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創新研究
李銀春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提出了相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創新;方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進一步闡釋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這對于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了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學會合理調適心理狀態,促進其健康成長,高等學校大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該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提出了明確要求,規定:高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旨在使學生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與人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以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較為新興的課程,已經在各高校有計劃、多樣化地開展起來,絕大部分高校由選修課變成了必修課,并且在大一新生中全面開設,這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種因素限制,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有:
(一)重視程度不夠。與專業課程相比,心理健康課程受到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在部分高校中,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選修課,有的學校甚至未開設這門課程,甚至有些落后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太重要。
(二)課程建設缺乏系統性、規范性。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比較混亂,且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課程目標上,缺乏具體的層級的教學目標,課時安排少,授課班級的人數多,基本上采用大班教學形式,不能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該課程教學中,且沒有根據該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建設,表現出隨意性較強,不夠規范。
(三)教材缺乏針對性,實用性。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版本較多,內容更新不及時,質量參差不齊,教材編排沒有與高校大學生平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跟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有差距,缺乏針對性,實用性。
(四)傳統學科教學特點明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任課教師有一些是兼任,不具備心理學相關的全日制學歷教育,有些老師未接受到系統正規的專業性的學習和訓練,容易受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課堂教育變成以傳授知識為主,傳統學科教學特點明顯,不僅使課堂失去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也使得一些同學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夠重視。
(一)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力度。依據教育部對該課程的要求,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力度,從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培養。通過采用專題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與大學生生活和成長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有效解決了學生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增強了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中應該著重考慮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真正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同時尋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過構建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調動大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和分享的積極性,并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堅持課內與課外、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大學生面臨各種各樣眾多的心理問題,單靠心理健康教育有限的課時是無法解決的,因此,還需要向課外進行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根據學生需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最大限度使學生的成長受益。通過課內與課外、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作用,有效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四)與其它學科課程的銜接,整合跨學科知識。在高校的各學科教師應打破學科界限,有意識地加強本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如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合,與職業指導課程的結合等,能使教學內容得以加深和拓展,而且能實現跨學科功能的互補,拓展其他學科課程的教育功能與目標。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對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不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對策,通過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和機制創新等,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以學生為本,回歸實踐的教育理念。
(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為目標,不帶有選拔的性質,所以應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應強化其發展功能。以分數成績來評價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得出的評價往往沒有價值,它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可采用通過發展性評價和情境性評價進行。
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大學生心理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目前課程建設及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多方結合,不斷完善,要始終把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突出針對性和時效性,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爭取把課程教學的效果發揮到最佳,幫助大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7).
[2]陳龍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03).
[3]劉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8).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68-01
作者簡介:李銀春(1982-),女,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