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成都大學 美術與影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探究高校古典舞教學中學生表演特質的培養方法
劉 宇
(成都大學 美術與影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古典舞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舞蹈種類,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古典舞已經出現在了眾多高校的教學體系中。古典舞講究舞姿的柔和優美,注重情感的表達與宣釋,這也對舞者的表演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古典舞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表演特質的培養。
【關鍵詞】古典舞;教學;表演特質;培養方法
古典舞是以民間流傳的傳統舞蹈為基礎,由舞蹈工作者們逐步創新、加工而來。中國早期的戲曲舞蹈是古典舞的雛形,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古典舞。它要求舞姿必須具有彈性,達到剛柔并濟、抑揚頓挫的表現效果。舞者的腿部和腰部要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優雅地完成旋轉、翻身等動作。中國古典舞是音樂、美術、武術的融合藝術,它要求舞者能夠將身形與韻律相結合,從而展現古典舞的藝術之韻。
(一)古典舞表演特質的定義。簡單來說,古典舞表演特質就是指舞者對古典舞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對古典舞相關知識的掌握越多,也就越能將知識轉化為力量,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二)古典舞表演特質的基本內容。對古典舞蹈者來說,必須具備的特質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內容,洞察力、想象力、思維力、感受力以及藝術創造力。一個好的古典舞者,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很快地掌握舞蹈動作和舞蹈技巧,并且能夠通過觀察優秀舞者的表演,對比自身的不足,做到及時改進;其次,想象力對于舞者來說也十分重要。舞者需要通過想象進入角色和情境,通過舞姿描述故事、表達情感。合理而又生動的想象使舞者能更好地傳達出舞蹈的深蘊。同樣,思維力和感受力也是舞者更好詮釋舞蹈的重要能力,舞者通過良好的思維力和感受力去理解作品,深入作品中的角色,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形象傳神地思考和體會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幻境,才能更好地演繹出舞蹈作品的精髓。最后,藝術創造力是舞者升華自我的重要體現。舞者也是演員,他們需要通過自我表現力的發揮,對舞蹈里的人物、故事、情感進行藝術再造,才能賦予角色全新的、更加真實的藝術魅力,才能使自己的舞蹈作品更能打動人心,與觀眾產生共鳴。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古典舞教學多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和教學,重表演而輕學習階段,不利于學生表演特質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須想辦法改變這一現狀,促進古典舞學者表演特質的提升。
(一)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表演特質。首先,教師要注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這是學生提高表演特質的基礎。基本功如果不扎實,舞者就無法做出規范的動作,無法正確傳達舞蹈的含義,無法完成吸引觀眾的優美表演。基本功是所有舞蹈表演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嚴格對待學生基本功的訓練,矯正學生每一個不正確的舞蹈動作。第二,對學生表演特質的培養越早開始越好。對于古典舞專業的學生來說,越早培養他們的表演特質,就越能訓練他們表演的靈活性、生動性。學生在早期接觸舞蹈時,就以具備藝術性和智能性的理論進行指導,才能使表演特質早早地在其心中扎根,才能使其將運用表演特質來理解舞蹈、舞蹈,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表演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表演特質,具體來說還是要從古典舞表演特質的五個內容入手,尤其是想象力、思維力和感受力這三個方面,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感覺,提升他們感受、思考舞蹈角色以及場景的能力。教師還要通過鼓勵學生充分、大膽地想象,支持他們對藝術作品的創新,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個性心理,使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驗證明,有理想、能堅持,夠自信的人總是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重視古典文化的講解。古典舞蹈多包含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是不同時代民俗風情、鄉土人情的藝術綜合。因此教師在授課中,要重視古典文化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傳統故事、文化風情。學生只有了解了古典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蘊,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作品深層次的藝術表達。
(三)加強教學形式創新改革。教師要改變以往只在教室授課的模式,定期組織學生參觀藝術館、文化館、舞蹈劇院等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藝術修養,提高他們對古典藝術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舞蹈演出活動,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增加他們的舞臺經驗,使他們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舞蹈和觀眾,從而能夠在以后的表演中更注重舞蹈形體的展現和情感的表達。
最后,在情感表達上,教師要培養學生表達感情的能力,訓練他們通過眼神、神態、動作等肢體,來傳達作品里角色的感情和演員自我的理解。
古典舞蹈的表演需要舞者關注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訴求,而這兩點要求表演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表演特質。因此,高校在培養古典舞學生的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表演特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蕊.多學科視野中的中國古典舞教學[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