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峰,丁潤沖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社科部,江蘇 南京210031)
?
科技競賽對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作用的研究
王理峰,丁潤沖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社科部,江蘇 南京210031)
摘要:分析科技競賽如何培養和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構建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要素,研究如何在科技競賽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探索以科技競賽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科技競賽;創新能力;評價要素;高職學生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科技競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了很好的實踐平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近年來成為熱門課題.劉威[1]根據科技競賽活動的特點分析競賽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影響,得出科技競賽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的結論;王勃[2]認為各類科技競賽是學生從事創新活動的重要方式,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文獻都研究了科技競賽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包括其作用和對策等一系列研究.但針對不同專業的高職學生,科技競賽與創新能力形成的相關性研究比較少,許多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實施建議操作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近年來,軌道交通業快速發展,企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以滿足技術革新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本文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分析學生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研究科技競賽與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相關性作用,探索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為教育管理人員及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提供參考借鑒.
1.1 大學生科技競賽
大學生科技競賽是指在高等學校課外開展的、與專業有緊密關聯、需要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知識去設計和解決問題的大學生競賽活動,競賽一般在實驗室或實訓基地進行.通常指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委托相關的行業協會或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培養和發現創新人才而舉辦的各類競賽活動[3].目前有許多適合高職學生參加的科技競賽,科技競賽的命題大致上可分為指導性命題和非指導性命題2大類.
1.1.1 指導性命題的競賽 該類競賽題目由專門的組委會指導性命題,命題方式由最初的固定格式命題,逐步轉變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指導性命題,命題方式比較靈活,如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
1.1.2 非指導性命題的競賽 該類競賽由參賽者自己選擇學科中有研究意義的課題作為競賽題目,如“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和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
大學生科技競賽具有專業性強、水平高的特征,強調創新在競賽中的運用,作品中注重參賽者所使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或新技術,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1.2 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要素構建
多數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應該是一種綜合能力,不僅包括智力因素,還有其他非智力因素,是多指標的綜合反映.參照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結論[4-8],結合軌道交通行業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并遵循可行性、科學性和全面性原則,對學生創新能力評價要素進行分解,然后征詢多位業內專家意見,擬訂出最終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要素(見表1).將大學生創新能力分解為6項評價指標,這些指標相互關聯,較全面地反映了創新能力的內涵特征,對應這6項指標,共有18個指標要素.

表1 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要素
科技競賽具有科技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的特征,賽題有較大的靈活性以供學生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通常需要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按照賽題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項作品或論文答卷.競賽中,學生要交流溝通,主動查找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快速掌握新知識或新技能,對知識綜合分析和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整個競賽過程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其洞察力、發散思維及邏輯思維,同時鍛煉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動手能力及寫作技能,參賽者的創新能力會得以培養和提升.因此,科技競賽為學生的探索和研究性學習搭建了很好的實踐平臺,也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了有效的鍛煉途徑.
2.1 科技競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基礎能力,充實優化知識結構
科技競賽的賽題綜合性強,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求參賽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競賽中,參賽者需要實時分析現狀,設計、構建和完善作品,針對遇到的各種新問題要及時查閱資料,自學補救相關的新知識或新技能.如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CUMCM)賽題源于實際問題,涵蓋工業、社會科學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參賽者首先需要了解問題的相關背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大量相關領域的資料,快速消化,提取對解題有用的關鍵信息,對所需的知識做深入的理解,以便進一步建立模型.2015年CUMCM賽題“眾籌筑屋規劃方案設計”中首先要掌握眾籌筑屋項目的運營模式,進而需要深入理解項目成本、容積率、增值稅和收益等各項名詞的含義及核算方法.全國技能大賽城軌交通運營與維護賽項融合了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交通工程技術、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參賽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個專業知識及技能才能順利完成競賽.
競賽中,學生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知識,主動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能,運用相關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和深度將得以擴展加深,創新知識結構得以充實優化,這會極大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學生的自學、溝通交流、信息采集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等各項創新基礎能力也會得以鍛煉和提升,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科技競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科技競賽的賽題一般具有綜合性及靈活性的特點,通常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創新能力,綜合分析,科學籌劃,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賽采用非指導性命題方式,沒有設定參賽題目,由參賽選手自由發揮,若所設計開發的作品獨特、新穎、實用,具有創意就有可能獲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賽題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儀器應用方面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學生通過在參賽中不斷嘗試和主動求索,激發了創造力與想象力,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各類科技競賽所需知識面廣,促使學生積極獲取本專業以外的學科知識并學會分析和運用,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邏輯創新思維能力.
2.3 科技競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科技競賽具有一定難度,綜合性強,一般需要學生以團隊的方式參賽,參賽者往往需要側重于硬件、軟件、算法和寫作等某一個方面,團隊必須分工協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及智慧.如數學建模競賽由3名學生組成競賽小組,組內要有明確的分工,數學基礎好的隊員負責建立數學模型,編程好的隊員負責用專業軟件進行模型求解和畫圖等工作,另外一名隊員負責把建模過程和結論寫成論文,隊員之間必須相互協作,才能共同完成建模任務.全國技能大賽城軌交通運營與維護賽項中,參賽小組要在5 h的競賽時間內分工協作完成系統安裝、接線、調試和成果提交等任務.
學科競賽的賽期較長,一件作品從設計、開發、調試到撰寫文檔,有時需要幾天,甚至半年以上的時間,有時還需要初賽、復賽等持續比賽,這需要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堅定的意志、勇氣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
2.4 科技競賽有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賽團隊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基本設計、實際測試和撰寫報告等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和設計水平,還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采用半封閉的比賽方式,要求參賽隊共同設計、制作完成一個有特定工程背景的作品,工程實踐性強,對學生制作、裝配、調試與檢測等實際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全國技能大賽城軌交通運營與維護賽項中,參賽者要通過實訓裝置門系統安裝與調試、控制臺電氣設備裝配、設備硬件聯調、故障排除、通訊與監控安裝等項目的安裝與調試,側重考查參賽者在系統安裝調試和故障分析排除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會得以鍛煉和提高.
3.1 完善機制,為科技競賽提供支持和保障
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專門負責賽事的部門,構建和完善科技競賽的保障體系,設立專項經費,開放學校實驗實訓資源,為競賽提供有效的設備等支持.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大對科技創新活動和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對在科技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可申請免修與之相關的課程學分和畢業設計(論文)學分,并作為頒發獎學金和推薦就業的重要參考條件,學校還應鼓勵和支持擁有專利的學生開辦公司.通過合理的物質和精神激勵措施,調動學生、教師和二級學院參加、組織科技競賽的積極性.
3.2 實施科學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欲望和激情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根據課程情況采用口試、案例分析、專題論文、社會調研報告和實物設計制作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嘗試開卷、半開卷考試,減少基本知識及理論方面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增加分析類、發揮類和綜合類考題的比重.側重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的考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對有創見性的觀點應給予加分獎勵.
改革學生評價體系,對學生參與的創新實踐活動要根據情況給予學分上的認定,把創新技能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內容,使提升創新能力成為每個學生必須重視的事情.
3.3 支持社團建設,培養創新意識
高校應積極鼓勵學生組建社團或俱樂部,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增加實驗室開放時間,指派專任教師擔任導師,引導學生聽取專業的講座和報告,依托社團開展一些科技創新、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業實踐等多方面的科技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其創新技能,形成優良的校園科技氛圍.
3.4 建立高素質的競賽指導教師隊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校要針對指導教師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建立“雙師型”的高水平指導教師隊伍,根據科技競賽的特點吸引不同專業領域的優秀教師參與指導,利用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研究思路啟發和指導學生,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路,以保證科技活動順利進行.如數學建模中問題會涉及到某專業領域中許多相互影響的因素,指導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是學生能夠完成建模的關鍵因素之一.
3.5 加強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要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加強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要能適應社會科技發展需要,及時增設新的課程.各類科技競賽的題目根據學生的專業課學習進度和掌握水平適當修改,可作為學生實驗教學環節的實踐內容,這樣可以讓創新的理念深入課程學習中,激發學生參賽的興趣.
建立校內實踐基地或校企合作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讓學生多參與科研活動,從實踐中深入體會和理解所學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快速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立了近百個學生社團,學院設立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心和大學生活動中心.建有“大學生創業街區”、“江蘇省大學生創業園”(江蘇省第一家省級大學創業園),為高職學生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實現夢想搭建了多樣化的實踐平臺.重視實訓基地建設,與上海鐵路局、中鐵電氣化局等共建了“國內唯一、連接鐵路正線、全真設備、真實運行”的高鐵教學站場;自行設計,與上海鐵路局等合建了高速鐵路綜合實訓基地;與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等合建了地鐵綜合實訓基地.目前,學院共建立了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省級實訓基地4個,校內實訓(驗)室110多個,校外實訓(踐)基地100多家,很好地滿足了各專業實踐教學的需求.
近年來,我院學生憑借扎實的職業技能和過硬的綜合素質,在各種國家級和省級科技競賽中贏得多個獎項(見表2),其中包括全國技能大賽城軌交通運營與維護賽項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連續3次一等獎,全國鐵道職業院校通信專業職業技能競賽團體一等獎,江蘇省職業技能大賽電子產品設計及制作項目一等獎,全國物流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市場營銷技能大賽一等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

表2 學生科技競賽獎項統計
參考文獻:
[1] 劉威.科技競賽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積極作用的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3
[2] 王勃.依托科技競賽,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14):261-262
[3] 歐偉明.論電子設計競賽推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20(4):138-140
[4] 蔡離離.普通本科高校學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3
[5] 蔡離離.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35-138
[6] 胡忠任.管理類專業高職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8):146-148
[7] 曹穎頤.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8] 程麗.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WANG Li-feng,DING Run-chong
(Department of Society Science,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Analys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Taking students of 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Study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the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xplor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factor;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6.05.017
文章編號:1007-9831(2016)05-0058-04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2014SJD283);中國職教學會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科研規劃項目(201418)
作者簡介:王理峰(1981-),女,河南平頂山人,講師,碩士,從事數學模型及高等數學教育研究.E-mail:qingqingcaol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