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 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如果教育理論不包括審美教育的研究,則是不完整的理論。語文是一種充滿美麗的學科。語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不同結構體系的美學。教育的中國主題教育如果缺少美,則將是一個糟糕的教育。僅僅拿教材來說,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我們可以依靠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幫助和指導學生充分感受美,欣賞美,準確地創造美。這對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學語文 審美教學 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斷發展完善的必然結果。從本質上說,“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指歸的。而美育(審美教育)是人類認識世界,并按照美的規律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種手段。通過審美教育,不單單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其立足點是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凈化,美化人類。只有具備審美能力和創造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才可能讓情感得到陶冶,凈化心靈,得到精神升華,它的美化,進入生命最高狀態。因此,審美教育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精神世界水平。
一、在課文分析中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在文學審美方面,中學語文課文中包括一個個全面的形象美和各種各樣的審美風格,比如蘇州園林,樸實的美麗小橘燈,精致的外殼,等等。教師通過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一方面,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一方面理性指導、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首先,要抓住美的語言。高爾基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詩意的圖畫,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悅,交織著淡淡的哀愁。語言的中介使他們感覺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躍想象,生發出喜悅和滿足。這正是美的語言產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要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學生心靈,具有啟發人、感動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蔡老師,她外貌溫柔美麗,心地慈愛,愛孩子,關心孩子的甘苦,及時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傷,是一位老師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凈化心靈。
最后,要抓住美的意境。王國維的意境說已經為人們所認同。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確切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實踐證明,優美的意境能引起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畫的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涼的旅行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烏鴉是昏暗的,小橋旁邊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涼的古道上夕陽殘照,西風撲面,無家可歸的游子騎的馬是消瘦的,舉目所見,整個景物是如此悲涼、凄慘。這實際上是無家可歸的“斷腸人”的審美感受與心境的寫照,或者說是斷腸人悲涼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記。
二、中學語文審美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是借助語文教材、語文課堂及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客觀存在美的因素,強調的是以美育人,以美啟智,從根本上講,語文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品德修改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三、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一種語言規范,又是文化和藝術,我們用來積累精神財富的一項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特色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首先,教師必須有良好的審美能力,然后轉達、感染學生,從而引發學生共鳴。其次,以正確引導學生對“美”的理解,啟發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語文作為載體的美,時刻體現著不同主題。
三、在聽、讀方面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于審美對象的顯現是以課文為主的,因此課文內容是學生耳聽、眼看、口讀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閱讀范文(包括教師和學生)則成了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徑。
首先是激發情趣美。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審美興趣。老師的角色,就在于為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體驗創設一種情境,指出一個方向,即通過文本仔細反復品味,為其接受機制營造美麗的情感氛圍,誘發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進來。
其次是培養美的意識。學生美的意識是在美的情趣激發以后,逐漸建立的。教師應珍惜,呵護,在閱讀模式的文章上下工夫。閱讀范文既有老師富有魅力的范讀,更有學生富有表情的朗讀。如前者是導徑的燈,后者則是尋路的杖。學生在尋路之時能把教材中優美的詩歌、散文,動人的小說、戲劇,通過聲情并茂的反復吟誦,體味作品的美感,從而進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藝術效果,就會積極主動地發現美、感受美。
四、結語
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材料中無處不在,與當前審美教育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中學語文中進行審美教育也是必需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中的審美教育的內容,與各種各樣的審美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發揮很大作用,并有利于學生在早年追求美好的事物,感覺美好的生活,有利于他們形成高尚的情操。
參考文獻:
[1]劉麗紅.談語文審美教育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3]張和發.寓審美情趣培養與語文教學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4]張萬有.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
[5]王伯峻.淺談語文課程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試論[J].學科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