講解內容進行細致準備,很少將教學大綱的規定和學生的關注點有機結合起來。三是教育環境氛圍不夠濃厚,一些高校管理者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招生率、就業率和安全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搞“假、大、空”,擠占其教學資源和條件,調查發現有的學校只開設一門思政課。
3民族地區國家認同建設的對策
(1)完善制度體系。《國家安全法》是國家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也是統籌引領國家安全領域立法工作的綜合性法律,涵蓋了國家安全各個領域的內容。具體到國家認同制度建設而言,落實《國家安全法》各項要求,還需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形成原則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針對性和有效性兼備的國家認同制度建設的法規體系。不僅要充分利用各種政治社會化的手段增強國家認同,而且要構建一個國家認同建設戰略,形成國家認同建設的目標、思路和步驟,還要形成強化國家認同的政策和措施,積極推進國家認同的鞏固和提升。與此同時,特別要注意避免出臺那些有損于國家認同的政策和措施。
(2)努力提升民族地區民生水平。繼續加大民族地區民生建設的投入力度,大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和教育不公的問題,大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要用5年攻克民族地區貧困堡壘,唯有采取超常的手段,精準扶貧。從民族地區貧困情況及扶貧工作實際出發,我們提出“1+3”模式,即緊緊圍繞精準扶貧這“1”中心任務,通過大力提升政府精準扶貧能力、教育精準扶貧能力、生態精準扶貧能力這“3”大能力,構建“立體式”精準扶貧模式,努力切斷導致經濟貧困的根源。
(3)提升學校國家認同教育的“人氣”。《國家安全法》第76條規定:“國家加強國家安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據此,應明確把國家認同建設納入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通過理論灌輸法、滲透法,將國家認同宣傳教育滲透到學生的課題及日常生活中。新疆的做法值得推廣,全區教育系統將以一個個“微行動”匯聚成巨大民族團結正能量。一是解決“微問題”,致力于解決各族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二是講“微故事”,教育系統將適時舉辦民族團結“微故事”征文和講“微故事”大賽,以各族師生身邊點滴小事為題材,用身邊的人講身邊的民族團結事。三是組織“微演講”,各級各類學校推進落實課前3分鐘“微演講”自我教育活動,采取每月一主題,每周一部署,每天一安排,每節課前有一名學生演講。四是踐行“微言行”,使民族團結微觀化、生活化,在細微之處踐行民族團結,成為各族師生的生活風尚、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五是開展“常行動”,常握手、常微笑、常問候、常祝福、常幫助。六是建設“微媒體”,充分發揮“絲路新語”微信平臺作用,運用手機網絡資源,建立微信群、移動客戶端、QQ群等公共平臺,傳遞民族團結正能量。同時,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揚民族地區國家認同的傳統文化資源,以祖先的事跡激勵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N].人民日報,2015-12-24.
[2] 閔文軒.住建部:大力支持民族地區農村危房改造[N].中國民族報,2016-4-26.
[3] 趙曦.脫貧攻堅戰,民族地區怎么打[N].中國民族報,2015-12-11.
[4] 閔文軒.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生為本 人才優先[N].中國民族報,2016-4-22.
[5] 蔣夫爾.新疆打造民族團結教育“升級版”[N].中國教育報,2016-3-31.
[6] 國家民委再命名示范單位[N].中國民族報,2016-3-4.
[7] 周平.論中國的國家認同建設[J].學術探索,2009(6).
[8] 王念,楊洪濤.貴州:明確扶貧開發時間表[N].中國民族報,2015-11-27.
[9] 廣西“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00萬人[N].中國民族報,2016-1-12.
[10] 楊曉燕.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以寧夏地區為例[J].人民論壇,2015(2).
[11] 王比學.實現國家安全法治化——訪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N].人民日報,20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