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陵
摘 要: 文章針對醫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現狀,從醫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出發,分析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的難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 現實困難 解決方法
因材施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水平和自身素質出發,采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學好的信心。教學相長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中)師生相互促進,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達到的最高教學境界,是理想的教學狀態,是每個教師教學的努力方向。
1.現實中的困境
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學觀點雖然在理論上早已家喻戶曉,并被現代教育接受,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卻因為種種原因很難真正實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因為理想的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具體情況,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意見,調整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快速進步、成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比例不應過高,而目前的班級教學不可能滿足這個條件,以我校為例,每個班的學生人數為五六十人,師生比例過大,教師很難深入細致地了解每個學生基本情況,了解“差不多”、“大概”就已很不錯。因此,大多數教師備課時只注重備教材、備教案,很少備學生,教學內容中哪些學生能接受,哪些學生不能接受,學生能接受多少,往往沒有仔細考慮。即使有的教師想面向全體學生,但受現實條件的限制,在備課和課堂設計時,實際操作很難做到。只能是照顧大多數中間的學生,忽略兩頭。上課時,面對五六十個學生,教師要準確地判斷每個同學的聽講效果,滿足每個同學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很難。再加上課后反饋的不及時,都制約了因材施教的實施效果。
二是理想的教學相長需要師生多交流、多溝通,教師愛教,學生愛學,教師才能在備課、教學和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才能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增強,教學效果更好,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師生才能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然而,目前醫專生生源呈臺階式下降趨勢,生源一年不如一年,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加上手機的普及,不少學生一刻都離不開手機,典型的低頭族、僵尸族,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愛學習,也不愛與人交流,更不想和教師溝通,這些都制約教學相長。
當然并不是說完全沒有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因為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認真上課本身就是一種“學”,課堂提問、答疑,課后交流就是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只是在班級教學中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效果不太理想。
2.解決的方法
要解決現實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困境,不僅教師要認真備課、上課,而且學生要認真聽講,更要注重加強師生間的溝通,特別是學生的反饋。只有當學生的反饋及時、反饋信息量大,教師的備課、教學才會具有針對性,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我采用“任務驅動下的協作學習教學法”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法的最大特點是:在任務的驅動下,有效地增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使教師的教學針對性更強,有效地實現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班級教學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和同行們交流如下。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任務驅動”是指整個教學過程,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讓學生學習和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在“任務驅動下的協作學習教學法”中,首先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任務,然后下達任務,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必然會看書、查資料、上網搜索、小聲交流,向教師請教。在學生的提問和討論中,教師隨時隨地接受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生學習,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主持并參與學生討論,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的提問中,既能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等信息,又能給教師某種啟示、啟發,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法,這樣就形成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局面,即“教學相長”。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生在協作學習過程中相互討論,也是相互學習,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會給彼此提供信息和啟發,讓大家共同提高。
總之,在“任務驅動下的協作學習教學法”中,師生作為學習的共同體,圍繞完成特定的任務進行學習、討論。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圍繞本次任務把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串在一起,構建成一個個的知識框架,使所學知識不再零碎,鍛煉思維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相互學習的習慣。在“任務驅動下的協作學習教學法”中,“師生作為學習共同體”,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學生和教師共同見證了彼此的進步和成長。
3.一點體會
韓愈在《師說》中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在當今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能力強,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他們已經有能力影響教師的想法。教師應當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向學生學習的觀念。努力在教學中構建對話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形成合作的、互動的、開放的課堂文化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