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琴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向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道門檻。由于大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缺乏對孩子的閱讀督促。另外,也因學校藏書有限,或形同虛設,造成學生閱讀面窄。因此,在新課標的推行下,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如何在新課標下指導孩子進行閱讀教學并養成習慣,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起點,是培養探索精神的直接動力。如何激勵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教師示范朗讀,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我慎重考慮到學生的識字程度、朗讀水平和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品賞能力差的弱點,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示范朗讀。則教師有感情示范朗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師自己進入了角色、動了感情,才可能使學生領會“文美”,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激發閱讀興趣。示范朗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細心、正確聽出教師的語速、輕重緩急等,讓學生進入文章意境,從而營造了氣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2.熟讀成誦,興趣升華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閱讀就應讓學生獲得讀的成功體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多層次、多渠道的朗讀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黃果樹瀑布》一文時我讓“讀”唱主角。作為第一課時,我舍得花時間給學生讀書,整節課,兩次通讀全文,一次默讀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讀、回讀。特別是精讀環節。以課后習題為統領,讓學生先找出描寫瀑布形態和聲響特點的句子,再說一說感受,最后把感受帶到文中反復體會、朗讀、誦讀,用讀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的匠心,學生是用“兩只眼睛”讀書,這樣,才能不斷地讀出恍然大悟。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采用各種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或以情設趣,或以疑激趣,或以電教媒體引趣等。
二、以讀為本,講究策略
1.以讀代解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言語的閱讀活動,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心智活動,是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讓學生通過讀書去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我在教學《黃果樹瀑布》這一課時,我引領學生緊緊圍繞“瀑布的形態和聲響特點”品詞析句、誦讀感悟。集中教學力量,抓住教學主線,把文字、文章中所蘊涵的知識、能力、情感等“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益和進步。
2.以讀促“思”
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黃果樹瀑布》一文時,他讓學生朗讀了一遍,就緊接著問:“這一課主要寫了什么?是圍繞哪些重要語句寫的?”此時,課堂間鴉雀無聲,很多同學一臉茫然,沒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于是,教師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學站起來回答,結果還是無言以對。可看出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讀書思考的重要性,沒給學生留出讀書待思的空間。學生不是電子計算機,不是一讀便知。如果是這樣,那學生還用得著來上學嗎?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擺個教學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那樣會很難使學生走進文本,品詞析句,體會情感,揣摩表達,想象意境及讀出韻味。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地、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思考、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只有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自由和思考空間,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才會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知識和情感,才會閃現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讓學生逐步活躍于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水平。
3.以讀悟“情”
小學的實際閱讀教學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讀書時間。而且還要加以引導,加強語感因素,注意語感訓練。例如,在教《九色鹿》這一課時,我比較重視學生的朗讀。特別是第8自然段中九色鹿斥責調達的一段話。我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中讀。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九色鹿的憤慨在朗讀中得以體現,九色鹿的機智勇敢也讓學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語文課程的“開放”、“拓展”,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文本的價值取向和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朗讀說話,從字里行間體會兩個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替國王寫皇榜,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故事所蘊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時,與當前所提倡的誠信教育相結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樣的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滲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體現了文中的“情”。
三、培養閱讀習慣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提倡“授人以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有益。基于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以致用。首先,要養成認真的閱讀態度。必須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利于準確地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第二,要養成動手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再勤于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及向老師提問。在閱讀中“君子動口不動手”是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的。第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讀書動口不動腦,則純屬“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便無法理解課文更談不上創新,也將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因此,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在積極的思考中,盡可能地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課改中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總之,只要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以讀為本、閱讀習慣的緊密結合去培養,從學生閱讀的角度說,定會扭轉、刷新學生的閱讀觀念,更好地提高其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淑燕. 新課標下的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 學周刊c版, 2014(4):71-71.
[2]范振權.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之我見[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3(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