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 羅春紅 陳薇薇
摘 要:為適應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完善為其服務的人才培養體系,而“能力本位”教育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本文以分析“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及要求為切入點,剖析“能力本位”教育的靈活性、優勢性和愿景性,指出“能力本位”教育的基點是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種職業所必需的能力。本文以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實踐為例,探索“能力本位”教育的實踐措施和實踐成效。
關鍵詞:能力本位;高職;教學改革;探索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全面提質增效轉型的新常態。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職業教育必須向中高端發展,即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增強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等能力,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聚焦內涵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水準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由辦學粗放化、專業同質化、教學“程式化”、生源萎縮化(甚至招生不足產生“空心化”)向“集約化、大眾化、差異化、融合化(跨界、混合)、特色化”方向創新發展轉變,實現人才培養從注重“量”的擴張向注重“質”的提升方向轉變。實現雙重轉變的關鍵在于踐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的歷史、核心及要求
1.“能力本位”教育的歷史進程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對退役人員的轉業訓練,作為一種教育思潮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后傳到加拿大;20世紀80年代,推廣到歐亞及澳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它們根據“能力本位”職教思想重新構建了國家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把“能力本位”職業教育思潮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20世紀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職教思潮經加拿大登陸中國。由于“能力本位”職業教育顯著的優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一度曾成為世界職教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2.“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學校聘請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行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再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通過考核檢驗是否達到能力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即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知識、態度、實驗(活動的領域)、反饋(評價、評估的領域)。這四個要素均達到標準構成一種“專項能力”,“專項能力”以一個學習模塊的形式表現出來,若干“專項能力”構成一項“綜合能力”,若干“綜合能力”構成某種“職業能力”。
3.“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
第一,要以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為技能教育的基礎。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作為培養目標和教育評價的一項標準,以通過崗位群分析來確定某些技能作為學習中的一項目標,對課程進行定位,以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專項能力由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計劃。第二,要以支撐崗位技能掌握和崗位發展的知識為知識教學的基礎。根據一定的技能分析和知識要求,提煉、整合來確立知識學習目標,將知識附注于技能學習項目為課程,通常為模塊化課程或項目課程。第三,要以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評價為基礎。以技能為參照標準,以知識為評價標準,評價學生多項能力,即采用標準參照評價而非常模參照評價。第四,要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基礎。第五,要以“雙師型”教學團隊為基礎,創建“能力本位”教育課程體系。教師是作為學生學習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的一部分,成為實踐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關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評價
1.“能力本位”教育的靈活性
“能力本位”教育的基點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種職業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標具有具體性和針對性。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強化行業用人部門和學校教育部門間的緊密合作。同時,由于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把各項崗位要求進行系統分析,再組成一系列教學模塊或單元,使不同起點、不同要求的受教育者都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取舍,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突出個別化特點。
2.“能力本位”教育的優勢性
與傳統的職教教學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的優勢是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明確,且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課程內容以職業分析為基礎,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打破了僵化的學科課程體系;重視學習者個別化學習,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注重“學”而非注重“教”;反饋及時,評價客觀,為標準參照評價。
3.“能力本位”教育的愿景性
“能力本位”思想孕育著一種嶄新的教育評價尺度和配置人力資源的重要原則,它不同于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職教價值觀,它為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動力。在“能力本位”思潮影響下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如進行職業分析、按應備能力設計教學內容、發展產學合作的教育形式等,也有效地縮小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距離。
“十二五”期間“能力本位”教育的實踐—以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在“十二五”期間,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依據“能力本位”教育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工程的重點突破和全面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加強實踐、注重應用、增強素質、培養能力”為指導,以專業建設為龍頭,通過重點專業和新開發專業改革和建設,帶動課程建設。學院確定重點建設的專業為: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維護、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物業管理、高等級公路維護與管理、工程監理專業和工程造價專業。
根據“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規律和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學院制定實施環節:
第一步,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努力提升教師的職業教育水平和能力。規劃設計目標是:2011年—2015年,通過五年的努力,實現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過硬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隊伍和就業指導工作隊伍,打造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促進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步,由學院領導組織相關系領導帶領專業主任和專業教師對企業、畢業生、高職院校、網絡調查進行調研,確定學生就業崗位和提升崗位,收集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
第三步,學院領導聯系企業專家與學院專業主任和專業教師根據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共同研討、總結、提煉出就業崗位和提升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識和應具有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建立專業課程體系,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第四步,專業主任和專業教師根據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撰寫課程標準、課程設計、考核方案等。
第五步,將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課程設計、考核方案實施到教學中,并加強校本教材建設,確立以開發專業和實訓校本教材為主,公共基礎課慎重開發的原則。
以“能力本位”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成效
1.教師素質不斷提升
以“能力本位”教育改革推進教學團隊建設,組建一批結構合理、專業技能過硬、教學能力強的專業教學團隊。其中,學院路橋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學團隊。專業團隊建設有效地推進了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師素質。2011年—2015年,學院獲評北京市教學名師兩名,北京市職教名師1名,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師3名,北京市“英才培養”計劃教師3名,院級 “專業(學科)帶頭人”8名,“青年骨干教師”6名。
2.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不斷完善
第一,根據“能力本位”教學要求,結合目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2011年—2015年,學院完成15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經專業調研和研討,確立了專業群,建立了專業基礎平臺課,并修訂了新課程體系中116門課的課程大綱。對專業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剖析,對專業核心能力進行了精準提煉,推動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第二,全面開展專業匯報工作。2014年度,在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基礎上,各專業圍繞匯報核心能力的提煉、訓練方式方法、組織形式、考核標準等內容進行專業匯報,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全面推進專業改革。聘請企業工程師和相關院校教師作為專家評委,為專業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把好專業建設方向。
第三,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中央財政支持專業建設項目,即高等級公路維護與管理專業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已于2013年11月底順利通過教育部和財政部的驗收。
3.實踐教學工作不斷加強
學院建立健全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制定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計劃,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對實踐教學工作的領導,新增教學經費優先用于實踐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技術技能,不斷強化學生的實踐教學。2013年,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建設項目400萬元的支持資金,新建實訓室兩個,校外實訓基地一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維修和機電一體化兩個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獲得2014年市級財政支持,共爭取市級財政項目款602.72萬元。目前,學院校內實訓室31個,校外實訓基地35個,基本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4.教學模式不斷創新
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學生在教師和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下學習和實踐,實現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在真實職業情境中實施教學,教學方法以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為主,強化學生能力培養。在考核方式方面,注重考察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做到能力、知識、素質三結合: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注重過程考核;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注重職業能力考核;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校外評價主要是企業評價,由企業人員根據企業的崗位工作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以實際操作為主;課證考核融為一體,職業資格證可以考核相關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可視為相關課程合格。這樣的考核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5.校企合作不斷深化
一方面,學院采取“走出去”的策略,主動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溝通,建立了企業調研、教師定期輪訓和學生頂崗實習制度;另一方面,學院采取“請進來”的策略,積極邀請行業企業專家主動參與學院教育教學改革。
第一,為北京地鐵四分公司培訓競賽選手,得到企業認可,使校企合作向進一步融合邁進;計算機專業與中軟國際共建,開設3G移動互聯專業實踐課程,為學生3G實踐技能的提升打下基礎;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繼續與學院簽訂了“北京現代班”教學項目合作協議。2013年度,學院榮獲“北京現代班”優秀獎及“北京現代班”優秀教學成果獎。
第二,積極開展社會服務。2011年—2015年,學院與昌平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北京燕京飯店、小湯山療養院、北京天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為企業員工進行技能培訓,開創了服務社會的新局面,推動學院服務區域經濟能力水平向前發展。
6.科研、競賽成效不斷顯現
在科研方面,2013年,“英語聽說”精品課程建設與實施成果榮獲“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二手車鑒定與評估》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以上這兩個獎項開創學院先例,實現了零的突破;教育部外指委課題1項,市級課題5項,院級科研課題32項;出版專著兩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14部;完成科研論文39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13篇;有43人次、35項不同級別的科研榮譽獎勵,在“全國中青年骨干教師優質論文及課件征集活動”和“全國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評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競賽方面,在全國高等院校“廣聯達”杯軟件算量大賽總決賽中,榮獲鋼筋算量冠軍及土建算量全能一等獎;連續兩屆在全國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和三等獎;連續兩屆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汽車營銷賽項中榮獲團體三等獎;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與維護大賽、北京市中餐主題宴會設計大賽、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中,分別榮獲三等獎。
學院在“能力本位”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意識理念上,貫徹頂層設計思想,瞄準國際化管理標準和意識,轉變教學理念,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強化教學運行管理,穩定教學秩序,為打造一流高職院校做好理論準備。從改革觀念上,以“能力本位”教育為核心,以專業和課程改革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契機,注重高職內涵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加強人才培養過程的教學與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能力本位”教育改革是個長期的過程,為提高其實踐效果,必須進行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李衛東系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