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晶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
基于生態經濟模式的西北地區荒漠化治理的對策建議
崔 晶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摘 要]防治荒漠化涉及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當地的生態和民生,如何使沙漠化狀況盡快得到改善,保護生態環境,使人民安居樂業,是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因此,積極開展荒漠化治理模式的理論研究工作,尋找適合西北地區特殊生態環境的生態治理新模式,對于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荒漠化;治理;生態經濟;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大致指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闊區域。主要包括內蒙、新疆、甘肅、寧夏的大部分地區。整個區域的地形主要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由于距海遙遠,再加上地形對濕潤氣流的阻擋,降水稀少,水源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大多為內流河,補給來源單一。在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態系統脆弱,荒漠化程度高,西北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在本身的惡劣自然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雙重影響下,西北地區荒漠化趨勢愈演愈烈。
1.1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即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氣候異常和人類不合理的活動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半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的過程,包括鹽漬化、狹義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土壤沙化、草場退化以及水土流失、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環境因素為標志的具體的自然環境退化。
1.2荒漠化產生的因素
土地荒漠化產生的因素有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之青藏高原的阻隔,水汽無法到達,降水稀少,氣候干燥,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加之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戈壁和沙漠蔓延。氣候異常使西北地區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不堪一擊,造成生態環境失衡,加劇荒漠化進程。人為因素主要是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以及人類的不合理活動致使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現在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3個方面。
1.3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加劇發展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威脅生態安全。同時,也容易引發貧困問題,使東部和西部、邊疆和內地、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影響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因荒漠化問題,每年損失大面積的農田,使土壤更加貧瘠、糧食減產。全國有近1/4人口深受其害,最常見的是春季沙塵暴頻發。因此,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大爆發的季節;一些地區,沙進人退,流沙掩埋莊稼、農田、房屋交通干線的報道屢見不鮮;沙質土造成生物多樣性變少,物種、群落遭到破壞,土地生產潛力下降,物種生存能力下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或消亡;河流泥沙淤積,致使中下游地區河床抬高,成為地上懸河,尤其以黃河為例,懸河的形成嚴重威脅著中下游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2.1生態經濟模式
所謂的生態經濟模式就是遵照生態經濟系統原理,通過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增進生產就業、節制公共財產的使用、調控人口增長等一系列措施減弱地區貧困,通過實施環境建設工程、進行產業技術變革、發掘可更新的能源、增進城鄉和諧發展、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在貧困化程度降低、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目標,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鑒于此,通過政策管控和機制創新,努力發展教育以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大力發展經濟,拓寬就業渠道,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進一步協調投入產出比例,改善人的消費活動,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良勝循環。
建立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經濟,發展適宜本地區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類型和地域特色同時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進行生態經濟類型的劃分,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除此之外,要充分分析論證國內外市場前景,增強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力度,對農副產品進行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國內外市場。
生態經濟模式的發展思路為: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商品流通,帶動龍頭企業發展,實行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成生態化小城鎮(城鎮的垃圾產業,綠色無公害特色蔬菜的生產,鄉鎮工業的清潔環保生產,城鎮的環保設施,周圍生態環境建設,高效清潔生態能源的開發與推廣,自然、人文、觀光農業等旅游資源的開發)。
2.2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
在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下,最關鍵的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傳播來進行荒漠化治理,發展產業經濟。因此,這三條主線自始至終貫穿其中,而這三條主線間又互相聯系。
2.2.1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傳播來提高荒漠化地區的資源利用效率
我國大部分的荒漠化土地都分布在西北地區,而這些地區日照時間相對較長,太陽能輻射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對于農業生產是非常有利的。然而風砂土的保水、保肥性能差。如果這種狀況不加改善,將會限制荒漠化地區農業的發展??茖W技術使荒漠化治理的可能性大大加強,也大大提高了人工調節水肥因子技術的可操作性。
在土地荒漠化地區使用新技使大范圍推廣防沙、治沙技術由可能變成現實。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熱、光的配比組合,如果改變荒漠化地區農業的水、肥、氣、熱等要素的配比,將會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減輕荒漠化地區的人口負擔。發展沙區高效型農業,應當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選擇適宜沙區生長的作物,提高產量。通常采用的技術措施有:①通過在沙地建立溫室、塑料棚等現代工程技術措施,提高植物生長的溫度,營造適宜農作生長發育的外部環境,通過這種方法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②節水保墑增效的農業栽培技術,也就是通過在農作物上增加覆蓋物來改變作物的外部環境,如通過覆蓋地膜、秸稈等措施來增加地表溫度,防止水肥滲透和散失,從而提高產量;③通過不同作物間進行套種,使用立體栽培技術,根據不同作物的高矮,分層利用光能,提高土壤的水肥利用率,進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④進行選種育種,培育新品種,選擇適宜沙地種植、抗旱抗貧瘠、低耗水高產值的經濟優良品種。
2.2.2進行荒漠化治理,恢復沙漠生態
荒漠化治理的技術主要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兩種。生物措施主要以栽培植物為手段,恢復沙化土地土壤肥力和植被,改造利用沙化土地,包括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阻截外側流沙,以減少對綠洲、交通沿線、城鎮居民點以及其他公共設施的侵害;營造防護林網,減少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天然植被,以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草原的荒漠化危害。工程措施有設置各種人工沙障或噴灑化學固沙制劑等來阻截流沙。工程措施一般是輔助性的,旨在固定流沙,工程措施通常包括設置機械沙障、噴灑化學試劑固沙、引水拉沙等多種非生物措施。它的優點在于見效快、固沙效果好,尤其是在一些地區生物治理措施效果不佳,會更多采用工程措施。兩種措施各有利弊,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使用兩種措施,達到防沙治沙的最佳效果。
2.2.3精深加工農牧產品,發展產業經濟
由于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過重,農業生態系統較為簡單,因此,在嚴重荒漠化地區基本沒有成規模的工業。鑒于此,在荒漠化地區農業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發展農業工業化迫在眉睫。進一步加快農牧提升深加工水平,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探索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與沙產業相結合。大力發展干旱區沙地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產業,積極探索如何整治沙化土地、恢復植被、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實現集團化、產業化經營,而這將從根本上扭轉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過大的局面;積極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走效益型、生態型、特色型產業發展之路,以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來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荒漠化治理的上述3個方面構成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理論模式,3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缺一不可。這一理論模式旨在以滿足人們需要為中心,形成生態、產業和技術相互關聯的生態經濟系統。這個系統實現了經濟發展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機結合,既要保護生態環境,也要發展經濟,因而區別于傳統的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對立起來的治理模式。
一是加大構建生態農業產業鏈,努力培育荒漠化地區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產業,使荒漠化治理更具有可持續性。構建荒漠化地區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高效種植業、生態畜牧業,推進荒漠化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旅游,合理利用荒漠化地區動植物資源,建立沙地森林公園、觀光果園、沙地度假村等,提高荒漠化治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讓農民在荒漠化治理過程中逐步脫貧致富。只有這樣,才能減輕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大的問題,從根源上消除土地荒漠化,達到持續防沙、治沙的目的。
二是形成多元治理主體,更加重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防治荒漠化是一項系統的治理工程,結合產業開發建設以期達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政府作為治理主體,必須大力增加投入。同時,放寬市場準入,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多方面籌集防沙治沙資金,讓企業、社會也積極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工作中來,實現防沙治沙產業化,帶動全社會的力量,積極開創全社會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三是堅持以草定畜原則,建設人工、半人工草地。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加大力度建設人工草場,因為建設人工草場不僅能保證牲畜的數量,保證牧民收入,而且可以減輕天然草場的負荷,實現草場的持久利用,同時也可以彌補冬春季節飼草料匱乏的局面。針對當前草原生態退化的問題,實施此戰略可以遏制牧民不合理的放牧,有效保護天然草場。在態脆弱的農牧區必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禁牧政策,對超載、過牧十分嚴重的荒漠草原區必須休養生息,禁止放牧。
四是注重科學治理,積極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一批防沙、治沙人才,構建科學合理的荒漠化防治科技體系??蒲袡C構應當加強對防沙治沙基礎科學和攻堅技術的研究,總結和推廣國內外先進實用的防治技術和模式;堅持以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提高荒漠化地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可以大大減小荒漠化治理的難度;堅持劃區域治理,配套各項治理措施;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兩手都要抓的原則,從源頭上扭轉荒漠化愈演愈烈的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民俠.防治西北地區荒漠化 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9 (1).
[2]安富博,丁峰.甘肅省民勤縣土地荒漠化的發展趨勢及其防治[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0(2).
[3]柴樂.荒漠化防治中恢復生態的研究與展望[J].城市地理,2015(8).
[4]樊勝岳.中國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與制度選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2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2-0154-02
[收稿日期]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