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54-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學好語文及其他學科的基礎。近幾年,“大量讀寫、雙軌運行”語文教學模式,對語文教學效益的提高產生巨大的作用,得到了有識之士與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但是,識字量不夠(特別是低年級)嚴重導致學生閱讀的滯后,影響學生讀寫興趣的培養,影響語文教學效益的充分發揮。因此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就顯的尤為重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北師大心理系博士通過實驗證明:學生的表象清晰度是有強弱之分的,但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表象清晰度越高記的圖像就越快,這樣就加快了識字的速度。表象訓練與形象快速識字應用教學的研究,是把字理識字以音、形、義相結合,以義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改為以音、形、象、義相結合,以形象為環節紐帶,以義為核心,以訓練為手段的教學模式,進行表像訓練圖像韻文快速識字教學研究。其目的是變三難(難教、難記、難學)為三易(易教、易記、易學),通過基礎識字,提高識字水平,調動小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情緒,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和發展形象思維的能力。
識字教學法需要脫離目前識字教學中的死記死背,負擔過重的束縛,克服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形、音、義相分離,或重視字音、字形,忽視字義的現象。布魯納曾經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盡早消除他們的害怕心理和被動學習的狀態,關注他們的成長,通過各種鼓勵,激發他們對識字產生興趣。
一、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1、常見的識字方法:
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
“獨體字”——結合教筆畫名稱和筆順規則,幫助學生具備識字的基本能力;“形聲字”——引導熟悉漢字的構形規律和基本字帶字的方法。
2、圖畫識字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用于教學象形文字,和一些比較難于識記的詞語。如 “日、月、山、火、田”這些字,利用簡筆畫教學形象直觀。在教學“索取”“奉獻”等詞語時,由于詞語比較抽象,所以配合圖片學生更易于理解詞語的意思,識記起來更加容易。
3、猜字謎識字法。
猜字謎識字教學,幽默風趣寓教于樂,瑯瑯上口,易學好記,學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如三年級語文中的:辛勤的鄉妹子辛苦勞作。(辮)一張土弓射三箭,支支落在田邊。(疆)上下要齊心,放手大造林。(攀) 等等。
4、游戲活動
將游戲引入課堂能讓孩子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語文《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中,先讓孩子看到許多可憐的淺水洼里的小魚,然后激發學生想要就他們的心理,讓學生快速的識記生字。再就是教師們常用的摘蘋果游戲,學生也是非常感興趣,效果較好。孩子們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激情高漲,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叫號出征”法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法。先在黑板上將生字編上號,然后教師依具生字的編號叫號,學生會認讀的起立大聲讀。形式為教師問:*號*號是什么?學生回答*號*號是**。叫對了前進一步,叫錯了后退一步,比比誰前進得快。隨著識字量的增多,可以用“送信識字”法。就是把一定數量的生字與拼音分開,先在黑板上先貼上一個個音節,再把各個生字的卡片發放到每一位學生手中,然后請學生上來送信,比哪一組送的信又快又準。每組學生手中的生字卡片,隨每一次的比賽后互相交換。
5、小組競賽法。
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們可以把各種練習寓于競賽之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
6、編故事識字法
這種方法是把漢字的幾個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識記字形復雜的字。多數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成的,如果發揮想象,把幾個部件巧妙地聯系起來,讓一個個抽象的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這樣既使枯燥抽象的筆畫變得富有靈氣,又給識字增添了趣味性。如:“滅”字(發生火災時,用水去澆滅);“游”字(有一個戴著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
7、利用多樣的方式,在課外識字
識字僅僅靠幾冊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是因為課本包含的東西實在太有限了。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廣告牌、商品包裝袋、還有各種報刊雜志,這些都可以成為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讓他們收集起來,就成了他們自己喜愛的“課外識字材料”。我在班上指導孩子制作了“識字袋”。將每天認識的字寫在一張紙卡上,如果會畫畫的還可以配上相應的圖畫,然后裝進袋里。每周將字卡拿出,認識上面的字。孩子在體會成功的同時又復習鞏固了所學生字。長此下去,“識字袋”漸漸重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逐漸增多了,知識更加豐富了。
二、教學中比較常用的識字課型有以下幾種:
1、單元整體識字
整體識字不是一節課干巴巴地從頭到尾都識字,而是以識字為主的識字、寫字、詞語積累、誦讀、精讀文的教學等多種方式融合為一體的課堂結構。這種課的課型特點是先讀書,后識字,讀中識字,整體識字,使識字不脫離特定的語言環境。語文教材中字詞的用法可分三個層次:一是準確;二是精確;三是精妙;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你才知道這些字詞是多么的準確,多么的精確,多么的精妙。離開了語文環境我們是無法體會到的,所以“語言環境是水,生字新詞是魚”。)
課堂結構分為3個基本“模塊”:
(1)讀書模塊:15分鐘左右。通過多種讀法,反復接觸生字。
(2)說話模塊:10分鐘左右。引導學生將生字、生詞運用到說話中。師生一起將生字詞集中編成短文或快板供學生說、創造多次與生字見面的機會。堅持讀中認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教師可以將各課的生字集中整合,濃縮在一句話里。這些生字原本散播在這篇閱讀的前、后、中間,現在把它們集合起來,濃縮的都是精華。三課書,幾頁的內容,我們三句話解決了問題。這樣可以快速的檢查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并讓生字不離開語言環境,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3)寫字模塊:15分鐘左右。只寫一類字,每個字只寫四個。其中選擇邊旁部首或結構有代表性的字分析其間架結構,每堂課解決寫字教學中的一個問題。
2、隨文識字
隨文識字教學主張“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即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課文中來感知、理解和掌握,識字與閱讀教學結合,識中有讀,讀中有悟,不但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也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有趣。
隨文識字。即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識字。
包含三方面:
(1)隨文正音。就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時候,隨機抽出讀錯或者讀得不準的字音進行糾正,把容易讀不準的音提出來,加以提示或反復讀幾遍。
(2)隨文記字形。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就要逐步滲透利用字的特點進行識記教學。
(3)隨文解義。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利用多種方法理解字詞的大概意思,理解的時候要注意形象化。
基本程序:
1、初讀課文,找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2、精讀課文,結合語言環境,識記字形,理解字義。
3、采取多種形式,復習鞏固識字。
識字教學一定要處理好兩種關系: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關系。閱讀教學是為識字教學提供語境的,由讀文識字始,最后還要回到識字上,不能脫離開識字教學上成單純的閱讀課。識字教學與寫字指導的關系。既然是識字課,就要以識字為主要目標,指導寫字時,每次寫字要集中解決一個問題,或者是某個偏旁部首的寫法,或者是根據字的結構,如何處理字上下左右的比例關系,或者如何找準字的重心等,總之,要多識少寫,先識后寫。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是學習語文的基礎能力,也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本學習能力。新課標下的識字教學時一項艱巨的教學工作,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該不斷地總結、積累,努力地探索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地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多方法、多形式提高識字教學實效,提高學生識字量。