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潔 吳明飛 冷 模(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
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設研究
王心潔1吳明飛2冷模3
(云南大學,云南昆明650504)
摘要:近年來,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其日益成為溝通政府和公眾的新渠道,對于公眾而言,擁有了一個更加便捷的表達途徑;對于政府而言,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強了工作透明度。然而,新媒體卻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促進了輿論監督,也對政府公信力帶來了極其嚴峻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政府、網民、新媒體三方面都要從自身出發,推動政府公信力建設進程。
關鍵詞:新媒體;政府公信力;網絡輿論
隨著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互聯網及無線網絡為傳播平臺,以電腦、手機及其他無線設備為終端的新媒體發展迅速。隨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網絡成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重要平臺,促進了社會民主制度的進步和發展,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與此同時,虛假信息的傳播使得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因此,政府、新媒體、網民等都應該成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中堅力量。
從政府方面來說,由于政府監管不力,缺乏健全的法律的保障,部分政府公務人員服務意識法律意識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公信力的建設。公眾的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地挑戰者政府公信力,公眾盲目追崇網絡信息,從眾心理導致非理性行為。新媒體信息的傳播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網絡媒體和虛擬平臺的超時空性和互動性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時空界限,從而在網絡上使該事件的討論越來越激烈。如果政府的做法違背了民意,就必然會導致網友對相關政府部門產生越來越多的不滿和不信任,最終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政府公信力在政府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政府公信力的長期缺失必然會損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工作效率,導致社會信任度下降,影響社會穩定。新媒體的出現是挑戰,但更是機遇,所以抓住新媒體這個良好機遇來改善政府公信力減弱的現狀刻不容緩。以下將從三個方面提出一些具體措施。
(一)健全網絡法律法規,規范網民政治參與行為。當前我國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網民發言具有匿名性而且缺少有效的監督和審核,虛假信息頻繁。我國于1994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隨后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暫時規定》,但是我國一直沒有一套完整的關于網絡政治參與立法。[1]因此,必須完善我國的政治參與法律體系,規范公民參與政治的程序,為網民的政治參與提供法律保障。
(二)提高官員服務意識,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政府的權力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就有可能在利益的驅動下產生尋租和腐敗。因此,保證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和制約。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還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工具,提高社會公眾政治參與積極性,調動社會監督的力量加強對政府行為的有效監督,使政府依法行政落到實處。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公開機制和整體性回應機制。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政府想要通過信息封鎖來實現對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和控制已經不太現實,要想終止公眾對于某一網絡輿論危機事件的質疑,就要公開透明,主動回應公眾疑惑。
(一)提升公民的網絡媒介素養,實現理性參與。劉文富先生在《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提到了當前網絡信息社會,網民需要具備的三種基本素質:即必要的對網絡信息獲取和加工處理能力、應用和創造網絡能力,網絡分析識辨能力。[2]網民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媒介素養,才能在冗雜繁復的信息海洋中找到準確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理性的思考,最終才能真正有效的參與國家政治文化生活。
(二)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實現網民自律。一個網絡倫理建設不健全的網絡世界會對政府公信力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針對網絡道德建設,要加強網民的網絡道德教育,正確引導網民自覺規范網絡參與行為。同時要進一步健全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從各方面監督網絡政治參與行為。要想進一步促進政治民主化進程,實現網絡政治參與的良性發展,提高政府公信力就必須提高網絡倫理道德程度。
(一)建立高素質的媒體從業人員隊伍。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媒體工作者必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違背職業道德的后果就可能造成輿論失范,嚴重的后果可能影響社會穩定,作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傳媒人,就更應該向社會大眾傳播真實可靠的信息,帶給社會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對網絡媒體的監督機制。我國網絡制度的發展不健全使得網絡社會混亂無序,網絡危機事件頻發。網絡的隱蔽性與隨意性也為網絡危機事件埋下了隱患,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網絡的漏洞發布消極虛假信息,人為地制造網絡空間的輿論危機。因此要嚴格監督網絡媒體的發言,建立發言審核機制,對那些蓄意制造謠言的網民予以管制。
(三)加強電子政務建設,試行有限網絡實名參與。試行網絡實名制可以避免網絡參與非理性、不合法等消極后果,網絡實名制是指網站必須驗證和記錄其用戶真實的身份信息后才能允許用戶在網絡空間留言或進行其他活動。[3]政府需要建立個人實名信息管理機構、規范個人信息的查詢權限,保護實名網民的信息安全。
在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就可能事半功倍地大幅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反之,就可能使得政府公信力迅速下降。因此,政府在面對網絡輿論危機時,應積極主動地面對危機,認真分析事件原因、靈活處理突發事件,不能一味的消極回避,而應該主動地公開信息,自覺接受輿論的監督。同時網民和新媒體也應該提高自身媒介素養,遵循法律法規的規定,在法律和道德的雙重約束下更好地運用新媒體。
參考文獻:
[1]趙娜.新媒體環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2]劉文富.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06,407.
[3]范敏,譚立.構想網絡實名制體系[J].上海信息化,2001(6).
吳明飛(1991-),男,漢族,江蘇江陰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冷模(1993.8-),男,漢族,貴州六盤水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外政治制度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64-01
作者簡介:王心潔(1992.10-),女,漢族,河南信陽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