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勤
【內容摘要】從“學會”到“會學”是獲得廣泛認同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情形中情形不容樂觀,部分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學不會”的現象。實際上,語文學習的過程有一個從“會‘學”到“學會”再到“會學”的過程,在這三步進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強到弱,而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弱到強。理清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趨自主與智慧。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會 會學 進階
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是基礎教育當中認同已久的觀念了,但從目前的教學現實來看,學生顯然還沒有真正地從學會走向會學,甚至更多的一線教師還會發現,現在不少學生在學會上都存在較大的困難,更加別說會學了。那么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筆者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初中語文教學,談談自己對從學會到會學的三步進階的認識。
一、會“學”,奠定“學會”的基礎
學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至少不是教師將學生講懂或者說學生能夠聽懂那么簡單。在《甜甜的泥土》(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中,如果教師過于急躁地從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四個角度去幫學生建立認知文本的架構,如果教師過于急躁地告訴學生“這篇小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的結論,那學生的懂便不可能是真懂,自然也就談不上“會‘學”。
會“學”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是用時間來保證的,在分析本文結構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并試圖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這一小小說的情節。帶著這個任務,學生的思維進入一個記憶與復述的過程,他們必須思考如何完整地將小說情節重復出來,但由于記憶容易的限制,又不可能完全按課文本身的順序進行復述,于是只好尋找便捷的理解方法(實際上也是記憶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自發地將課文分成內容相對獨立的幾個部分,有學生總結為送糖、分糖、埋糖三個部分,而有學生則會反問如何體現“甜甜的泥土”呢?于是加入第四個“嘗土”。這樣的分類實際上已經與教師預設的答案類似,但與教師直接傳授的不同,這是學生自主思考的結果。學生自主思考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學”的過程,這個“學”又不完全是學生自主的,是在教師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