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王素珍
摘 要: 本文基于能力本位,從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技能型人才培養、載體形式、學分制實施等方面,進一步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目標,精選主題內容,創新實施路徑,完善考評機制,強化軟、硬件建設,充實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知行合一,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化和職業素養提升。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政課 實踐教學 策略
實踐教學是鞏固和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的基礎,是增強思政課程吸引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高技能、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應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從職業崗位需求出發,不斷強化能力目標,通過思政課堂主渠道進一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因而,必須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鞏固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并外化為學生學習、生活和職業實踐技能。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施現狀
據調查,當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問題如下:①思想認識上對實踐教學重視度不夠,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平衡,實踐教學時間短,課時少,內容不夠充實,方式、形式單一。②實踐教學規范性不夠,教學項目多處于孤立狀態,普遍缺少系統性、持續性、針對性,甚至存在搞形式主義過場,“實踐表演”或“強迫實踐”現象。③實踐教學條件、場地設施存在很大缺陷,資源缺乏整合、經費缺少保障、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熱情有待提高,監督、評價機制等有待完善。④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彰顯不夠,目標上缺乏指導性,參與上缺乏廣泛性,效果上缺乏教育實效性,且高職特色不突出。
以上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質效,使高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水平停留在課堂講授的感性層面上,理性認識不夠,實踐認知缺位。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政課程建設,積極拓展和充實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課堂。
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目標
高職院校應立足我國人才培養的長遠戰略目標,努力培養具有過硬思想政治素質、較高職業技能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有力地回答了社會轉型與時代發展變化過程中人們普遍關心的理論問題、實際問題。同時,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亦以提高廣大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為目標。為此,需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堅持把思政理論知識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社會實踐中,積極利用校內外豐富的社會實踐課堂,引導大學生自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強化信仰自律,革新自我角色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堅定政治信念和人生理想,唱響社會核心價值主旋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健全大學生的角色認知,進一步培養“道德、知識、能力”型復合人才。
三、圍繞技能型人才培養,精選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知識的載體,是實施教學的基礎。思政課程本身規定了以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培養教育對象的問題。然而,思政課整體理論性強、內容充實、全面且成體系,同時呈現出內容空洞、抽象,與實際融合度不強的特點,不能突顯出面對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的特點[1]。對于高職生來說,雖然他們具備了較強的認知能力和一定的實踐技能,但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偏低,價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發展趨勢,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待進一步改造,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依然有待鞏固和加強。因此,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定位和人才培養實際,結合高職生特點,緊扣教學目標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充分挖掘題材,科學設計實踐教學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既抓好理論知識學習和鞏固,又重視實踐技能培養和提升。結合地方性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和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精選實踐教學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力求教學內容科學化水平高、可操作性強,繼而完善教學設計,通過適當的途徑和方式,不斷將思政理論知識的概念內涵、理論特質、價值評判轉化為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并外顯于行。
四、圍繞四個課堂,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施路徑
要切實有效地組織實施思政課實踐教學,關鍵還在于教學實施途徑和開展形式,必須堅持做到教學計劃進課表、教學內容進教案、教學成效進生活,堅持點面結合、校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形象直觀、自然滲透、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切實把思政課實踐教學同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娛樂緊密聯系起來,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需要我們不斷改革、創新教育形式,豐富和活化教學課堂。
首先,豐富和強化安排在課程教學計劃內的課內實踐教學活動,我們稱之為思政教育教學主渠道的“第一課堂”。如課堂上的專題討論、小組探究式互助學習、課程小論文或心得體會的撰寫、專題調查報告的撰寫等。
其次,加強對校園之內、思政教學課堂之外實踐活動的指導,我們稱其為“第二課堂”實踐教學。主要以具有普適性、富含趣味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學生社團活動和學生課余、課外活動為主。
再次,統一規劃校園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著力將活動內容提升到思政德育高度加以規范,我們稱之為“第三課堂”實踐教學。如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與參觀見習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服務活動,專業性社區服務活動,以及社會調查等。
最后,積極開辟除去以上一、二、三課堂以外,隸屬于學生自由生活空間、占有學生大部分生活時間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第四課堂”,在完善學生自我教育機制、培養和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之際,充分整合并優化利用家庭、社會、網絡資源,強化家庭源頭教育,將思政教育內涵滲入家庭教育之中,使學校教育效果在家庭得以延伸,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社會和網絡世界得以延展。據此,我們可結合思政課內容,引導學生在與親朋好友、家人及同學交往之際,與社會、網絡廣泛接觸之余,積極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2]。進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負面環境,積極提升自身政治信念和道德認知。
五、圍繞學分制,強化軟、硬件建設,不斷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與考評機制
實踐教學應與理論教學處于同等位置。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建設,要學時學分到位,師資力量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設備設施到位,考核標準到位[3]。不斷健全和完善與學分制同步一致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建立完善監控、考核評價體系。根據高職生學習的原有程度、學習過程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采用定性與定量、單項與多項、靜態與動態、過程與結果、技能與知識相結合,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評分法與評等法相結合等多維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分結合、分步積分、綜合考評。不僅要考察學生的“認知”,還要考察學生的“行為”,讓“知行”更好地統一起來[4]。同時,實踐教學管理中要建立教學計劃、訓練管理、成績管理、教學保障、考核、激勵等一整套制度和評價辦法,按公共課標準對實踐教學課進行考核、評價。此外,注重更新和提升思政教育師資的知識內容、知識層次、知識結構,打造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設施設備、場地基地和經費普遍短缺的問題,加大引資投入、加強經費管理,多方合力,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提升課程教學實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技能素養,以及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任務。只有圍繞立德樹人,整合資源,精心選構和編排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形式和途徑,足時足量地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實踐,并不斷健全、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及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才能真正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也只有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強化實踐訓練,將單一的理論課教學轉化為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和職業素養技能培養,才能真正使高職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實踐中學有所獲、學有所用,育德強技,學而善用。
參考文獻:
[1]楊發軍,蔣濤.職業核心能力下思政課教學的改革[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
[2]楊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動”式實踐教學研究[J].知識經濟,2012(3).
[3]曹杰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體認[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1).
[4]劉蓓蓓.重慶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07.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5年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項目(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管理改革研究(2015zdjy178);2015年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技能型大學建設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zlgc201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