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甲輝
[摘 要]《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專業術語多,理論抽象,對中職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很大,極易挫傷對學習信心和積極性。本文針對中職《基礎會計》教學現狀分析,結合中職生特點和培養的要求,提出了該課程在教學中需要注意或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基礎會計》教學效果。
[關鍵詞]基礎會計 ;教學方法;能力 ;教學效率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一門入門知識,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障礙,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科學教學考核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中職《基礎會計》的教學現狀
1.教學定位存在偏差,中職教材基本上是高職教材的壓縮板。
2.過分強調學科理論系統性、連續性、嚴密性,忽視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養,不關注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
3.教學中普遍存在重借貸記賬法,重會計分錄而知識邏輯性,表現為課型和課時分配不合理。
4.教學方式單一。 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教、輕學;片面強調教學以課和書本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5.教學評價體系重理論輕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評價。
二、 改進《基礎會計》教學策略
1.對《基礎會計》教學重新定位,多角度整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建構 。明確教學對象及目標,強調有的放矢。以培養學生掌握會計實際操作能力為目標,以激發學習會計的興趣為目的,對《基礎會計》內容的教學順序進行調整。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教學中運用“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增強學習信心。
2.多角度整合與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會計》教學方法很多,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新興的項目法、案例法等。在教學中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學生學習起點能力和學習風格,多角度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整合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1)將多種傳統方法融入講授法,以科學作為內核,以藝術作為表象,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實現最佳課堂效果。例如在給學生講授會計基本的概念時,用打比喻、舉例子、畫圖示的方法講授,則屬于靈活、多樣與巧妙的方法講授,則能達到最佳效果。
(2)運用案例教學法,在案例中恰巧創設問題,應用討論法和談話法,提高學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學生研究實際問題,注重學生智力開發及能力培養的現代教學方法,它有著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尤其適宜在理論闡述后舉出案例佐證。即在講解完有關的知識以后,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先給學生相關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機會和自由支配的時間,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安排等一系列活動中來,師生在教學中共同研究、討論和解決各種理論或實踐問題。
(3)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任務驅動式項目教學法結合演示法真正體現了“教學合一”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中,每一個項目分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是項目認知學習,讓學生了解本項目涉及的知識及操作要求(主要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第二步是項目操作示范,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本項目按照會計工作的操作要求及操作過程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和掌握本項目的操作步驟和操作方法;第三步是項目操作練習,針對本項目的內容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教師在現場進行指導,讓學生掌握本項目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步驟;第四步是項目操作中存在的問題講評,教師針對學生課堂操作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與講評,讓學生對項目操作中的錯誤加以重視。這樣學生對教學內容不再是“霧里看花”,而是變成了真實的感性認識。這樣任務驅動式項目教學法與演示法等多種方法完美結合,既可豐富課堂形式,讓學生獲得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也可節約教學課時,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三、強化學生練習,讓學生學會對知識運用
《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如果僅僅讓學生記住一些理論,不會應用,那可真違背我們教學初衷。根據認知的規律,《基礎會計》知識的學習與教學必須很好完成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從理性知識到實際應用兩次質的飛躍,既是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很好的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平時課堂和課后平常作業和練習目的是用來鞏固、加強所學知識點記憶、理解和運用,并檢測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作用設計一般選擇開放性專用知識點練習題目,綜合性不是很強進行強化,通過練習強化起到鞏固知識,讓學生學會對知識運用。
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潛能發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更為重要。首先教育學生自學包括自定自學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自學方法、選擇或組織自學環境等。其次重點指導學生掌握獨立閱讀教科書和課外書報的方法、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的方法、做讀書筆記的方法、獨立觀察思考與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習的自我評價和修正的方法。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如何選擇學習環境,有助于不同學科知識更好地吸收,提高學習效率;再次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互助活動,學會交流分享,善于探索知識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提供了條件。
五、創新教學評價方式,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
對《基礎會計》課程的考核,應努力做到使學生在考核中能盡量發揮創造性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采取理論考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即理論部分實行“考教分離”制度,實訓部分實行“操作驗收”制。期末考核分值比重為:(1)平時成績占10% :出勤+作業成績+課堂發言。(2)理論占50%,閉卷筆試方式(在期中考試采用)。(3)實訓操作占40% :①單項實訓考核占20%: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單項操作考核驗收。②綜合操作考核占20% :綜合操作考核在期末進行,考核內容包括會計數碼書寫(20%)-會計憑證填制(40%)-會計賬簿登記(20%)-會計報表編制(10%)-錯賬的更正(10%)。這樣既符合中職會計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又能夠減輕學生考試壓力,使考核評價伴隨學習的全過程。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
總之,教學是一種藝術的創造活動,把教學化作藝術,用心靈去體驗,這樣我們也許就會找到一條更新的職教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洪舉.中職《基礎會計》校外實踐教學策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 2011(6):132-133.
[2]鐘國平.中職《基礎會計》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 2011(4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