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紅
【關鍵詞】初中英語 現代信息技術導學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40-02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導學式(Guided teaching me-thod)”相結合,對英語教學進行了改革嘗試。實踐證明,現代信息技術與“導學式”融合,像是給予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點金術”——使課堂教學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的各種不良現象,使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優勢智能(Advantages of intelligence)和英語交際能力(English communication skills),達到發展“高分高能”的教學目的。針對初中生英語學習能力尚待增強的實際,筆者聯系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擬從“導學式”教學的必要性、作用等方面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做一些探索。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和“導學式”相結合的必要性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線,學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模式。它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把教師的職能重心從“授”轉移到“導”上,把教師在課堂上的職能行為界定為主要是“導”,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行為規范為主要是自學。學生自學過程要體現在教師課前分發的“導學案”上。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動畫視頻”“幕課”或“微課”是教師課前把“導學案”或講授某章節知識內容的重點、難點和解決問題方法錄制成5—8分鐘的教學視頻。為了能使“導學式”的教學過程更具有實效性,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導學案”的學習新知過程中通過播放簡短的現代技術信息視頻(video)、動畫(cartoon)、聲音(voice)、圖片(picture)等有趣的微課,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把教師的職能重心從“授”轉移到“導”上,從而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學得更輕松、更有趣。
在當今信息知識激增的時代,由于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更新、增值知識的能力,以及鮮明的創造意識和欲望,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達到“不需要教,學生主體參與”的理想境界是英語教學“導學式”的本質之一。筆者認為,英語教學“導學式”教學本質就像是“導兒學步(Guid-ing baby toddler)”,而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這一載體把教師要教和學生要學的新知進行有效導學,即教師課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好“導學案”課前讓學生自學,標出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運用視頻、聲音、圖片的方式展示新知,并注重從“扶到放”,最終讓學生自主、主動地學習。例如,在每個單元的詞匯教學中,學生先通過導學案預習,再由教師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或動畫和課件。然后,教師進行輔導,對新知進行啟發、誘導、提示、點撥,不越俎代庖。這樣的課堂不但生動有趣,而且比較容易達到英語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threedimensional tar-get)”,發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聽、說、讀、寫的四種技能。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學習英語詞匯時感到輕松、有趣。
二、現代信息技術和“導學式”融合的作用
“教無定法,貴在有法。”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只要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就是好方法。筆者在教學中借鑒了一些教育名師理論,以及不斷探索“導學式”的基本模式,并通過實踐證明,現代信息技術與“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有機融合能促使教師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還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引導激勵學生質疑、開啟學生心扉。現代信息技術和“導學式”相結合,不但能促進教師專業素質和現代技術運用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幫助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導學式”課堂教學體現了“一個主人,三種能力(A master,three kinds of ability)”,其中,“主人”是首要的,同時落實了三種“能力”的培養:一是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主體、學習新知的主人。例如,教學每單元“聽說”這部分內容時筆者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學習導學案→然后播放聽說視頻(微課)讓學生在情境中聽懂和模仿對話→老師適時指導→再重復觀看→學生分小組模仿視頻中的對話→最后通過完成“導學案”中的填空和完成句子達到檢測的目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導學式”教學融合的課堂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地位。
二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思維。在指導學生閱讀英語單詞、句子、典型的語法和句型的過程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導學式”相結合,既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又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為學生繼續發展四種技能創造了條件。例如,在閱讀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在課前先通過小組探究學習完成課前的導學案。其次,教師播放關于這篇課文導讀的重要語言點、整篇文章結構和文章包含的主要思想等方面知識的微課(8分鐘左右)。再次,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導學案中的閱讀內容,并做一定的檢測練習,從而提高字、詞、句型的使用能力,形成較強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是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現代信息技術與“導學式”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記憶更加深刻,進而不斷提高學科素養。例如,教學“現在進行時”時,教師可以把要學習的內容制作成視頻、動畫或PPT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看視頻后完成導學案的練習。然后,采用PPT展示學生的練習完成情況,讓學生對易錯題目進行鞏固并總結語法運用規律,從而使學生對這一學習內容印象深刻。
三、初中英語現代信息技術和“導學式”融合的基本范式
“范式”的基本內涵是指教學中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即一種約定和范例。現代信息技術和“導學式”融合的基本范式就是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導學式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理論和教學理論既要作支撐,又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來檢驗教學效果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筆者常用的基本范式是:學生自學導學案(初識)——觀看動畫視頻(認識)——教師指導(熟識)——重復觀看動畫視頻(研討)——導學檢測拓展。
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讓現代信息技術與“導學式”相融合有以下具體的基本范式:一是課前預習導學案的學習范式。例如,每次教不同素材寫作課時,課前教師要把精心準備好的導學案交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新學習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二是課內觀看動畫視頻,解決重難點內容。繼預習之后,在課堂中播放與寫作素材相關的視頻和寫作方法的微課,讓學生掌握重點內容和方法。三是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學習。要求學生認真觀看視頻的素材和學習方法后,閱讀本節要教授的內容,理解并記憶教學重難點內容,針對不同篇章內容確立不同的讀書方式,如泛讀、默讀、精讀、略讀、通讀、選讀、熟讀等,同時用畫圈式筆記、摘抄式筆記、提綱式筆記等方式做讀書筆記。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筆者運用提示指導法、疑問指導法、分類指導法等,使學生能很快掌握將要學習的內容。四是重復觀看動畫視頻并進行研討。這一步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鞏固新知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技能。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激勵學生登上講臺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之后,鼓勵學生針對不同的見解或難點展開討論,相互補充、矯正和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善問的能力。五是課內知識檢測拓展。通過“導學式”完成了課堂上學習的主要任務之后,筆者再播放一些與本節內容相關的檢測題目和深層內容的短片或PPT,要求學生圍繞本課訓練項目,運用已學知識再作開放式的質疑、討論、總結,并拓展新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描摹能力、解說能力、論辯能力和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與“導學式”相結合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