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
【關鍵詞】初中數學 作業設計 師生交流 最近發展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77-01
在傳統的作業設計中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量大題多等弊端,導致學生長期處于機械重復的學習狀態,逐漸喪失了探究學習的興趣,缺乏良好的思維能力。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轉變思想,打破“題海”訓練的觀念,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借助作業布置營造良好氛圍,架設師生交流的橋梁,促進學生理解探究。
一、結合學情,準確定位,促進學生思維發散
在以往的作業設計中,之所以會出現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等問題,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全面,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不夠清楚,不知學生具備了哪些技能,推測不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更不知道學生的發展潛力。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精準定位,放下姿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在設計作業時做到心中有數。
在教學兩點的距離后,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兩點距離知識、數軸知識以及絕對值意義等,筆者在設計作業時就設計了如下的問題讓學生作答:①如果點a,b在數軸上對應的數分別為-4和5,那么a,b間的距離是多少?②如果點c,d在數軸上對應的數分別為m和n(m>0,n<0),那么c,d間的距離是多少?③自主設計類似的問題并解決。通過設計這樣的作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掌握知識要點,實現思維發散。又如,在講解多邊形的外角和時,筆者為了充分考查學生的能力,并且培養其轉化、化歸思想,設計了如下作業:小李從A點出發,沿直線前進20米后向左轉30°,再沿直線前進20米,又向左轉40°……一直這樣走下去,問:他第一次回到出發點A時,一共走了多少米?通過設計這樣的作業抓住知識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作業的價值。
此外,我們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其思維的開放性,設計相關的作業引導學生假設、猜想、驗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靈活運用知識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釋放自我。
二、注重層次,以生為本,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初中生的能力參差不齊,如果采取統一化教學,不僅達不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目標,而且會產生分化,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為此,教師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尊重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思考,在分層的基礎上豐富形式,滿足不同層次的發展需求,促進整體的提升。
本班學生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通常都是基礎差、習慣差,程度普通的學生大都學習態度好,但是基礎一般,程度較好的學生是從普通學發展來的,不僅學習態度好,而且基礎扎實。因此,在設計作業時,筆者根據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進行設計,實施針對性訓練。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先讓其在校內完成基礎練習,進行面批,適當開展“一對一”訓練,然后回家再完成鞏固作業,加深知識印象。對于普通學生,先讓其完成配套作業,經老師批改后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補充訓練。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側重思考作業的布置,讓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實現能力的拓展。這樣設計作業,促進了個體發展,實現了整體提升,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三、回歸生活,加強應用,引導學生聯系思考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我們的課堂教學就要經常性地回歸生活,設計應用性作業,讓其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實際展開思考,促進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靈活運用,在生活中體驗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
在教學平均數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作業:九年級某班有50名學生,班委要在班級里調查,記錄5名同學在一周內買零食所花費用(單位:元),請大家回答下面的問題:①請你估一估一周內該班全體同學買零食的費用;②假如該年級有8個班級,平均每班50人,估一估一學期內(按20周計算)該年級用于吃零食的費用;③分析以上結果,你有什么感想?通過創設這樣的生活化作業,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在運算的過程中深入思考,有所體會,實現數學為生活服務的目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實現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靈活性。
總之,優化作業設計是促進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改善教法,還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具體實施時,教師要將作業設計當作一種藝術性、創造性的行為,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增添一些趣味。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