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華
[摘 要]口語交際是人們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的交際形式,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內容,“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是“人”的一項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情感;良好習慣
近年來,我對小學生“口語交際訓練進行研究與實踐,現將我的做法與體會介紹給大家,以期得到同行們的指正。
一、口語交際訓練與培訓興趣情感相結合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聽眾。在老師的一問學生的一答中,學生已經慢慢地喪失了說話的興趣、欲望和能力,從而口語交際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要想真正地解放學生的嘴巴,就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淡化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來培養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等到有了深厚的興趣,口語交際才會成為他們主動追求的的東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1.選擇生動有趣的話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的鑰匙。多姿多彩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話題。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話題,來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張開嘴,表達交流他們的情感。
2.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心理學告訴我們“對話言語是一種情境性言語,它與交談雙方當時所處的環境相聯系。”因此,在口語交際訓練中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地達到“動之以情,情動而詞發”的目的。
3.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尊重學生主體,教師在思想上要明確一個“放”字,“放心讓學生暢所欲言,放手自言其是。”以達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的目的。
二、口語交際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
1.辯論答問
辯論,可以使人的思維達到最良好的狀態。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教材中似乎矛盾的地方,或課前搜集學生意見不一致的問題,或小組討論中的爭議重點給學生,讓他們各自讀文,找依據,尋理由,然后在班組內進行答辯和辯論,可自問自答,指名回答,互問互答,也可雙方爭辯。由于辯論問答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與思維的訓練,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要解決的問題積極展開思維,正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在表述中注意禮貌用語,促使學生在辯論答問中思維與語言得到同步發展。
2.口頭作文
口頭表達,就是將思維的結果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我們所說的口頭作文實則就是訓練思維和口語表達的綜合形式。這種訓練方式多種多樣,可長可短,可命題說,也可非命題說。訓練題材廣泛多樣:隨意一段見聞;講一件印象深刻或感受最深的事;講一則有趣的故事;編一則童話寓言;介紹一本新書;介紹自己動手做的一件物品、自己種植飼養的小植物或小動物等等。
3.評價論述
評價是口語訓練中較高層次的要求。說它層次較高,是因為它要求評價者要有較高的思維靈敏度,也就是在事先未作準備的情況下,對提出的觀點迅速作出或是贊同,或是反對的即時反映。并且能以“快速編碼”的方式組織恰當的語言來清晰表述自己的觀點、立場等。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鼓勵學生對教師的提問、范讀、講解、同學的質疑、答問、朗讀等作出評價,不足之處并作適當補充修正。有時讓學生先自評,然后開展互評,評價確切與否,教師作必要點評;有時指定讀一篇文章,讀后提出問題,也可進行評論,或說說讀后感受、心得體會;或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進行評說,自己發言,褒貶不論,各抒己見。
三、口語交際訓練,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在教學中老師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暢所欲言地進行口語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老師鼓勵讓孩子們積極主動地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綜合以上三個訓練途徑,實質上強調了以下兩個方面:
1.課堂訓練
(1)依據教材,上好口語交際課。口語交際訓練已經成了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自成體系。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揮教材優勢,用好、用活這部分內容。并且在教學中要做到聽說結合、看說結合、演說結合,激發學生與別人主動進行口語交際的愿望,同時要在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口語交際意識,爭取努力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2)利用課文情境因素,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一要抓住文中語言“空檔”。一些語文教材中,作者經常采用“虛”、“實”相間的敘述或描寫方法。像有些文章中對人物之間的某些語言,有時會潦草帶過,留下了語言的“空檔”。這些“空檔”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可以達到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效果。在教學時老師不妨多鼓勵學生“說一說”,通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合理想象、扮演不同角色來進行訓練,達到增強語感、提高語言交流和應變能力的目的。二是延伸發散故事內容。語文課文中有不少的童話和寓言故事,這類文章中創新思維運用的比較多,教學中老師可以進一步創造性地挖掘、安排一些生動有趣的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嘗試練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課外實踐
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真正地依賴于社會實踐,所以一定要把學生課外生活實踐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聯系起來進行。教師要經常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及親身感受,創設更具有實踐性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語言動機,有一種想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的強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